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287章 薪火赴远!少年心中的文化桥梁

澈心文娱的文化体验基地,被一片青春洋溢的气息包裹。清晨的阳光穿过仿古书院的窗棂,洒在青石板路上,1000名来自全球30个国家的青少年,身着统一的文化衫——正面印着“文明共生”,背面是各自国家的国旗与华国传统纹样的结合,正兴奋地围在体验区前,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今天,首届“蓝星华国文化交流营”正式开营,苏澈身着休闲的棉麻衬衫,搭配布鞋,穿梭在营员中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宛如一位亲切的导师。

“欢迎各位来到这里!”苏澈站在书院的庭院中央,手中拿着一把绘有水墨竹纹的折扇,“接下来的十天,我们不会给大家讲枯燥的理论,而是要让你们‘亲手触摸’文化——通过VR穿越回古代,通过双手制作非遗,通过镜头创作故事。我希望你们能在这里找到对东方文化的兴趣,更能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小使者。”

话音刚落,营员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来自美国的16岁女孩莉莉安,举着手中的平板电脑,上面是她提前做的功课——密密麻麻的《唐诗》摘抄:“苏先生,我在网上看过‘历史VR’应用,今天终于能亲身体验了!我最想‘走进’盛唐长安,看看李白笔下的‘金樽清酒斗十千’是什么样子。”

“一定会让你满意!”苏澈笑着回应,抬手示意营员们分组前往体验区。交流营的核心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历史VR沉浸体验”“非遗手工实践”“影视创作工坊”,营员们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也可以全程参与,全方位感受东方文化的魅力。

历史VR体验区,营员们排着队戴上特制的VR眼镜。当莉莉安按下启动键,眼前的庭院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盛唐长安的朱雀大街——胡商的驼队踏着铃铛声缓缓走过,酒肆的幌子在微风中摇曳,李白身着白衣,站在二楼栏杆旁高声吟唱《将进酒》。莉莉安下意识地伸出手,仿佛能触摸到酒肆的木质栏杆,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酒香。“太神奇了!”她摘下眼镜,呼吸有些急促,“我能清晰地看到李白的胡须、酒壶上的纹饰,甚至能听到周围人的交谈声,就像真的穿越到了唐朝!”

苏澈走到她身边,笑着问:“你觉得李白的形象和你想象中一样吗?”

“比想象中更洒脱!”莉莉安眼中闪烁着光芒,“他吟唱时的神态、手势,都充满了豪情。我之前读《将进酒》,只觉得诗句豪迈,现在通过VR体验,才真正理解了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不远处,来自肯尼亚的男孩卡玛尔,正沉浸在明南京的郑和宝船厂场景中。他戴着VR眼镜,亲手触摸着宝船的船骨,仔细观察着罗盘的刻度,脸上满是惊叹:“我一直对航海很感兴趣,没想到明代的航海技术这么先进!这艘宝船太大了,比我们国家的传统独木舟壮观多了。”

苏澈走过去,为他讲解:“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艘宝船全长44丈,能容纳上千人。当时的中国,不仅有先进的造船技术,还有丰富的航海经验,郑和的船队跨越万里,带去的不是战争,而是和平与贸易,这就是东方文化中的‘包容与开拓’。”

卡玛尔认真地听着,点头道:“我明白了!就像我们非洲的部落,也崇尚和平共处。回去后,我要把郑和的故事讲给我的族人听,让他们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非遗手工体验区,气氛同样热烈。营员们围坐在长桌旁,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苏绣、剪纸、陶艺等传统技艺。来自法国的女孩艾玛,正专注地学习苏绣,她的指尖捏着细小的绣花针,小心翼翼地在绸缎上绣着茉莉花。“苏绣太精细了!”她抬起头,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每一针都要精准无误,才能绣出花朵的层次感。我花了半个小时,才绣好一片花瓣。”

非遗传承人耐心地指导她:“苏绣讲究‘平、齐、细、密、匀、顺、和、光’,不仅要针法熟练,还要有耐心。你看,这片花瓣的边缘要绣得薄一些,中间厚一些,这样才有立体感。”

苏澈站在一旁,看着艾玛认真的样子,笑着说:“很多非遗技艺,考验的不仅是手艺,更是心性。就像苏绣,一针一线都藏着耐心与专注,这也是东方文化的一种体现——做事要精益求精,做人要沉稳内敛。”

