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 第12章 第一章 :一日一穴一悟之列缺穴

一日一穴一悟: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列缺穴的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一、列缺穴的定位与核心功能

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通任脉,位于前臂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约两横指),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其简便取穴法为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处即为该穴。

列缺穴的核心功能可概括为“宣肺解表、通经活络、调理任脉”。其作用机制涵盖以下方面:

1、肺经调节:作为肺经络穴,列缺可宣通肺气,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疾病,并通过络脉联络大肠经,调节肠道功能。

2、任脉通调:列缺通任脉,任脉主胞胎与生殖,故该穴可治疗月经不调、遗尿、**痛等生殖泌尿系统病症。

3、头项通治:因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且任脉上行至头面,列缺对偏头痛、落枕、颈椎病等头项部疾病具有显着疗效,素有“头项寻列缺”之说。

二、列缺穴的临床应用与典型案例

(一)呼吸系统疾病

案例1:小儿风寒咳嗽

患者为5岁男童,因受凉后咳嗽3天,痰白清稀,伴鼻塞流涕。查体:舌淡苔白,脉浮紧。

治疗思路:风寒束肺,肺气失宣。取列缺配大椎、合谷、肺俞,针刺列缺向上斜刺0.3寸,配合艾灸肺俞穴。治疗1次后咳嗽减轻,3次痊愈。

分析:列缺宣肺解表,大椎疏风散寒,合谷通络止咳,肺俞直接调节肺气。四穴协同,驱邪外出,恢复肺之宣降。

案例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患者为68岁女性,反复咳嗽、咳黄黏痰20年,近1周因劳累加重,伴发热。

治疗思路:痰热壅肺,需清肺化痰。取列缺配尺泽、鱼际、丰隆,列缺浅刺0.2寸以宣肺,尺泽清泄肺热,丰隆化痰。配合肺俞穴拔罐,3天后痰量减少,热退。

分析:列缺通调肺气,尺泽为肺经合穴“合主逆气而泄”,丰隆为化痰要穴,三穴合用可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二)头面部疾病

案例3:顽固性偏头痛

患者为32岁男性,右太阳穴至耳后闪电样剧痛反复发作5年,伴恶心呕吐。

治疗思路:风阳上扰,经络痹阻。取列缺配风池、率谷、外关,列缺直刺0.5寸,风池透刺,配合电针疏密波。治疗1周后疼痛频率降低,1个月后发作间隔延长至2个月。

分析:列缺通任脉,调节头部气血;风池祛风清热,率谷疏泄少阳经气,外关通络止痛。四穴共奏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之效。

案例4:面瘫恢复期

患者为45岁女性,左侧面瘫3个月,现额纹部分恢复,口角仍歪斜,伴面肌僵硬。

治疗思路:气滞血瘀,筋脉失养。取列缺配阳白、四白、地仓,列缺浅刺配合地仓透颊车,隔日1次。10次后口角对称性恢复,面肌僵硬缓解。

分析:列缺通任脉,调节面部气血;阳白、四白改善局部循环,地仓透刺松解挛缩肌肉。任脉气血充盈则筋脉得养。

(三)上肢与颈椎疾病

案例5:神经根型颈椎病

患者为40岁程序员,长期伏案工作,现颈肩疼痛伴右上肢麻木,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治疗思路:气滞血瘀,经络痹阻。取列缺配颈夹脊(c5-c6)、后溪、肩井,列缺斜刺0.5寸,后溪透刺合谷,配合颈椎牵引。治疗2周后疼痛减轻,麻木范围缩小。

分析:列缺通任脉,调节颈椎气血;颈夹脊直达病所,后溪通督脉,肩井松解肩部肌肉。四穴协同改善局部循环与神经压迫。

案例6:腱鞘炎(弹响指)

患者为30岁教师,右手拇指掌指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1个月。

治疗思路:劳损筋伤,局部气血瘀滞。取列缺配阿是穴(压痛点)、合谷,列缺浅刺,阿是穴围刺,合谷透后溪。配合中药外敷(大黄、黄连调醋)。治疗10天后活动自如。

分析:列缺通任脉调节上肢气血,阿是穴直达病灶,合谷疏调大肠经气。围刺法可松解局部粘连。

(四)妇科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案例7:原发性痛经

患者为18岁学生,经期小腹冷痛、经色暗有血块,伴畏寒肢冷。

治疗思路:寒凝血瘀,胞宫失于温煦。取列缺配关元、三阴交、地机,列缺向上斜刺,关元艾灸,三阴交平补平泻。经前1周开始治疗,连续3个月经周期后痛经显着减轻。

分析:列缺通任脉,温煦胞宫;关元培元固本,三阴交调理肝脾肾,地机活血化瘀。任脉气血通畅则胞宫得暖。

案例8:前列腺增生

患者为65岁男性,夜尿频多、排尿困难2年,伴腰膝酸软。

治疗思路:肾气不固,膀胱气化不利。取列缺配中极、膀胱俞、太溪,列缺浅刺,中极艾灸,太溪补法。治疗1个月后夜尿次数减少至1-2次。

分析:列缺通任脉调节下焦气化,中极通利膀胱,膀胱俞助膀胱气化,太溪滋补肾阴。任脉与肾经协同改善排尿功能。

三、列缺穴的现代机制与作用原理

1、神经调节作用

列缺穴区分布有桡神经浅支及前臂外侧皮神经,针刺可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啡肽、p物质等,抑制疼痛信号传递。研究显示,针刺列缺能显着降低偏头痛患者血清5-ht水平,调节中枢神经递质平衡。

2、血流动力学改善

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针刺列缺可扩张椎动脉,增加脑血流量。实验表明,列缺组治疗颈椎病后椎动脉内径增加0.2-0.3mm,血流速度提升15%-20%,有效缓解脑供血不足。

3、任脉功能调控

任脉为“阴脉之海”,列缺通过络脉与任脉相连,可调节生殖、泌尿系统功能。动物实验显示,针刺列缺能提高子宫平滑肌收缩力,改善前列腺组织病理状态。

4、筋膜链松解效应

列缺位于手太阴肺经筋膜链上,刺激该穴可释放肩颈背部筋膜张力。红外热像图显示,针刺后斜方肌区域温度升高1.5-2c,提示局部代谢增强,肌肉痉挛缓解。

四、列缺穴的辨证配伍与操作技巧

(一)配伍原则

1、宣肺止咳:配肺俞、尺泽(清肺泻热);配风门、合谷(疏风解表)。

2、通络止痛:配后溪(治落枕)、阳陵泉(治偏头痛)、肩髃(治肩周炎)。

3、调理任脉:配关元(温阳)、三阴交(调经)、中极(通淋)。

(二)操作技巧

1、针刺:列缺向上斜刺0.3-0.5寸,得气后捻转补泻。治疗实证用泻法(强刺激捻转),虚证用补法(轻刺激震颤)。

2、艾灸:雀啄灸5-10分钟,适用于虚寒证(如慢性咳嗽、痛经)。

3、按摩:拇指按压列缺3-5分钟,配合揉动腕关节,可缓解落枕及上肢麻木。

五、总结与展望

列缺穴作为手太阴肺经的枢纽穴位,兼具肺经宣降与任脉通调的双重特性,临床应用广泛。其治疗范围涵盖呼吸、头项、上肢、妇科及泌尿系统疾病,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与“经络辨证”的精髓。现代研究从神经调节、血流动力学、筋膜松解等角度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列缺穴在慢性病管理(如哮喘、颈椎病)中的长期疗效,以及与其他疗法(如推拿、中药)的协同效应,推动针灸治疗的标准化与个体化发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