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213章 AI赋能原创!守好创作的“人”之初心

澈心特效研发中心的实验室里,晨光透过百叶窗,在一排排显示屏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最中央的屏幕上,“AI辅助创作系统V1.0”的界面正闪烁着柔和的蓝光,背景是王桂英团队设计的剪纸纹样——“文思泉涌”四个字用云纹缠绕,边缘缀着细小的青瓷碎片图案,既透着科技感,又藏着非遗的温润。

苏澈站在操作台前,身边围着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首席架构师林峰正用鼠标演示系统功能,指尖划过屏幕:“苏总,您看,输入‘三国背景,官渡之战后刘备招兵’的核心需求,系统能自动梳理出三条剧情逻辑线——侧重民生安抚、侧重武将招募、侧重谋士献策,每条线都标注了对应的《三国志》史料依据,还能生成人物对话的逻辑框架。”

屏幕上瞬间跳出密密麻麻的文字,其中“民生安抚线”里,清晰列出“刘备需先解决流民温饱→联系当地士族借粮→招募乡绅参与屯田”的剧情节点,旁边还附着小字:“参考《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及《续汉书·百官志》中汉代屯田制度考据”。

“这个考据细节,比我之前请历史顾问整理的还快。”苏澈点头称赞,目光却在看到“剧情自动生成”的选项时皱起了眉,“这个选项怎么回事?能直接写出完整剧情?”

林峰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团队里有人提议,既然能梳理逻辑,不如加个‘一键生成剧本’功能,满足一些小成本项目的需求,还能提高系统销量。”

“立刻删掉。”苏澈的语气没有丝毫犹豫,指着屏幕上的剧情框架,“AI能帮我们找史料、理逻辑、补细节,但不能替我们写故事。你想想,《大山里的孩子》里,小娟追车哭着喊妈妈的情节,AI能算出‘离别’是泪点,但算不出孩子攥着半块馒头的手、跑破的鞋尖这些藏着温度的细节——这些,才是故事的魂,是只有人能写出来的东西。”

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林峰低头在键盘上敲击,删掉了“一键生成剧本”的选项,语气里带着敬佩:“您说得对,之前测试时,有新人编剧用AI生成过一段‘黛玉葬花’的剧情,文字通顺却没感情,连黛玉擦眼泪的动作都写得千篇一律,远不如真人编剧写的‘指尖沾着落花,泪滴砸在花瓣上’有画面感。”

正说着,老周由儿子推着轮椅走进实验室,手里攥着一个青瓷茶杯——杯身上刻着“原创为本”四个字,是陈老师傅特意为研发团队烧制的。“苏小子,我听说你们搞了个能帮着写剧本的AI?”老周探头看向屏幕,老花镜滑到鼻尖,“可别让AI把创作者的脑子变懒了,我病友群里有个老编剧,写了一辈子乡村题材,他说‘每个字都得沾着泥土味,AI哪懂什么是泥土味’。”

“您放心,我们这AI就是个‘考据助手 逻辑管家’。”苏澈扶了扶老周的眼镜,点开“历史细节生成”功能,输入“红楼,探春理家时的服饰”,屏幕上立刻跳出详细描述:“探春身着月白绫袄,领口缀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腰系葱绿撒花软缎裙,裙边绣‘缠枝莲’纹样(参考《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描写,结合清代《服饰图鉴》中闺阁女子理家时的着装规范,纹样采用苏绣‘打籽绣’工艺,针脚密度每厘米8-10针)”,旁边还附上了陈老师傅烧制的青瓷绦环模型图。

老周凑近看了半天,笑着点头:“这个好!之前有个新人编剧写乡村电影,把七十年代的农具写成了现代的,我跟他说‘你得去村里问问老人’,他跑了三趟才弄明白。现在有AI帮着查细节,能省不少功夫,但核心的故事还是得人来写——比如探春理家时的急脾气,AI能写‘她皱着眉’,但写不出‘她攥着账本的手指泛白,嘴角却带着不服输的劲儿’。”

苏澈想起之前拍《大山里的孩子》时的场景,新人导演林墨为了写好“孩子走山路学”的情节,跟着小娟走了三趟山路,鞋磨破了两双,才写出“露水打湿裤脚,石子硌得脚生疼,却还是攥着书包跑在前头”的细节。“老周说得太对了。”他转头对研发团队说,“系统的定位必须明确:帮创作者节省考据、梳理逻辑的时间,而不是替代他们体验生活、感受情感。今天就加一条硬性限制——所有功能输出均为‘辅助素材’,不得生成完整剧情段落,更不能替代编剧完成核心创意。”