艾玛点点头,继续专注地绣花。当她终于绣好一朵完整的茉莉花时,兴奋地举起绸缎:“我做到了!这是我送给妈妈的礼物,她一定会喜欢。我还要学习剪纸,把中国的传统技艺带回家。”

影视创作工坊里,营员们分成20个小组,正在苏澈团队的指导下,进行短视频创作。他们可以利用基地提供的拍摄设备、服装道具,结合自己在交流营的体验,创作一部关于东方文化的短视频。来自印度的男孩阿米尔,和来自中国的女孩林晓雨一组,他们计划拍摄一部“中印文化融合”的短片——以印度歌舞的形式,演绎《西厢记》中“红娘传书”的片段。

“我们可以让红娘穿着印度传统服饰,用印度歌舞的方式传递书信,这样既保留了《西厢记》的核心情节,又融入了印度文化的元素。”阿米尔兴奋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林晓雨点头认同:“这个主意太好了!我们还可以在短片中加入苏绣元素,让红娘传递的书信上绣着茉莉花,体现中国文化的细腻。”

苏澈走到他们身边,看着他们的剧本,给予肯定:“这个创意非常好!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融合。你们的短片,既展现了《西厢记》的浪漫,又融入了印度歌舞的热情,这正是‘文明共生’的最好体现。拍摄时,注意要突出人物的情感,让观众能感受到跨文化的共鸣。”

在苏澈的指导下,阿米尔和林晓雨的拍摄非常顺利。当短片完成后,他们在小组内展示,赢得了阵阵掌声。“通过这次创作,我不仅了解了《西厢记》的故事,还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文化方式去诠释东方经典。”阿米尔说,“我觉得文化没有国界,只要有共同的情感,就能相互理解。”

交流营的十天里,这样的跨文化交流与碰撞每天都在发生。在历史VR课堂上,营员们一起“穿越”到大宋汴京,体验宋代的点茶技艺,来自英国的男孩汤姆,为了学好点茶,反复练习了几十次,终于能泡出一杯合格的宋茶;在非遗手工课上,来自巴西的女孩索菲亚,将苏绣与巴西的传统刺绣结合,创作了一幅融合了东西方纹样的作品;在影视创作工坊,来自德国的小组,拍摄了一部“唐诗与德国诗歌”的对比短片,通过双语朗诵,展现了诗歌的共通魅力。

苏澈几乎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与营员们交流。他会在VR体验区,为营员们解答历史疑问;在非遗手工课上,和营员们一起制作陶艺;在影视创作工坊,指导他们打磨剧本。有营员问他:“苏先生,您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精力举办这个交流营?”

苏澈笑着回应:“文化的传承,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需要代代相传。你们是未来的希望,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桥梁。我希望通过这个交流营,让你们感受到东方文化的魅力,更希望你们能把这份魅力带回自己的国家,让更多人了解不同的文明,从而相互尊重、相互包容。”

他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我小时候,也觉得传统文化很遥远。后来,通过阅读、旅行,慢慢发现了其中的乐趣与价值。现在,我想把这份乐趣与价值,传递给你们。文化就像一盏灯,只要有人点燃,就能照亮更多的角落。”

闭营仪式上,1000名营员依次上台,展示自己在交流营的成果——有的展示自己绣的苏绣、剪的剪纸,有的播放自己拍摄的短视频,有的朗诵自己学习的唐诗、元曲。当最后一个小组展示完短片后,苏澈走上台,手中拿着一份特殊的“文化使者证书”。

“在这十天里,我看到了你们的热情、好奇与努力。”苏澈的声音沉稳而坚定,“你们不仅学到了东方文化的知识与技艺,更学会了尊重不同的文明,这是最宝贵的收获。现在,我要为那些愿意成为‘文化交流使者’的营员,颁发证书。”

令苏澈惊喜的是,有50名营员主动举起了手,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脸上满是坚定的神情。莉莉安第一个走上台,接过证书,激动地说:“通过这次交流营,我爱上了华国文化。回去后,我要在学校成立‘华国文化社团’,组织同学们学习唐诗、元曲,体验非遗手工,让更多人了解东方文化的魅力。”

卡玛尔也走上台,郑重地说:“我想成为一名航海文化研究者,深入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以及中非之间的古代贸易往来,让更多人知道,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存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