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240章 山乡回响!光影为证的教育公平之路

江城的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影院的落地窗,落在《大山里的孩子》续集的海报上。海报没有华丽的特效,只有一群乡村孩子趴在课桌上的背影,黑板上“我想看看山外面的世界”几个粉笔字格外醒目,背景是连绵的青山与隐约的光伏板——这是续集最真实的写照,聚焦“乡村教育公平”,用光影讲述大山里的渴望与坚守。

影院内早已座无虚席,首映场的观众里,有带着孩子的家长,有公益组织的代表,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教师,还有不少参与过影片捐赠的企业负责人。当灯光暗下,银幕亮起,熟悉的大山场景缓缓展开:三年后,支教老师陈曦带着新的教学设备回到乡村,却发现孩子们面临着“优质师资流失”“课程单一”的新难题,而来自城市的捐赠物资,在缺乏合理分配机制的情况下,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影片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一个个真实的细节打动人心:孩子们在昏暗的临时教室里坚持自习,乡村教师骑着摩托车翻山越岭家访,城里来的志愿者与村民一起搭建新的图书角。

“太真实了!”一位来自贵州的乡村教师红着眼眶,悄悄抹掉眼泪,“影片里的场景,就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是大山里孩子最大的困境。”

苏澈坐在影院后排,身边是续集的导演林舟——这位通过“新人创作者扶持计划”走出的年轻导演,如今已经褪去了当初的青涩,眼神里满是成熟与坚定。“苏总,当初您让我聚焦‘教育公平’,我还担心题材太沉重,观众不买账。”林舟低声说,“现在看来,真实的力量最能打动人。拍摄时,我们在三个省的乡村取景,这些孩子的故事,都是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文化不仅要传播美,更要传递责任。”苏澈轻声回应,“《大山里的孩子》第一部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教育的现状,续集就要推动改变。我们不是拍一部公益宣传片,而是用电影的力量,引发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关注,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他顿了顿,补充道,“影片里的光伏教室、移动图书车,都是我们‘乡村影视计划’的试点项目,现在已经在十个省落地了。”

首映场结束后,口碑瞬间发酵。观众们纷纷在社交平台分享感受:“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狗血剧情,却看得我热泪盈眶。乡村孩子的渴望,值得被全世界看见”“影片里的乡村教师太伟大了,也让我意识到,教育公平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苏澈的‘乡村影视计划’太实在了,不仅拍电影,还真的为乡村建学校、送设备,这才是真正的公益”。

张岚的手机不断收到数据推送,她快步走到苏澈身边,语气激动:“苏总,首日票房数据出来了!上映12小时,票房破1亿,创国产公益电影首日票房纪录!豆瓣评分8.9,其中80%的观众给出五星好评,评论区全是‘真实’‘治愈’‘有力量’的关键词。”她翻看着后台数据,“更重要的是,影片片尾的‘乡村教育捐赠通道’已经被刷屏,上线6小时,捐赠金额就突破2000万,参与捐赠的人数超100万!”

苏澈接过手机,看着捐赠名单里密密麻麻的名字——有普通网友的几十元捐款,有企业的大额捐赠,还有不少之前被“新人创作者扶持计划”帮助过的年轻人,他们自发组织了“以影传爱”的捐赠活动。“这就是我们做这部电影的意义。”苏澈感慨道,“电影是桥梁,连接起城市与乡村,让更多人关注到乡村教育的困境,也让愿意奉献爱心的人,找到靠谱的渠道。”

林舟分享了拍摄中的一个细节:“影片里有个小女孩,因为家里穷,差点辍学去打工。我们拍摄时,真的帮她联系了公益助学项目,现在她已经重返校园,还在影片里客串了一个小角色。看到她现在开朗的样子,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他指着屏幕上的捐赠数据,“这些钱,会用来给乡村学校建光伏教室、买多媒体设备、请优质教师支教,每一笔支出都会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随着影片的热映,“乡村教育捐赠”的热度持续攀升。上线三天,捐赠金额突破5000万,参与捐赠的企业超300家,其中不少是之前与澈心文娱合作过的文旅、文创企业。欧洲文旅集团捐赠了100辆移动图书车,配备多语言书籍和电子阅读设备;东京分公司的合作方捐赠了500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支持乡村学校开展远程课程;国内的非遗工坊则联合发起“非遗助学计划”,将文创产品销售额的10%用于乡村教育捐赠。

