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205章 “原创影视联盟”升级!行业协会定新规

江城国际会展中心的报告厅里,初冬的阳光透过落地窗,落在铺着深红色绒布的长桌上。绒布边缘绣着细小的“云纹”,是王桂英徒弟用苏绣工艺赶制的;长桌两端,摆着两尊青瓷鼎——瓷坊陈老师傅按汉代“三足鼎”形制烧制的,鼎身刻着“原创为基,文化为魂”八个篆字,代替了常见的金属摆件,让这满是行业大佬的会场,多了几分温润的文化气。

今天是“蓝星华国原创文娱协会”成立的日子。曾经的“原创影视联盟”,从最初的20家中小型影视公司,短短两年间壮大到覆盖全行业的协会,连海外的合拍伙伴都派了代表来。苏澈穿着一身深青色中山装,袖口的青花瓷纽扣在光线下泛着淡光,正站在后台,和张岚核对最后的议程表。

“刚收到消息,之前总抢拍跟风剧的‘鼎盛资本’,这次也派了副总裁来。”张岚的语气里带着点意外,“他们之前还说‘规则都是给小公司定的’,现在倒主动来参会了。”

苏澈接过议程表,目光落在“规则讨论环节”的嘉宾名单上——除了行业代表,还有编剧协会的老会长、国家话剧院的一级演员,甚至青山村的王老师和侗族大歌的石爷爷。“他们来是好事。”苏澈笑了笑,“之前行业乱,就是因为没人敢定规矩,资本觉得能为所欲为。现在咱们把编剧、演员、非遗传承人都请来,让规矩从‘大家的声音’里来,谁也不能不认。”

正说着,后台的门被推开,老周由儿子推着轮椅走进来,手里还拿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他这两年收集的“行业乱象”:某资本抢拍《红楼》跟风剧,把黛玉改成“商界女强人”;某剧组用天价片酬请流量明星,挤压特效和剧本成本;某公司抄袭原创剧本,反告原作者“碰瓷”……

“苏小子,这些都是病友群里的编剧朋友告诉我的。”老周把笔记本递过去,指节因为用力有些发白,“他们之前不敢说,怕被资本封杀,现在有协会了,总算能喘口气了。”

苏澈翻开笔记本,每一页都贴着相关的新闻剪报,还有老周用红笔写的批注:“黛玉葬花是文化魂,不能改得没边”“特效钱省了,就是砸原创的牌子”。他抬头看向老周:“待会儿规则讨论环节,您也上去说说,就从观众的角度,说说大家想看什么样的作品。”

上午九点,成立大会正式开始。报告厅里坐得满满当当,连过道上都站着年轻的编剧和导演。主席台背景板没用常见的LEd屏,而是挂着一幅巨大的剪纸长卷——王桂英带领徒弟们花了半个月剪的,左边是《红楼》的潇湘竹影,右边是《三国》的赤壁战船,中间是青山村的书屋和侗族的鼓楼,连角落里都剪着小小的“原创保护”字样。

苏澈走上台时,台下瞬间安静下来。他没拿演讲稿,而是举起了老周的笔记本:“今天我不想说空话,就想先给大家看个东西。这是一位退休教师收集的行业乱象,里面记着某部跟风剧把‘黛玉葬花’改成‘黛玉带货’,记着某部历史剧把汉代的箭簇改成‘激光武器’,更记着有原创编剧写了三年的剧本,被资本抢注后改得面目全非,最后只能转行开网约车。”

台下传来一阵低低的议论声,有编剧悄悄红了眼眶。苏澈继续说:“我们当初成立‘原创影视联盟’,就是不想再看到这些事。现在联盟升级成协会,不是为了搞‘垄断’,而是要给行业立个规矩——让原创者有保障,让制作者有标准,让资本有边界,更让观众能看到真正有文化、有温度的作品。”

接下来的规则讨论环节,成了全场最热烈的部分。编剧协会的老会长李老师第一个发言,手里攥着一份《原创作品保护条例(草案)》:“之前我有个学生,写了个关于非遗传承的剧本,被某公司改得只剩个名字,连苏绣都改成了‘机器绣’。现在草案里明确了,原创剧本的核心情节和文化元素,修改必须经过原作者同意,而且要做‘原创认证’,抄袭者不仅要赔偿,还要被行业禁入——这才是给原创者撑腰!”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掌声。国家话剧院的老演员赵老师接着站起来,谈的是“艺人薪酬规范”:“前几年有流量明星拿一亿片酬,结果拍戏只拍‘抠图’,我们这些老演员拍三个月的戏,薪酬还没人家零头多。现在草案里规定,艺人薪酬不能超过制作成本的30%,而且要和演技、敬业度挂钩,新人演员有基础薪酬保障,这才是能留住好演员的规矩!”

