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娘亲,爹又被陛下拖去砍头啦! > 第8章 余波暗涌

接连几日的绵绵阴雨终于在午后彻底停歇,天空如同被彻底洗刷过的巨大蓝宝石,澄澈透亮,不见一丝云翳。温煦的阳光奋力穿透尚未散尽的水汽,洒在湿漉漉的碧色琉璃瓦和泛着深光的青石板路上,折射出万千细碎跳跃的金芒,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混合的清新气息。相府之内,一切似乎也随着这场雨的结束而恢复了往昔的井然有序与宁静祥和。仆役们照常洒扫庭除,动作轻缓;丫鬟们端着各色物事穿梭于抄手游廊之间,裙裾微动;管事妈妈们低声交代着事务,一切看起来都按部就班,仿佛寿安堂那场足以掀翻屋顶的惊心动魄,从未发生过。

然而,这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从未停止其汹涌的态势。某些东西,已然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了。

柳姨娘和翠珠被带走后,便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除了最初那圈剧烈的涟漪,再无声息,迅速被更深的沉寂所吞噬。府中上下对此事讳莫如深,彼此交换的眼神中都带着心照不宣的惊惧。只有一些零碎且模糊的传闻,在最低等的仆役间悄然流淌:有的说柳姨娘是被连夜送往了城外百里之外、看管极严的家庙“清修”,此生恐难再返;有的则窃窃私语翠珠及其家人一夜之间不知所踪,怕是已凶多吉少。这种悄无声息却又雷霆万钧的处理方式,比公开的责罚更令人胆寒,如同一把无形的利剑悬在头顶,让所有知情者,特别是那些平日与柳姨娘走得近些的姨娘和仆妇,这几日无不格外安分守己,行事说话都带着十二分的小心,连大气都不敢喘匀。

沈清弦的日常生活,表面上也回归了以往的轨迹。每日晨起,对镜梳妆,用过早膳,便去寿安堂给母亲请安,陪着说会儿话,随后回清韵轩处理自己院中的琐碎庶务,午后或读书,或临帖,或由知书陪着在花园里略走几步,散散心。但她能异常清晰地感觉到,府中众人投向她的目光,已然与过去截然不同。以往是出于她相府嫡长女身份应有的恭敬,带着几分惯常的疏离;如今,那恭敬里却掺杂了更多复杂难言的情绪——有深切的探究,试图从她平静的面容下找出隐藏的秘密;有发自内心的敬畏,源于她翻手为云、轻易扳倒柳姨娘的手段;甚至,还潜藏着一丝难以言说的、对未知力量的恐惧。毕竟,是她,凭借那对来路不明的“野孩子”几句近乎荒诞的“预言”,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将经营多年的柳姨娘彻底掀翻,其背后所蕴含的“未卜先知”之能,怎能不让人心生忌惮,脊背发凉?

这日傍晚,残阳如血,将天边染成一片瑰丽的橙红。沈清弦正坐在清韵轩书房临窗的紫檀木书案前,对着暮色,屏息静气,临摹前朝书法大家的《灵飞经》。笔尖饱蘸浓墨,悬于宣纸之上,即将落笔的刹那,林嬷嬷却悄无声息地快步进来,行至近前,压低嗓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紧张回禀道:“小姐,老爷……约一刻钟前,独自一人往静心斋方向去了。”

笔尖在空中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颤,一滴饱满的墨汁终究未能控住,滴落在雪白的宣纸上,迅速晕开一小团刺目的墨迹,毁了即将完成的字帖。沈清弦面色不变,缓缓将紫毫笔搁回青玉笔山上,声音平静无波:“可知老爷带了何人跟随?”

“没有,”林嬷嬷摇头,语气愈发谨慎,“老爷是独自一人去的,连沈福管家都没让跟着。老奴特意绕路远远瞧了一眼,看守静心斋的婆子们都垂手肃立在院门外,里头……怕是只有老爷和那两位小主子在。”

沈清弦的心轻轻提了起来,如同被一根无形的线牵着。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父亲终究按捺不住,亲自去见了惊澜和明月。他会以何种态度面对他们?是居高临下的审问,还是带着疑虑的探究?惊澜那双过于早慧的眼,又将如何应对当朝宰相那洞悉人心的目光?这次短暂的、避人耳目的会面,其结果将直接关系到父亲对那两个孩子,乃至对她这个卷入漩涡中心的女儿,未来态度的最终走向。

与此同时,静心斋内,暮色渐浓。

沈文渊并未落座,只是负手立于窗前,身姿挺拔如松,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投在光洁的金砖地面上。他沉默地打量着这间陈设简单到近乎朴素的屋子——一桌,两椅,一张硬板榻,除此之外,别无长物,与相府其他地方的精致奢华格格不入。最后,他那深沉难测的目光,如同最终锁定了猎物的鹰隼,落在了规规矩矩、并排站在他面前的这对龙凤胎身上。