研发团队立刻着手调整系统参数,林峰一边敲击键盘一边说:“其实之前测试时,有联盟内的新人编剧反馈,说AI能帮着生成汉代士兵的铠甲细节、红楼里的茶盏形制,让他们不用再花几个月查资料,能把更多精力放在人物塑造上。有个写乡村电影的编剧,用AI生成了‘七十年代乡村小学的课桌椅样式’,但他自己加了‘桌面刻着歪歪扭扭的算术题,桌腿垫着石头找平’的细节,说这是他小时候的记忆。”

“这才是我们要的效果。”苏澈笑着点开一个案例库,里面全是联盟内创作者的试用反馈。其中一条来自新人编剧夏雨,她写《红楼》衍生短剧《香菱学诗》,用AI生成了香菱学诗时的书单、清代文人的作诗规范,却在剧本里加了“香菱把诗稿藏在青瓷茶杯底下,怕被人笑话”的细节——这个灵感来自陈老师傅讲的“旧时候匠人把图纸藏在瓷坯里”的故事。

“AI能告诉你‘香菱该学哪些诗’,但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藏诗稿’。”苏澈指着这条反馈,“后者是情感,是人性,是只有创作者能捕捉到的细节,也是作品能打动人心的关键。”

中午时分,陈老师傅提着一个木盒走进实验室,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排排迷你青瓷道具——有探春理家时用的账本托盘,有刘备招兵时用的令牌,每个道具底部都刻着对应的历史年代和工艺细节。“听说你们的AI能帮着查这些玩意儿的细节,我把这些模型带来了,你们可以扫描进系统,让AI生成的细节更准。”陈老师傅拿起一个令牌,“比如这个汉代令牌,正面的‘汉’字是隶书,刻痕要深三分,AI可别忘了这些‘手艺里的讲究’。”

林峰立刻接过木盒,笑着说:“陈师傅您放心,我们正打算把非遗传承人的工艺笔记、道具模型都扫描进数据库,让AI不仅懂历史,还懂‘手艺里的温度’。比如生成苏绣服饰细节时,会标注‘平针绣适合绣裙摆,盘金绣适合绣纹样边缘’,这些都是您和陈阿姨们的经验。”

老周在一旁补充:“还有历史逻辑里的‘人情世故’,比如AI知道刘备要招兵,却不一定知道‘他得先给流民分粮,才能让人愿意当兵’——这是人心,得创作者自己琢磨,AI只能帮着核对‘汉代分粮的标准是多少’。”

下午,AI辅助创作系统正式在原创影视联盟内小规模测试。新人导演陆阳正在写一部关于非遗传承的乡村电影,输入“黄土村老匠人教孩子做泥塑,面临手艺失传”的核心需求后,系统很快梳理出剧情逻辑:“老匠人抵触年轻人的新想法→孩子用短视频宣传泥塑→老匠人看到希望,尝试创新”,还生成了“黄土村的地理环境、泥塑的制作步骤、清代泥塑的历史渊源”等细节素材。

陆阳看着屏幕上的素材,笑着对苏澈说:“苏总,以前写这些细节得查半个月资料,现在AI几分钟就搞定了。但我打算加个细节——老匠人偷偷把自己的祖传工具送给最有天赋的孩子,这个是我上次去黄土村采风时,听村里老人讲的真事,AI可写不出来。”

苏澈点点头,看着陆阳在剧本里补充:“老匠人从樟木箱里掏出一把铜制塑刀,刀把被磨得发亮,上面刻着‘传艺’二字,是他父亲当年亲手刻的——这把刀,他藏了三十年,今天终于递到了孩子手里。”字里行间的温度,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测试反馈很快汇总上来,联盟内80%的创作者表示“AI大幅提高了考据和逻辑梳理效率”,但所有人都强调“核心创意和情感细节必须由人完成”。有编剧留言:“AI就像个靠谱的助理,帮我整理好资料、理清思路,但讲故事的还是我自己——就像用青瓷工具做泥塑,工具再好用,捏出来的造型还是得靠手的温度。”

傍晚时分,研发团队召开总结会,林峰提出:“不少小成本影视公司来咨询,希望我们开放‘AI代写短剧片段’的功能,愿意出高价。”他顿了顿,看着苏澈,“您看要不要考虑做个付费增值服务?”

苏澈摇了摇头,拿起桌上的青瓷茶杯,杯沿还留着温热的茶渍:“我们做AI辅助创作,是为了赋能原创,不是为了偷懒。如果开放代写功能,只会让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依赖AI,写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没有灵魂。”他指着实验室墙上挂着的《大山里的孩子》剧本手稿,上面满是修改痕迹和老周的批注,“你看,这部电影的剧本改了十七遍,每一次修改都藏着创作者的思考和情感——这些,AI永远替代不了。”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AI是工具,就像陈老师傅的制瓷工具、王桂英的剪刀,能帮我们把事情做得更高效、更精准,但创作的核心永远是人——是创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情感的感知,对文化的理解。我们要守好这个初心,让AI成为原创的‘翅膀’,而不是替代原创的‘机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