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 > 第311章 毕懋康

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 第311章 毕懋康

作者:一凡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10:51:54

崇祯八年,冬。

重庆府郊外的军器局试验场上,寒风凛冽,却压不住场中的如火如荼。

密集如爆豆般的铳声不绝于耳,其间夹杂着军官短促的口令声和令旗挥舞,在冬日旷野中来回回荡。

试验场一端,从千总一部调来的一个步兵局火铳手已排成紧密的三列横队。他们手中所持,不再是需依赖火绳点燃的鸟铳,而是军器局历经数月艰辛、耗费无数心血试制成功的全新火器,自生火铳,亦即燧发枪。

铳身大体仍保持明军火铳的制式,然击发装置已焕然一新,其繁琐的火绳夹与火门盖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具造型精巧、夹着坚硬燧石的击锤和一块竖立的击砧。

“第一列!举铳!”

“瞄准!”

“放!”

随带队把总一声令下,第一列士兵齐齐扣动扳机。

但闻“啪!”一声清脆撞击,紧接着便是击锤在强力弹簧驱动下猛力划击在击砧上,迸射出的火星瞬间引燃药池中的引火药,进而点燃铳膛内发射药,弹丸激射而出。

整个过程几乎瞬息完成,无需明火,无需时刻担忧火绳燃尽或受潮。

白烟弥漫间,第一列士兵迅速后撤,紧张而熟练地清理铳管、重新装填。

“第二列!上前!举铳!放!”

“啪!”

又一片整齐轰鸣响起!,紧接着是第三列,如此循环往复,铳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几乎毫无间断。其射击之密集与迅捷,远超往日使用火绳鸟铳之时。

因士兵们无需忧心火绳熄灭、无需在风雨中拼命护住火种、更无需因火绳明火与烟雾而彼此保持过大间距以防误燃。

因此他们得以紧密站立,构成更厚实、更具毁灭性的齐射火力。

场边高台上,参将杨凡、军器局大使虞承文,与一位身着便服却气度雍容的老者并肩而立。

此老者正是千里迢迢从南京赶来的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

杨凡目光灼灼,凝视场中行云流水般的轮射,脸上难抑激动与赞许。

他深知此新式火铳带来的乃是革故鼎新之变,其射速更快、队形更密、不惧火绳受潮燃尽,足以在野战中铸就压倒性的火力优势。

虞承文在一旁,语速因激动而略显急促:“全赖毕大人亲临指点!否则这击发力道与燧石损耗两大难关,卑职不知尚需摸索多少时日!”

他言辞恳切,满怀感激:“多亏毕大人不辞辛劳,亲赴重庆,与我等共克时艰,共解自生火铳之痼疾,还有这药池盖密封与弹簧强度之难关,绝无今日之顺畅!”

毕懋康轻抚胡须,清癯面容泛着红光,眼中却也满是兴奋。

他所创的“自生火铳”在南京虽曾短暂引起轰动,甚至在上报成果过后,甚至京师圣天子亦对其技术突破表示赞赏,称其燧石击发机制一举省去了“维护火绳”的步骤,击发流程简化。且隐蔽性更好,无明火后于风雨潮湿天更佳。

然而,短暂一阵风头过后,真到了要量产列装明军,却是阻力重重。

工部保守派以“祖宗成法不可轻变”为由,反对废弃传统火绳枪生产线。工部尚书刘宗周还奏称:“自生火铳虽巧,然铳管易裂,不如鸟铳稳妥”。

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更是因毕懋康不肯依附,也暗中阻挠,将试制经费挪用于修建报恩寺塔。

又因自生火铳人力成本更高,熟练匠人造一支需十五个工,而火绳鸟铳仅需五个工。依户部账册预算,全年火器款项仅能产自生火铳两千支,不足明军需求百分之一,远逊鸟铳。

更何况庙堂之上更倾向于集中资源制造红夷大炮。此种战略抉择使得自生火铳短暂风光后,迅即归于沉寂,再无人问津,始终停留在试验阶段,未能量产。

然而毕懋康实未料到的是,在这遥远的川东,竟会有人如此重视他的心血,不惜重金欲将其实现量产,如今已初见成效,这怎能不让他心生无限感慨?

“虞大使过谦了,重庆军器局工匠之巧思,亦令老夫大开眼界。”毕懋康声音略带沙哑,却饱含感情,“更有杨参将,老夫此番告假而来,本存调养旧疾兼指点一二之念,未曾想,在将军与虞大使处,反倒见到了这‘自生火铳’真正的生机!”

他面向杨凡,表情惊异:“杨大人往往数语便能令老夫茅塞顿开,只恨未能早日通过虞小友与杨参将相识。将军有此魄力与远见,实乃国家之幸,将士之福!”

原本毕懋康所创自生火铳存有三处硬伤,其一是击发力度不足致发火率难超七成;其二燧石损耗高、发火不稳;其三生产成本远高于火绳鸟铳。

在此基础之上,虞承文与毕懋康于重庆军器局反复试验试制。

在杨凡从旁点拨下,首将原直臂击锤改为“曲臂配重击锤”,以灌钢法锻造击锤,于击锤末端增熟铁配重,利用杠杆原理提升撞击惯性,确保燧石能猛烈撞向火镰。

继而升级弹簧材质与形态,弃用原软铁簧,改用炒钢反复折叠锻打,提升韧性;将单片簧改为双层叠加片簧,厚度不变而弹力倍增,同时缩短弹簧行程,确保弹力集中于击锤。

后又固定击发机构间隙,以黄铜片作“击锤限位销”,控制击锤与火镰最小间隙,避免击锤空行程耗损力度,确保每次撞击皆精准作用于燧石。

----------------

注释1:

据《明季北略》载,崇祯曾于平台召见毕懋康,命内廷工匠仿制样枪,并批示“此器若成,可补军中火器之缺”。

此一时期,自生火铳被视作“御敌利器”,毕懋康亦因此升任南京户部右侍郎。 《军器图说》系统提出火器制造标准化理念,如“尺寸划一,零件可互换”,较欧洲工业革命初期的模块化思想早近百年。

书中记载自生火铳射速达每分钟一发,射程约一百五十米,性能与同期欧洲燧发枪相当,且因采用双层铁芯冷锻技术,耐膛压性能更优。

但毕懋康的《军器图说》于乾隆年间被列为**,原刻本几近失传。现存最早版本为日本江户时期和刻本,其中增补了朝鲜水军改良方案,然明朝本土技术体系已难延续。

此一文化断层导致自生火铳制造工艺在清代彻底失传。 康熙年间南怀仁编纂之《钦定大清会典》记载,清廷仅保留一支自生火铳作为“前代遗器”,存于武英殿库房。此象征性保存,亦令华夏痛失与欧洲列强齐头并进之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