明月似乎被这凝重的气氛和眼前不怒自威的“外祖父”吓到了,小小的身子微微瑟缩着,一只小手死死地攥着哥哥惊澜略显单薄的衣角,清澈的大眼睛里盛满了怯懦与不安,只敢偷偷地、飞快地抬起眼皮瞄一眼沈文渊,又迅速垂下。而惊澜,则依旧挺直着他那小小的背脊,尽管身高尚不及沈文渊的腰际,却硬生生站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感。他平静地回望着当朝宰相,那眼神里没有孩童应有的天真与慌乱,只有一种与年龄极不相符的、近乎洞悉的沉稳,再次让沈文渊心底泛起那种强烈的违和与疑虑。

“你,叫惊澜?”沈文渊终于开口,声音刻意放得平缓了些,试图收敛起惯常的官威,但那久居人上、发号施令所形成的威严,早已刻入骨髓,依旧带着无形的压力,在寂静的室内弥漫开来。

“是。”惊澜的回答简短有力,没有任何多余的称谓,不卑不亢,直视着沈文渊。

“三日前,在朱雀街上,你为何能预知有人欲在寿安堂谋害老夫人?”沈文渊单刀直入,没有任何迂回铺垫,目光如两道实质的冷电,紧紧锁定惊澜那张稚气未脱的小脸,不放过任何一丝细微的肌肉颤动或眼神闪烁。这是他此行必须弄清的的核心问题。

惊澜沉默了片刻,浓密的睫毛轻轻颤动了几下,似乎在艰难地组织语言,试图描述一种超越他年龄理解能力的体验。然后,他抬起眼,目光清洌洌地望向沈文渊,吐出的字眼却带着一种天真的诡异:“我看见的。”

“看见?”沈文渊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紧,对这个过于简单直白、甚至有些敷衍的答案显然不满,“如何看见?在何处看见?”

“就像……做了一个很乱、很真的梦。”惊澜的语气带着一种孩童式的、试图描述难以理解事物时的困惑与吃力,“有些画面,会突然……闯进我的脑子里。很杂,很模糊,但有些片段,却异常清晰,比如……那盏甜白瓷炖盅,那碗晶莹的冰糖燕窝,还有……那个穿绿比甲的丫鬟,往里面撒下黄色粉末的手……”

这个解释,听起来荒诞不羁,近乎怪力乱神,然而,结合三日前那铁一般的事实,却又似乎比“鬼神附体”或“妖童作祟”这类更耸人听闻的说法,多了一丝……微妙的可信度?至少,它提供了一种看似“合理”的感知途径。沈文渊深邃的眼眸中波澜不起,不置可否,继续追问,语气加重了几分:“除了此事,你还‘看见’了什么?”

惊澜的小脸上应声浮现出真实的挣扎和痛苦之色,他低下头,一双小手无意识地紧紧握成了拳,指节微微发白,声音也带上了几分颤抖:“……很多……很多不好的事情。很多人……在哭,声音很大,很惨……到处都是血,红色的……还有一个很大、很空旷的地方,围着好多好多的人,指指点点的……还有火,很大很大的火,烧红了半边天……”

他的描述零碎、跳跃,充满了情绪化的、噩梦般的意象,缺乏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却像一把生锈的钝刀,一下下割在沈文渊的心头。血?是刑场?还是战场?火?是边关烽火?还是宫闱烈焰?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在他这位熟知朝堂诡谲、边境危局的宰相脑海中,瞬间勾勒出的画面,绝非吉兆,而是足以动摇国本的大凶之兆!

“是什么地方?什么人遭难?”沈文渊身体微微前倾,追问的语气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属于政客的急切与锐利,他需要更具体的信息!

惊澜却用力摇了摇头,小脸痛苦地皱成一团,仿佛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声音带着哭腔:“记不清了……太乱了,太可怕了……每次‘看见’都像被撕扯……醒来就忘了好多,只记得最吓人、最难受的那些片段……” 他猛地抬起头,眼中竟真的泛起了生理性的泪光,那泪水在夕阳下闪烁,带着真切的、孩童式的恐惧望向沈文渊,突然脱口而出:“外祖父……能不能……能不能不要让那些事情发生?娘亲……娘亲她知道了一定会受不住,会非常非常伤心难过的……”

这一声带着哽咽和全然依赖的“外祖父”,以及那句充满无助感的恳求,像一根烧红的针,出其不意地轻轻刺了沈文渊内心最深处某个不设防的角落。他审视着惊澜,孩子脸上的恐惧、那种源于记忆深处创伤的真实痛苦反应,不像是有心机的人能伪装出来的。这让他原本坚定的、将对方视为“妖童”或被人利用的“棋子”的判断,产生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动摇。或许,这孩子本身并无恶意,只是不幸成为了某种不祥预兆的被动承受者和传递者?一个……有着特殊感应的可怜孩童?

