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铁蛋三人后,宋阳没敢放松。他知道,单靠卧底传递消息还不够,卧底在大顺军军营里,能接触到的多是军队动向,而周边集镇的流寇动静、县城官府的政策变化,还需要更贴近本地的情报来源。这天傍晚,他召集王二柱、赵老蔫,还有负责对外贸易的张寡妇,在屋里秘密商议了大半宿,一个初步的情报网络构想,渐渐清晰起来。
“咱们的情报点,得藏在‘日常’里,越不显眼越好。”宋阳指着手绘的地图,在几个关键位置画了圈,“陈家镇是北边来的要道,流民、商旅都在这儿落脚;李家坳靠近县城,能听到官府的风声;还有周家庄附近的杂货铺,能和周老爷那边互通消息。这三个地方,先建第一批情报点。”
人选都是从之前的贸易往来里挑的,个个可靠,还不会引人怀疑:
陈家镇“迎客来”客栈的伙计狗子:狗子是个孤儿,去年冬天快饿死时,张寡妇给了他半袋红薯,后来帮他在客栈找了活。他在客栈里端茶送水,每天能听到南来北往的人闲聊,流寇动向、商旅消息都能听个大概。宋阳让张寡妇以“进货”的名义,每月去客栈两次,狗子把听到的消息悄悄告诉她。
李家坳的卖货郎老郑:老郑常年挑着担子在周边村落叫卖,针头线脑、油盐酱醋都卖,和各村的庄民都熟。他和宋家庄做过几次烟草交易,知道宋家庄的规矩,也感念宋阳之前帮他赶走了抢担子的小混混。宋阳让他每次来宋家庄送货物时,顺带说些县城里的新鲜事,比如县令有没有新命令,团练有没有操练。
周家庄附近的杂货铺老板周福:周福是周老爷的远房侄子,杂货铺本就是周老爷用来打探消息的据点。宋阳和周老爷沟通后,周福成了两家的“联络人”,只要周家庄那边听到任何关于官府、流寇的消息,都会通过周福,用“送药材”的名义传递给宋家庄。
这些情报点不求能探听核心机密,只需要收集“公开的传闻”“可见的动向”,比如“陈家镇来了十几个带刀的流民”“县城团练最近天天在东门外操练”“周家庄附近发现了大顺军的探子”。这些零散的消息汇总到宋家庄,就能拼凑出周边的局势变化。
几天后,张寡妇带着两袋烟草去了陈家镇,回来时悄悄告诉宋阳:“狗子答应了,说以后每天把听到的要紧事记在心里,等我下次去就告诉咱。他还说,客栈里最近住了几个穿盔甲的,听口音像是北边来的溃兵。”宋阳点点头,让她把这个消息记下来,和其他情报点的消息对照,果然,没过两天,老郑来送针线时也说,县城里有人看到十几个溃兵往陈家镇方向去了。
“消息传递得隐蔽,不能用纸笔写,万一被人搜出来,就是杀头的罪。”宋阳和众人敲定了一套简单的“密码”和传递方式,全是日常能用到的,不会引人怀疑:
货物标记:宋家庄对外卖烟草时,用不同的绳结绑烟包,一根红绳代表“平安”,两根红绳代表“有小股流寇”,红绳加黑绳代表“官府有动作”。张寡妇和老郑、周福交易时,只要看烟包的绳结,就知道宋家庄想了解什么,或是传递什么消息。
民谣暗语:庄里的妇女们编了首简单的民谣,歌词是“麦儿黄,粮满仓,风不吹,雨不扬”,不同的唱法代表不同意思,正常唱是“消息安全”,拖长“风不吹”的调子是“有大顺军消息”,加快“雨不扬”的节奏是“需要紧急支援”。遇到不方便说话时,送信的人就哼几句民谣,庄里的人一听就懂。
隐蔽交接:情报点和宋家庄的交接,都在“公开交易”时顺带完成。比如老郑来卖针线,会把写着简单消息的小纸条(用炭笔写在碎布上)藏在针线盒的底层;周福送药材时,会把消息卷成小卷,塞在空心的药材杆里。交接完,碎布和小卷当场烧掉,不留痕迹。
有一次,周福送药材来,药材杆里藏着一张碎布,上面写着“县团练扩编”。宋阳立刻让王二柱加强护庄队训练,还派人去县城打探,果然,新县令王大人正在各乡征调青壮,扩充团练,准备“抵御流寇”。因为提前得到消息,宋家庄早做了准备,把庄里的青壮登记册做了些调整,避开了团练的强行征调。
县城是各方势力的核心,光靠老郑偶尔传递的消息不够。宋阳琢磨了几天,想到了王二柱的远房亲戚王老实。
王老实是王二柱的表叔,住在乡下,家里就老两口,靠种两亩薄田过活,为人老实巴交,从不说谎。之前宋家庄盖房时,王二柱让他来帮忙挑土,给了他不少工分,老两口一直记着情。
宋阳让王二柱去乡下找王老实,说明来意:“表叔,想让您去县城帮个忙,在县城南门外开个小杂货铺,卖些油盐酱醋,顺带帮咱听听县里的动静。庄里给您出本钱,每月再给您五斤细面,您老两口在县城也能过好日子。”
王老实有些犹豫:“俺没开过铺子,也不会打探消息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