最让人意外的是“鼎盛资本”的副总裁张总。他走上台时,台下有些安静,直到他开口:“之前我们总觉得‘规则会限制盈利’,直到去年跟风拍了一部《三国》题材的剧——因为没做历史考据,特效乱改,上映后口碑扑街,亏了八千万。现在看到协会的‘影视工业化标准’,从剧本审核到特效制作都有规范,反而觉得踏实了——资本要赚的是‘长久的钱’,不是‘一锤子买卖’的快钱。”

苏澈看着台上各抒己见的代表,悄悄走到后排,和石爷爷、王老师站在一起。石爷爷穿着侗族盛装,银饰在光线下闪着亮:“苏总,我刚才提了个建议,能不能在规则里加一条‘非遗元素使用审核’?之前有个剧组拍侗族题材,把大歌改成了‘流行 rap’,还把鼓楼画成了‘西式教堂’,太不像话了!”

“已经加上了。”苏澈笑着点头,指了指主席台旁的展板——上面贴着协会章程的样本,封面是剪纸工艺的“文化共生”图案,内页的页眉用青瓷釉色印着细小的纹样,“章程里专门设了‘非遗顾问团’,您和陈师傅都是成员,以后影视项目里用非遗元素,都要经过你们审核,保证不瞎改。”

王老师也凑过来,手里拿着青山村孩子们画的“理想中的电影”——有画潇湘馆的,有画赤壁战船的,还有画侗族大歌舞台的:“孩子们听说协会成立了,特意让我带来这些画,说希望以后能看到‘不瞎编的好故事’。”苏澈接过画,指尖划过纸上稚嫩的线条,突然觉得,这些画才是协会最该守护的东西——不是资本的利益,不是行业的虚名,而是观众对好作品的期待。

下午三点,协会章程正式通过。《原创作品保护条例》明确了原创认证流程和抄袭惩罚机制;《艺人薪酬规范》设置了薪酬梯度和考核标准;《影视工业化标准》则从剧本考据、特效制作到非遗元素使用,都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指南。更特别的是,协会还设立了“文化公益基金”,每年从会费里拿出20%,扶持新人编剧和非遗题材作品——基金的标识,是陈老师傅设计的青瓷纹样,像一朵正在绽放的花。

成立大会结束后,苏澈被一群年轻编剧围住了。一个戴眼镜的小姑娘递过来一份剧本:“苏会长,这是我写的关于青瓷传承的剧本,之前因为没人敢投资,一直压着。现在有了《原创保护条例》,您能帮我看看吗?”

苏澈接过剧本,封面是手写的“青釉记”三个字,扉页还夹着一张小小的青瓷碎片——是小姑娘从家乡的瓷窑遗址捡的。他翻开第一页,里面写着:“奶奶说,青瓷的釉色是‘雨过天青云破处’,就像好故事,要经得住时间的烧炼。”

“这个剧本很好。”苏澈抬头,看着小姑娘期待的眼神,“协会的‘新人扶持计划’正好有非遗题材的名额,我帮你联系审核,说不定明年就能拍出来。”

小姑娘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旁边的几个年轻编剧也围得更紧,手里都攥着自己的剧本——那是他们藏了很久的故事,现在终于有了被看见的机会。

苏澈站在人群中,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报告厅里的人还没散,有的在讨论新剧本,有的在交流工业化标准的细节,还有的在和非遗传承人对接合作——曾经充斥着“抢Ip”“炒流量”的行业氛围,此刻变成了踏实的“聊创作”“谈文化”。他想起两年前刚成立“原创影视联盟”时,有人说“你们撑不过半年”;而现在,协会的章程贴在展板上,年轻编剧的剧本握在手里,老周的笔记本放在口袋里,这些都在证明:行业不是不能变好,只要有人敢站出来,把规矩立起来,把原创护起来,把文化的根扎下去。

石爷爷走过来,把一支小小的芦笙递给他:“苏总,以后要是有人不守规矩,你就吹吹这芦笙,我们侗族有个说法,芦笙一响,人心就齐了。”苏澈接过芦笙,指尖触到冰凉的银饰,突然觉得,这协会不是一个“管理机构”,而是一个“共同体”——是原创者、制作者、传承者、观众一起,守护好故事、守护文化的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