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33章 系统的反击线索

声动录音棚的暖光在深夜里格外醒目,苏澈趴在调音台前,手里攥着《青花瓷》的live编曲谱,笔尖在“古筝间奏延长两拍”的标注旁反复圈画。老林坐在旁边,正调试着一把新借的琵琶,弦音清亮,和古筝的醇厚形成奇妙的呼应——为了蓝星音乐盛典的表演,他们已经连续熬了三个晚上,从乐器搭配到灯光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

“再试试琵琶和古筝的配合?”老林拨动琴弦,前奏响起,苏澈却没像往常一样跟着哼唱,反而皱着眉盯着桌面——华星虽然没再明着搞动作,但下午张姐说,盛典投资方那边又有“风声”,说“有人质疑《青花瓷》的词作者不是苏澈本人”,显然是华星还没放弃干扰提名。

“在想华星的事?”老林放下琵琶,看出了他的心思,“别担心,主办方都发声明了,他们翻不出什么浪花。”

苏澈点点头,却还是觉得不安。他打开系统界面,想看看“奖项竞争力分析”有没有更新,淡蓝色的光膜刚展开,突然弹出一条红色提示,比平时更醒目:

【紧急检测到:华星娱乐通过“匿名举报”向盛典评审团提交“苏澈非《青花瓷》实际创作者”的虚假材料,试图干扰评审判断,触发“行业恶意竞争”应对机制!】

【解锁反击线索:人脉——蓝星音乐盛典评审团核心评委张启明教授。】

【张启明教授背景:

1.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文学系教授,深耕歌词创作研究30年,着有《中国现代歌词的文化内核》,极度重视“原创性”与“文化考据”;

2. 曾公开批评“流量歌曲歌词空洞”,多次在评审中力挺有文化内涵的原创作品;

3. 对华星娱乐“包装流量、忽视原创”的模式持明确反对态度,此前曾驳回华星推荐的3位艺人提名。】

【线索任务:向张启明教授提交《青花瓷》完整创作手稿(含细节考据、修改痕迹),证明原创性,可获得其公开支持,彻底粉碎华星虚假举报。】

【系统辅助:已生成《青花瓷》“细节版创作手稿”,包含:

4. 12版歌词修改稿(标注修改时间、修改原因,如“第三版‘天青色等烟雨’改为‘天青色待烟雨’,后查《陶说》‘雨过天青云破处’,确认‘等’更贴合烧制等待意境”);

5. 文化考据笔记(附《陶录》《景德镇陶录》等古籍摘抄,对应歌词中“青花”“宣纸”“檀香”等元素的历史依据);

6. 编曲思路手稿(标注每段旋律与歌词意境的匹配逻辑,如“主歌用古筝单音,模拟青花笔锋轻扫”)。】

苏澈盯着光膜上的内容,心里的石头瞬间落了一半。张启明教授的名字他听过——之前查《青花瓷》歌词文化背景时,看过他的《中国现代歌词的文化内核》,里面强调“好歌词不仅要美,还要有根”,和他创作《青花瓷》的理念不谋而合。而系统生成的“细节版手稿”,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会这么细致,那些古籍摘抄和修改痕迹,足以证明他是真正的创作者。

“有办法了!”苏澈激动地把系统提示念给老林听,老林眼睛一亮:“张启明教授?我认识他的学生!之前帮他录过教学音频,能拿到他的联系方式!”

第二天一早,老林就通过学生拿到了张教授的工作邮箱。苏澈没有直接发邮件,而是先仔细整理系统生成的手稿——他把12版修改稿按时间排序,用红笔标注关键修改点;把古籍摘抄复印出来,附上自己写的“歌词与古籍对应说明”;甚至把当初在瓷坊拍的青花烧制照片也打印出来,贴在手稿最后,证明创作时的实地考据。

“这样会不会太细致了?”林晓帮他装订手稿时,看着厚厚的一叠纸,有点担心,“教授会不会没时间看?”

“张教授重视的就是细节。”苏澈笑着说,“华星的举报是‘空口无凭’,我们就要用‘铁证如山’反驳——每一个修改痕迹,每一句考据,都是证明。”

邮件发出后,苏澈一整天都在等回复。他怕张教授太忙没看到,又怕手稿不够有说服力,直到傍晚,手机终于收到一封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域名的邮件,标题是“《青花瓷》创作手稿收悉——张启明”:

“苏澈先生:

手稿已阅,细节之详实、考据之严谨,远超我对‘新人创作者’的预期。尤其‘天青色等烟雨’的古籍考据与修改逻辑,可见你对歌词文化内核的重视,这正是当下乐坛稀缺的品质。

华星的匿名举报我已收到,其材料无任何实质证据,仅为臆测。明日上午10点,可来我办公室面谈,我需确认部分创作细节,后续将在评审团会议上公开为你佐证。

张启明”

看到“公开为你佐证”几个字,苏澈忍不住跳了起来,立刻给张教授回复邮件,确认明天准时面谈。老林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我就说嘛,真金不怕火炼,你这手稿一拿过去,华星的那些小伎俩,根本站不住脚!”