“苏总,我们的‘乡村影视计划’已经成为公益标杆了!”张岚递过来一份媒体报道汇总,“文旅部、教育部联合发文,肯定了计划‘以影视为载体,推动公益实践’的模式;全国有20个省的教育部门发来合作申请,希望能引入光伏教室、移动图书车等项目;还有不少公益组织表示,要借鉴我们的‘影捐结合’模式,开展更多乡村帮扶项目。”

“乡村影视计划”的核心,远不止拍摄一部电影。苏澈早在第一部上映时就明确了规划:以影视创作为入口,带动公益捐赠、资源落地、人才培养的完整闭环。“我们不仅要拍乡村题材的电影,还要扶持乡村本土创作者,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苏澈解释道,“计划启动以来,我们已经在15个省的乡村设立了‘影视创作基地’,免费小说网站提供拍摄设备和培训,培养了300多名乡村本土创作者,他们拍摄的短视频、纪录片,在各大平台的播放量破亿,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的多元面貌。”

此外,计划还包括“乡村影院建设”和“教育资源对接”:在偏远乡村建设简易影院,让孩子们能免费看到优质影片;对接城市的优质学校和教师,开展远程教学、支教交流等活动;将影片中的光伏教室、移动图书车等场景,转化为可落地的公益项目,截至目前,已经在全国建设了200所光伏教室,捐赠了300辆移动图书车,惠及10万多名乡村儿童。

影片热映期间,苏澈带着林舟、张岚等人,再次走进了影片的取景地——云南大山里的一所乡村小学。学校的变化令人欣喜:崭新的光伏教室明亮宽敞,孩子们用上了多媒体设备,图书角里摆满了各种书籍,操场上还有了简易的运动设施。看到苏澈一行人,孩子们纷纷围上来,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苏叔叔,我们现在能看到好多电影了,还能和城里的老师视频上课!”一个小女孩举着自己画的画,画上是影院和光伏板,“我长大了也要当导演,拍我们家乡的故事!”

苏澈接过画,心中暖暖的。他蹲下身,轻声说:“好啊,叔叔等着看你的电影。以后,会有更多人来帮助你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记得回来建设家乡。”

乡村教师李老师握着苏澈的手,感慨道:“谢谢你们,这部电影改变了我们学校的命运。现在,有更多的人关注我们,有更多的资源进来,孩子们的未来更有希望了。”

离开学校时,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连绵的青山上,光伏教室的玻璃反射着金色的光芒。林舟看着孩子们追逐嬉戏的身影,对苏澈说:“苏总,我想继续拍下去,把‘大山里的孩子’做成系列电影,记录乡村教育的每一点变化,也记录这些孩子的成长。”

“我支持你。”苏澈点头,目光坚定,“乡村教育公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我们的‘乡村影视计划’也会一直做下去,不仅要拍电影,还要建更多的影院、更多的光伏教室,培养更多的本土创作者,让光影的力量持续照亮大山里的求学路。”

回到江城,张岚汇报了最新的进展:“苏总,‘乡村教育捐赠’已经突破6000万,我们联合公益组织成立了专项基金,专门用于乡村教育设施建设和师资培训;还有不少企业提出要与我们合作,开展‘乡村研学’项目,让城市的孩子走进乡村,也让乡村的孩子走出大山,进行文化交流。”

苏澈翻开基金的使用规划,上面详细列出了每一笔资金的用途:建设光伏教室、采购教学设备、资助乡村教师培训、开展研学交流活动。“一定要公开透明,让每一笔捐款都用在刀刃上。”他叮嘱道,“另外,把‘乡村影视计划’的模式整理出来,分享给更多的公益组织和创作者,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一起推动乡村教育公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