他没有再继续逼问下去,那种成年人式的、充满压迫感的追问,在面对一个看似被噩梦折磨的孩子时,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他转而将目光投向一直像受惊小鹿般躲在惊澜身后、只露出半张小脸偷偷打量他的明月,语气刻意放得温和了些许:“你呢?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明月……” 小女孩的声音细弱蚊蚋,几乎要被风吹散,带着明显的怯意,小手将惊澜的衣角攥得更紧。

“你……也像哥哥一样,‘看见’过什么吗?”沈文渊试探着,语气尽可能放轻。

明月却像被吓到了一样,用力地摇头,整张小脸都埋在了惊澜单薄的后背上,不肯再发出一点声音,只用行动表示着拒绝。

沈文渊在静心斋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他离开时,面色沉静如水,看不出丝毫喜怒,仿佛只是完成了一次寻常的探视。但当他回到那间象征着权力与机密的松涛斋书房后,却罕见地屏退了所有随从,连日常伺候笔墨的小厮都遣了出去。他独自一人坐在宽大的紫檀木书案后,对着窗外彻底沉入黑暗的夜空,沉默了许久许久。惊澜那些破碎的、充满不祥意味的“梦境”片段,像一片浓重得化不开的阴云,沉沉地笼罩在他的心头。无论这两个孩子来历如何,是福是祸,他们所携带的这些“信息”,似乎都隐隐指向一个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未来。作为当朝宰相,帝国的掌舵人之一,他不能,也绝不敢完全忽视这些来自“未来”的、模糊却尖锐的警告。

次日清晨,用过早膳后,沈清弦被沈福亲自请至松涛斋。

这一次,沈文渊的态度明显缓和了许多,甚至称得上温和。他指了指书案下首的一张花梨木圈椅,示意沈清弦坐下,又抬手让侍立的丫鬟给她上了一盏新沏的、香气氤氲的雨前龙井。

“为父昨日,去静心斋见了那两个孩子。”沈文渊开门见山,语气平静,听不出波澜,“其言虽近乎荒诞,难以常理解释,然……事关重大,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沈清弦心中微动,知道父亲的态度已然发生了关键的转变,从最初的震怒怀疑,转向了审慎的重视。她垂首恭顺应道:“父亲明鉴,女儿亦作此想。”

“柳氏之事,已处置完毕。对外只言其旧疾复发,需离府静养。”沈文渊端起自己手边的茶盏,轻轻拨弄着浮沫,语气淡然,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定论,“至于那孩子口中模糊提及的……关乎朝廷忠良、社稷安稳之事,”他略一停顿,目光锐利地看向沈清弦,“此乃绝密,关乎国本,切不可对外泄露半分,即便是你院中最亲近之人,亦不可提及。为父自有计较,会暗中查证。”

“女儿明白其中利害,定当守口如瓶,请父亲放心。”沈清弦心领神会,郑重应下。父亲这是要将此事控制在最小的知情范围内,并亲自接手调查。

沈文渊看着她沉静稳重的模样,目光复杂,沉吟片刻,又道:“你与那陆北辰之事……虽眼下看来确是无妄之灾,但既被卷入这漩涡中心,便需比往日更加谨言慎行。近日京城之中,关于你的流言蜚语颇多,不乏有心人推波助澜。你暂且尽量少出门,各类宴请能推则推,安心在府中待着,修身养性。清韵轩的一应用度,我会吩咐沈福,从这个月起加倍拨给,若有任何特殊需要,或是听到什么不寻常的风声,可直接来书房禀我,不必经过他人。”

这番话,既是出于保护,怕她在外受了委屈,也是一种变相的认可和安抚。意味着在父亲心中,已不再将她简单视为麻烦的源头,而是开始将她纳入可信任、可倚重的范围之内,尽管这种信任目前还建立在“那对孩子带来的价值”之上,且带着审慎的观察与考验。

“女儿谢父亲关怀,定当遵命,绝不行差踏错,有负父亲期望。”沈清弦起身,恭敬地行了一礼。

从松涛斋出来,外面阳光正好,金色的光芒洒满庭院,暖意融融。沈清弦知道,她在相府内的处境,已然与数日前截然不同。她凭借自己的冷静、果断,以及那两个孩子带来的近乎诡异的“机缘”,不仅成功化解了一场针对祖母的致命危机,更初步赢得了父亲这位帝国掌权者的重视与某种程度上的依赖,同时也有效地震慑了府中那些潜在的、蠢蠢欲动的敌人。

然而,她也比任何时候都更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风暴眼中短暂的平静,是更大波澜来临前的序曲。柳姨娘的倒台必然留下权力的真空,府外关于她“未婚生女”、“行为不端”的恶毒流言绝不会轻易平息,还有那隐藏在惊澜破碎预言背后的、可能席卷整个王朝的巨大风暴……一切都还在暗处悄然酝酿、积蓄着力量。

她微微仰起头,望向那一片湛蓝如洗的天空,目光清澈而坚定。既然命运已然将她推入这漩涡的最中心,她便不会再退缩。她要乘风破浪,将这看似被既定的命运舵盘,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眼下最关键的第一步,便是要真正走近、了解并最终“驯服”静心斋里那对能窥见未来碎片的神秘龙凤胎,让他们成为她手中最锋利、最出其不意的刃,而非悬在头顶、随时可能伤及自身的双刃剑。前方的路,注定布满荆棘,但她已无路可退,唯有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