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 第7章 第九章 :太冲穴治疗面瘫的案例与总结

一、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风寒袭络型面瘫(急性期)

患者:33岁女性,左侧口眼歪斜3天,伴耳后胀痛、闭目露睛,舌淡苔白,脉浮紧。

治疗:

针刺:太冲(泻法,0.5寸深刺)配风池、翳风、地仓透颊车,每日1次。

艾灸:患侧阳白、下关悬灸30分钟,每日1次。

疗效:治疗1周后眼睑闭合改善,2周后口角歪斜基本恢复。

机制:太冲祛风散寒,风池通络止痛,艾灸温经散寒,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案例2:风热犯络型面瘫(恢复期)

患者:36岁男性,左侧面瘫5天,伴耳后跳痛、口角流涎,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疗:

刺血:双侧太冲点刺放血,配合耳尖放血。

针刺:太冲(泻法)配合谷、曲池、迎香,每日1次。

疗效:治疗10天后症状显着缓解,耳痛消失。

机制:太冲放血清热泻火,合谷疏风解表,曲池调节免疫反应。

案例3:气血不足型顽固性面瘫(后遗症期)

患者:45岁女性,右侧面瘫6月余,伴眼睑闭合无力、面色萎黄,舌淡胖苔白,脉濡。

治疗:

温针灸:太冲透涌泉(补法)配足三里、三阴交,每周3次。

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5g、地龙10g)。

疗效:治疗2个月后眼睑闭合完全,面部表情对称。

机制:太冲透涌泉滋水涵木,足三里补益气血,中药改善气虚血瘀。

案例4:肝阳上亢型面瘫(伴高血压)

患者:58岁男性,右侧面瘫伴头晕胀痛,血压160\/100mmhg,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

针刺:太冲透涌泉(强刺激)配风池、曲池,每日1次。

中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g、钩藤20g)。

疗效:1周后血压降至140\/90mmhg,面瘫症状同步改善。

机制:太冲平肝潜阳,风池疏泄少阳经气,协同调节肝阳上亢。

二、总结:太冲穴治疗面瘫的核心规律

(一)辨证分型与选穴原则:

1、风寒袭络:太冲 风池 翳风(祛风散寒),配合艾灸温通。

2、风热犯络:太冲放血 合谷 耳尖(清热解毒),针刺泻法。

3、气血不足:太冲透涌泉 足三里 三阴交(益气养血),温针灸。

4、肝阳上亢:太冲透涌泉 风池 曲池(平肝潜阳),配合降压中药。

(二)针刺手法与操作要点:

1、急性期(1周内):太冲浅刺平补平泻,避免强刺激加重水肿。

2、恢复期(1周后):太冲透刺涌泉(0.8-1.2寸),配合电针疏密波。

3、后遗症期:太冲 足三里温针灸,结合面部闪罐促进气血运行。

(三)现代机制研究

1、调节神经递质:针刺太冲可提升GAbA水平,抑制谷氨酸过度兴奋,减轻面神经损伤。

2、改善微循环:艾灸太冲区可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神经再生(激光多普勒显示血流提升25%)。

3、调控免疫:太冲刺血降低IL-6、tNF-a炎症因子,抑制面神经水肿。

(四) 疗效与安全性

1、即时效果:急性期治疗3次后耳后疼痛缓解率80%,口角歪斜改善率60%。

2、长期控制:顽固性病例治疗2个月后,70%患者恢复面部对称性,复发率低于10%。

3、安全性:严格消毒避免感染,晕针发生率低于1%,透刺需控制深度(避免刺伤足底动脉)。

(五)中西医结合策略:

1、急性期:电针太冲 激素冲击(如地塞米松5mg静滴),快速抑制炎症反应。

2、恢复期:太冲温针灸 中药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促进神经修复。

3、后遗症期:太冲透刺 功能性电刺激(FES),重建面部肌肉协调性。

三、注意事项:

1、禁忌症:面瘫合并颅内病变(如听神经瘤)需先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者慎用放血。

2、疗效差异:肝风内动型效果最佳,气血不足型需长期调理。

3、随访监测:治疗期间每周评估house-brackmann分级,调整针刺频率。

四、结语:

太冲穴作为肝经原穴,在面瘫治疗中体现“疏肝为本,通络为标”的核心思想。从风寒外袭到肝阳上亢,从急性水肿到顽固性面瘫,其作用机制涵盖神经保护、抗炎及免疫调节。临床需结合分期辨证,灵活运用透刺、放血等手法,并注重与风池、合谷等穴的协同效应。尤其对难治性病例,需坚持疗程治疗并联合现代康复技术,体现中医“整体观”与“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