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 第5章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穴位顺序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穴位顺序,是道教天人观、“一气周流”理论、十二时辰\/地支循环及临床疗效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排列逻辑贯穿“顺应自然、调和阴阳、通调气血”的核心思想,以下从多维度详细阐述:

一、核心逻辑:“一气周流”与阴阳升降的顺应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顺序,本质是人体气血“阴升阳降、周而复始”运行规律的具象化。根据《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经络升降趋势,十二穴的排列严格遵循“阳气从至阳逐渐降为阴,一阴始生,而后逐渐升为阳”的循环:

起始与阳降:以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胃经合穴,土性)为起点,对应“戊”炁(先天土气),引先天之气启动气机;随后委中(膀胱经合穴,水性)、承山(膀胱经输穴,水性)、昆仑(膀胱经经穴,水性),沿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部向足部传导,体现“阳气从至阳(头)向阴(足)下降”的过程。

阴升与转化:阳陵泉(胆经合穴,木性)作为“初阳”,对应“寅”位(东北偏东),象征“厥阴(肝)生少阳(胆)”的阳气始发;太冲(肝经原穴,木性)对应“卯”位(正东),为“少阳化肝木”的成势阶段;环跳(胆经合穴,木性)对应“辰”位(东南),纳风藏风,推动阳气进一步上升。

阳复与循环:列缺(肺经络穴,火性)对应“巳”位(东南偏南)、通里(心经络穴,火性)对应“午”位(正南),象征“阳气从阴(足)升为阳(头)”的转折;内庭(胃经荥穴,火性)对应“未”位(西南)、曲池(大肠经合穴,金性)对应“申”位(西南偏西)、合谷(大肠经原穴,金性)对应“酉”位(正西),完成“阳气从阳(头)向阴(足)”的再次循环,形成“如环无端”的一气周流。

二、道教文化:“北斗崇拜”与“黄道十二宫”的对应

马丹阳作为道教全真七子之一,其创立的“天星十二穴”深受北斗信仰与黄道十二宫文化影响:

北斗“降真机”:《针灸大全》“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中“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一句,明确将十二穴与北斗七星的“降福、开锁”功能关联,认为十二穴是“北斗真机”在人体的具象化,排列顺序对应北斗七星的运行轨迹。

黄道十二宫:十二穴对应“黄道十二宫”(十二星)与“十二方位”,如足三里对应“乾、戌”(西北)、委中对应“壬、亥”(西北偏北)、承山对应“癸、子”(正北)、昆仑对应“艮、丑”(北偏东)、阳陵泉对应“甲、寅”(东北偏东)、太冲对应“乙、卯”(正东)、环跳对应“辰、巽”(东南)、列缺对应“丙、巳”(东南偏南)、通里对应“丁、午”(正南)、内庭对应“坤、未”(西南)、曲池对应“庚、申”(西南偏西)、合谷对应“辛、酉”(正西)。这种对应关系并非简单的方位标注,而是通过“方位-宫位-穴位”的联动,实现“天人相应”的治疗效果(如艾灸时取对应方位的“炁”,增强穴位的通调作用)。

三、临床需求:“合担截”法与疗效最大化的设计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顺序,直接服务于其核心治疗原则——“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针灸大成》),即通过“双穴配合”或“单侧取穴”,实现“通经接气、截断病势”的疗效:

“担”法(双穴配合):顺序中的“昆仑-通里-列缺-太冲”“合谷-列缺-委中-太冲”等组合,均为“左右或上下双穴”,通过“同经或异经”的配合,增强气血流通(如“昆仑(膀胱经) 通里(心经)”调理心肾不交,“合谷(大肠经) 列缺(肺经)”调理肺大肠不和)。

“截”法(单侧取穴):顺序中的“太冲-内庭-委中”“列缺-阳陵泉-通里”等组合,均为“单侧取穴”,通过“阻断病势”的方式,快速缓解症状(如“太冲(肝经) 内庭(胃经)”调理肝胃不和的胃痛,“列缺(肺经) 阳陵泉(胆经)”调理肝阳上亢的头痛)。

顺序的不可打乱性:临床强调“使用不要打乱顺序”,因顺序中的穴位按“经络流注”排列,打乱后会破坏“气机循环”,影响疗效(如“昆仑(足太阳)→通里(手少阴)→列缺(手太阴)→太冲(足厥阴)”的顺序,符合“足→手→足→手”的经络流注,若打乱则无法实现“通经接气”)。

四、十二时辰与地支:时间医学的融入

十二穴的顺序对应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体现“时间医学”的理念:

时辰对应:如委中对应“亥”时(21:00-23:00,三焦经当令)、承山对应“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昆仑对应“丑”时(1:00-3:00,肝经当令)、阳陵泉对应“寅”时(3:00-5:00,肺经当令)、太冲对应“卯”时(5:00-7:00,大肠经当令),这些时辰均为“气血旺盛”或“病势易发”的时段,按顺序取穴可“乘气血之势”增强疗效。

地支对应:如足三里对应“戌”(西北)、委中对应“亥”(西北偏北)、承山对应“子”(正北)、昆仑对应“丑”(北偏东)、阳陵泉对应“寅”(东北偏东)、太冲对应“卯”(正东)、环跳对应“辰”(东南)、列缺对应“巳”(东南偏南)、通里对应“午”(正南)、内庭对应“未”(西南)、曲池对应“申”(西南偏西)、合谷对应“酉”(正西),这种对应关系并非简单的“方位标注”,而是通过“地支-五行-穴位”的联动,实现“五行调和”的治疗效果(如“寅(木)→卯(木)→辰(土)”的顺序,符合“木生火、火生土”的五行相生规律,增强肝脾的调和功能)。

顺序的“必然性”与“灵活性”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顺序,是道教文化、中医理论、临床需求三者结合的产物,其核心逻辑是“顺应自然、调和阴阳、通调气血”。尽管不同文献对“方位-穴位”的对应关系存在细微差异,但“一气周流”的核心顺序始终不变。临床中,顺序的“不可打乱性”是为了保证“气机循环”的完整性,而“左右左”“合担截”等用法,则是顺序在临床中的灵活应用,最终实现“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的疗效。

需要说明的是,部分文献(如)提到的“十二穴对应十二时辰”的具体时间,可能因流派不同存在差异,但“顺应时间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此外,现代临床中,尽管“顺序”的强调有所弱化,但“一气周流”的理论仍是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灵魂,指导着临床取穴与治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