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心文娱的Ip战略中心,整面墙的巨型电子屏被分割成三张联动的数字图谱——左侧是“唐诗Ip矩阵”,中间是“宋词Ip矩阵”,右侧是“元曲Ip矩阵”,每一张图谱上都用发光节点标注着影视、动漫、文学、文旅等衍生形态,节点间的金色线条交织成网,末端闪烁着“开发完成”的绿色标识。苏澈站在屏前,身旁围拢着核心团队,指尖划过“唐诗”图谱上的最后一个节点,语气带着欣慰:“唐诗、宋词、元曲三大Ip的全形态开发,今日正式收官。‘唐宋元明清’的地基,算是打牢了。”
战略中心的氛围没有庆功的喧闹,却透着沉淀后的笃定。张岚手中的平板实时刷新着全球数据,她抬眼看向苏澈,声音清晰有力:“三大Ip的影视、动漫、文学核心开发已100%完成,衍生文创、数字资源同步落地。更关键的是,全球范围内‘唐朝’‘宋朝’‘元朝’文化关键词搜索量24小时内暴涨1000%,其中北美地区涨幅1200%,欧洲1100%,东南亚950%,高校、文化机构的合作咨询量环比增长300%。”
她轻点平板,调出细分数据:“唐诗Ip这边,《唐诗风云》影视续集完成后期制作,《诗仙少年》系列动漫更新至第三季,全网播放量累计破8亿;《唐诗三百首》典藏版推出12种语言版本,全球销量破500万册,被200所高校列为文学教材。宋词Ip的舞台剧全球巡演追加至80场,衍生的《宋词选》有声书下载量破3亿次,‘宋词书法工坊’在全球15个城市落地。元曲Ip更不用说,影视票房破3亿,动漫获全球大奖,衍生的‘元曲吟唱班’在中小学的覆盖率已达35%。”
林墨望着屏幕上的元曲Ip图谱,指尖轻轻摩挲着桌面的元曲剧本手稿:“最意外的是元曲的长尾效应。影视和动漫播出后,很多年轻人主动研究元代社会风貌,我们之前整理的《元曲文化考据手册》在数字库的下载量破1000万次。有海外创作者根据手册里的元代市井细节,自发创作了《元曲新编》短篇漫画,在社交平台引发二次传播,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文化自传播’效果。”
她想起开发过程中的一个细节,忍不住笑了:“当初做《宋词故事》文学改编时,我们纠结要不要简化‘格律’相关内容,怕年轻读者觉得晦涩。苏总坚持保留,还让我们加入‘格律小课堂’,没想到现在很多中学生拿着这本书做诗词作业,甚至有海外学校把‘格律解析’纳入中文选修课。”
赵凯的注意力则集中在技术支撑的复盘上:“三大Ip开发过程中,‘历史场景特效系统’迭代了三次,从唐诗的写意水墨到元曲的市井写实,技术适配性越来越成熟。现在我们能在72小时内完成一个朝代核心场景的高精度建模,这为后续明清Ip的开发节省了至少40%的时间。”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而且通过分析用户在数字库的浏览数据,我们发现海外用户对‘唐代长安街景’‘宋代书院’‘元代勾栏瓦舍’的关注度最高,这为接下来的VR功能落地提供了明确方向。”
苏澈点头,想起刚才团队讨论的明清Ip初步规划:“唐诗重‘情’,宋词重‘韵’,元曲重‘真’,这三大Ip的开发让我们摸清了不同朝代文化的传播密码。接下来的明代Ip,要抓住‘开拓’与‘市井’两大关键词,《郑和下西洋》侧重文明交流,《明代市井图志》侧重生活百态;清代Ip则聚焦‘融合’与‘人文’,《红楼幻境》深挖人性,《纳兰词传》侧重情感共鸣。”
就在这时,电子屏中央突然浮现出一道柔和的银蓝色光晕,没有繁杂的音效,只有一行清晰的文字缓缓浮现:“检测到‘唐宋元’核心Ip全形态开发完成,文化传播覆盖180国,全球文化关注度显着提升,第三阶段任务进度更新至50%。奖励解锁‘历史文化场景VR复刻’功能——可1:1还原指定历史场景,支持多用户沉浸式互动、文化细节智能讲解,适配教育、文旅、创作等多场景应用。”
光晕散去,屏幕上自动弹出VR功能的演示画面:盛唐长安的朱雀大街上,胡商的驼队缓缓走过,街边的酒肆里传来李白的吟唱,用户可以自由穿梭其中,点击任意器物就能弹出详细的历史注解;宋代的岳麓书院内,朱熹正在讲学,用户可以坐在学子中间,实时查看讲学内容的白话翻译与文化背景;元代的勾栏瓦舍前,关汉卿正在指导杂剧排练,用户能近距离观察演员的服饰妆容、舞台道具的制作工艺。
