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之而来就是君臣斗法。
宋文帝刘义隆采取了三个策略。
第一,吸取哥哥败亡的经验,把禁军控制权牢牢抓在了手中,没有安全,一切都是零。
第二,大力褒奖,先安抚,后分化,瓦解辅政集团。
第三,拉拢朝廷势力,挽回刘宋损失的民心,中坚力量是重点对象。
而辅政集团,虽然刘义隆继位后对他们特别尊重,权倾朝野,但是也还是感觉阴风阵阵,说不出的恐慌。
于是徐羡之等打算把刘义隆的心腹大臣到彦之,弄到雍州去当刺史,这样文帝就孤掌难鸣了,真正成为他们手里里的蛐蛐,但是宋文帝一眼就看出了他的花花肠子,不但不允许,还征召到彦之来京,把自己的身家安危,也就是禁卫军,都交到了他的手里。
到彦之接任中领军,负责京师守卫。到彦之在襄阳接诏,迅速南下,他自称为屈原后裔,也是苦孩子出身,但是为人忠君爱国,也颇多谋略。
与此同时领军将军谢晦又起了幺蛾子,他一直带管荆州,于是请求真的去赴任,荆州这个地方特别有意思,造反基地一枚,谁去谁反。而且众所周知,那是刘义隆的发家地。
他私下琢磨,去了有俩个好处,一是暂时逃离建康,还可以拥兵自保,二是能挖掉刘义隆的根基。
暗里说刘义隆不应该同意,但是他正想分化辅政集团,把谢晦弄走,他们的联系就少很多,再有谢晦在京师,心眼子又多,朝夕之间,只怕不安全,所以顺水推舟,打发他去了。
他就不担心谢晦反了吗?要知道荆州可造反基地啊!
刘义隆知道谢晦必反,他不过是想各个击破,先示弱安抚住他,过后再想办法罢了。
谢谢北上荆州,到彦之南下建康,两人是有交集的,谢晦很担心他会过家门而不入,那就说明刘义隆除自己之心昭然若揭了,于是忐忑不安的观察到彦之的动向。
到彦之那是多聪明睿智的人,知道此时还不能撕破脸,于是一到杨口,就风尘仆仆去探望谢晦,而且他表现得真挚恭顺,诚意满满。
谢晦见他如此低调顺和,也推心置腹的与他彻谈了很久,无非是缔结友情,阐明自己废帝的初心。
到彦之立刻说道:“理解,您都是为了江山社稷,少帝无德,该废,当年周公不是也这么干的吗?”
谢晦一听立刻心花怒放。
到彦之为表示亲近笼络之意,还把自己最喜爱的名马,宝剑、宝刀统统赠给谢晦,谢晦至此再无疑心,完全安定下来。
还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决定着君臣斗法的胜负关键,那就是大将军檀道济,檀道济兵法战术无所不通,是刘宋的顶梁柱,而且他还是《三十六计》的作者,反正就是能人,废帝这件事,他开始是反对的,可是架不住谢晦几位一意孤行,而且带兵杀进皇宫,逮住刘义符这事确实是他干的,可是杀人的却是徐羡之,这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按照他的想法,恩养起来就完了,后来听说徐羡之把刘义真也弄死了,他彻底明白了,这帮人疯了,于是不愿意再趟浑水,主动要求外任。
刘义隆最是忌惮檀道济,好在看出来他没什么野心,把军事大权都交给了他,允许外任。
这样檀道济也走了。
这样朝廷里就剩下徐羡之和傅亮了,才能中等,敏感度也不高,在刘义隆眼里,好对付多了。
用了大约两年时间,刘义隆基本稳定了局面,朝野归心,刘义隆狠狠地想,这回咱们得坐下来聊聊家仇了!
但是刘义隆做得相当耐心细致,不着痕迹。可是朝廷里很多聪明人,都知道刘义隆要下手了,只有那几个笨蛋还浑然不知。
425年年底,刘义隆终于要下手了。
喜欢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