第二天上午,苏澈提前半小时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张教授的办公室在教学楼顶层,推门进去,首先看到的是满墙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古籍和音乐手稿,书桌上摊着一本翻开的《景德镇陶录》,旁边放着一支钢笔,显然是刚看到相关内容。

“苏澈是吧?坐。”张教授抬起头,头发花白,眼神却很锐利,指了指桌前的椅子,“不用紧张,就聊聊《青花瓷》的创作。”

苏澈坐下,把装订好的手稿递过去。张教授没有翻前面的修改稿,直接翻到“文化考据笔记”那一页,指着《陶录》摘抄的“青花料用苏泥勃青,发色浓艳”,问:“你写‘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时,为什么选‘牡丹’?青花瓷常见的纹样还有莲、菊,牡丹在明代青花中其实不算主流。”

这个问题正好是手稿里有详细说明的。苏澈从容回答:“张教授,我查过《景德镇陶录》卷五,明代宣德年间有一批‘宫廷定制青花牡丹瓶’,用的就是苏泥勃青料,牡丹纹样饱满,象征‘初妆’的明艳。而且‘牡丹’和后面的‘檀香’‘宣纸’搭配,能形成‘器物-香气-笔墨’的意境链条,更有画面感。”

张教授眼里闪过一丝赞许,又翻到第七版修改稿,指着“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的“了然”二字:“这里你从‘知晓’改成‘了然’,为什么?”

“‘知晓’太直白,‘了然’带了‘了然于心却不说破’的含蓄。”苏澈解释,“《青花瓷》的意境核心是‘藏’——青花藏在釉下,心事藏在檀香后,用‘了然’更符合这种含蓄感,也和后面‘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的‘留白’呼应。”

张教授点点头,合上手稿,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华星说你‘非实际创作者’,简直是无稽之谈。这些细节里的思考,不是‘代笔’能编出来的——没有对文化的理解,没有反复打磨的耐心,写不出这样的歌词。”

他起身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中国现代歌词的文化内核》,翻到扉页,签下名字递给苏澈:“这本书送你,希望你能坚持这种‘有根的创作’。下周评审团会议,我会把你的手稿公开展示,同时提交我的评审意见,彻底澄清这些谣言。”

“谢谢您,张教授!”苏澈接过书,心里满是感激。

“不用谢我。”张教授笑了笑,“我不是帮你,是帮真正的原创音乐。现在乐坛太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不追流量,不凑热度,踏踏实实把文化和情感放进歌里。”

离开中央音乐学院时,苏澈的手机收到了系统提示:

【检测到宿主成功对接张启明教授,提交《青花瓷》创作手稿并获得其认可,华星“虚假举报”被粉碎,触发声望值结算……】

【结算完成:获得声望值点,当前声望值累计点!】

【解锁新效果:评审团支持率提升——张启明教授将带动3位评审支持你,最佳新人、最佳作词两项提名“稳选”概率提升至90%;】

【触发后续助力:张教授已联系盛典主办方,建议在“提名创作者分享会”上安排你讲解《青花瓷》创作过程,进一步扩大原创影响力。】

苏澈看着提示,抬头望向中央音乐学院的校门,阳光洒在教学楼的红墙上,温暖而坚定。他知道,华星的恶意竞争到此为止了——不是靠系统的“金手指”,而是靠对原创的坚持,靠对文化的敬畏,靠那些经得起推敲的细节。

回到录音棚,苏澈把张教授的支持告诉老林和张姐,办公室里再次响起欢呼声。老林已经把《青花瓷》live的古筝伴奏调整好,琵琶的点缀恰到好处,像是青花釉下的暗纹,细腻而惊艳。苏澈拿起吉他,轻轻弹起前奏,这一次,他的声音里没有了之前的不安,只有笃定和期待——他知道,蓝星音乐盛典的舞台上,他不仅要唱好《青花瓷》,还要让所有人看到,原创的力量,从来不怕恶意的诋毁。

而此刻的华星娱乐,李娜看着评审团发来的“驳回匿名举报,证据不足”的通知,手里的文件“啪”地掉在地上。助理小心翼翼地说:“姐,张启明教授刚才在音乐学术论坛上,公开提到《青花瓷》的创作细节,说‘这是近年最具文化内涵的原创歌词’,还晒了苏澈的手稿照片……我们的举报,彻底没用了。”

李娜没有说话,只是盯着窗外,脸色苍白。她终于明白,有些东西是靠钱和人脉买不来的——比如对原创的尊重,比如对文化的敬畏,比如听众心里那杆“公平”的秤。而苏澈,恰恰握着这些最珍贵的东西,一步步走到了她永远够不到的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