“这个功能太及时了!”赵凯率先反应过来,推了推眼镜,“我们可以把它和‘文化Ip进校园’计划深度结合,让学生们‘走进’历史场景,沉浸式学习。比如讲‘赤壁之战’,学生可以通过VR站在战船甲板上,直观感受战争的战术布局;讲‘杜甫的茅屋’,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安史之乱后的社会残破,更能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情怀。”
张岚立刻补充商业落地思路:“文旅方面,我们可以和全球各大博物馆合作,打造‘虚拟文化展厅’。比如与卢浮宫合作,推出‘唐宋元文化特展’,用户不用出国就能在VR中欣赏《清明上河图》的细节,还能与虚拟讲解员互动;创作方面,开放场景素材库,让全球创作者免费使用VR场景进行影视、动漫、游戏创作,进一步扩大文化Ip的影响力。”
林墨则想到了文化传承的细节:“我们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VR场景的内容打磨。比如还原唐代的缫丝工艺,让苏绣传承人指导虚拟人物的操作手法;还原宋代的点茶技艺,让茶艺大师标注每一个步骤的讲究。这样一来,VR不仅是场景复刻,更是活态的文化传承。”
苏澈看着团队热烈讨论的样子,心中愈发清晰:“这个功能的核心不是‘炫技’,而是‘赋能’——赋能教育,让文化学习更生动;赋能创作,让文化表达更多元;赋能传播,让文化体验更直观。”他抬手示意大家安静,“接下来,技术团队先聚焦三大核心场景的VR开发:长安街景、岳麓书院、元大都勾栏瓦舍,下个月先在‘文化Ip进校园’的试点高校上线;运营团队同步对接全球博物馆和文旅机构,推进合作落地;创作团队把VR场景纳入明清Ip的前期筹备,让《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红楼幻境》的大观园,从一开始就具备VR适配性。”
就在团队分头行动时,战略中心的门被推开,牛津大学的戴维·威廉姆斯教授带着几位教育学者走了进来。他们是专程来洽谈“文化Ip进校园”深化合作的,看到屏幕上的VR演示画面,立刻被吸引住了:“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之前用影视片段教学,学生还是有距离感,有了这个VR功能,他们就能真正‘置身’历史场景,这种沉浸式体验比任何教材都有效。”
戴维教授指着长安街景的演示画面:“我们计划开设‘唐代社会生活’选修课,学生可以通过VR体验唐代的科举、商贸、娱乐,再结合《唐诗》的原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希望能和你们合作,把更多历史场景纳入课程。”
苏澈笑着回应:“这正是我们的目标。文化传承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双向的体验与共鸣。接下来我们会陆续开发更多朝代的VR场景,也欢迎全球的教育机构和学者参与内容共建,让这些虚拟场景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教育资源。”
当天下午,“历史文化场景VR复刻”功能的首批试点消息一经公布,就引发了全球教育界和文化界的关注。国内的清华、北大等高校第一时间提交了合作申请,海外的牛津、哈佛、东京大学也纷纷表示愿意参与试点。某海外教育平台的负责人表示:“这种沉浸式的文化教育方式,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华国文化的学习变得更有趣、更深入。”
苏澈站在战略中心的落地窗前,望着远处文化中枢的轮廓,心中感慨万千。从十年前的一个初心,到如今三大Ip的圆满收官,再到VR功能的解锁,“唐宋元明清”的文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他想起当初开发唐诗Ip时,团队为了还原一个唐代酒肆的细节,翻遍了《唐六典》和敦煌壁画;想起宋词舞台剧全球巡演时,海外观众跟着哼唱“但愿人长久”的动人场景;想起元曲影视上映后,年轻人主动走进书店购买《元曲选》的画面。
这些点点滴滴的瞬间,汇聚成了文化传播的洪流。全球搜索量的暴涨,不是偶然,而是无数人对东方文化的好奇与热爱;任务进度的超前,不是运气,而是团队对文化的坚守与创新。
张岚发来最新的合作数据:“已有50个国家的100所高校确认参与VR功能试点,20家全球顶级博物馆提出合作意向,文旅方面,西安、开封、北京等城市已计划将VR场景融入当地的文化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