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 第3章 第十一章 :曲池穴与眩晕

曲池穴在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中治疗眩晕的机制与临床应用,体现了经络辨证与全息理论的结合,其核心价值在于平肝潜阳、调和气血、通络止眩。以下从作用机制、辨证配伍、操作技法及现代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作用机制

1、经脉循行与脏腑联系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通过“大肠-肺”表里关系调节卫气,其经气上循至头面,与耳目气血相通。《灵枢·经脉》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大肠经与肝经通过“脏腑别通”形成间接联系,使曲池可调节肝阳上亢、肝血不足等眩晕病机。

2、阳明经多气多血

阳明经气血充盛,曲池作为合穴具有“合主逆气而泄”的特性,可调理气血逆乱,改善脑供血不足。现代研究显示,针刺曲池能降低全血黏度、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3、全息对应与镇静作用

从太极全息理论看,曲池位于上臂三才的“头点”,对应头部;同时其为十三鬼穴之一,具有镇定安神功效,可抑制前庭中枢异常放电,减轻眩晕感。

二、辨证配伍与临床应用

(一)辨证分型配穴

1、肝阳上亢型

配穴:曲池(透少海) 太冲(透涌泉) 风池(刺络)

操作:曲池直刺1.5寸行提插泻法,太冲透刺得气后捻转提插,风池放血5ml。

机制:抑制延髓血管紧张素2生成,调节前庭-丘脑通路,降低血浆5-ht水平。

2、痰湿中阻型

配穴:曲池(提插捻转) 丰隆(烧山火) 内关(透间使)

操作:曲池直刺1.2寸,丰隆提插泻法,内关透刺配合电针疏密波。

疗效:改善痰湿壅滞型眩晕,总有效率85%。

3、颈源性眩晕

配穴:曲池(直刺) 颈夹脊(c2-c4) 天柱(齐刺)

操作:曲池配合电针连续波,颈夹脊温针灸。

机制:调节颈交感神经活性,改善椎动脉血流速。

(二)特色配伍方案

1、“晕二针”组合

取穴:曲池(担) 内关(截)

操作:曲池透手三里,内关透间使,同步行“白虎摇头”手法。

优势:对梅尼埃病急性眩晕呕吐立竿见影,针后10分钟内症状缓解率达90%。

2、“通督调神”组合

取穴:曲池 百会 神庭

操作:曲池温针灸,百会雀啄灸,神庭揿针埋针。

机制:激活岛叶-前扣带回功能连接,增强前庭代偿。

三、操作技法与增效策略

1、透刺法:

曲池透少海: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进针2.5寸,行“青龙摆尾”手法,激发经气传导。

曲池透臂臑:针对痰湿型眩晕,45°斜刺配合电针疏密波(频率2\/15hz)。

2、刺络与温针:

急性期:曲池点刺出血3-5滴,配合耳尖放血,降压效果显着(收缩压下降10-15mmhg)。

慢性期:曲池刺络后拔罐(留罐10分钟),清除局部瘀血,改善微循环。

3、联合疗法:

刺络放血:曲池放血联合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性眩晕,24小时内显效率达80%。

艾灸联合:曲池隔姜灸(灸炷3壮,时间20分钟),配合耳穴贴压(神门、肾区),改善肾虚型眩晕。

四、现代研究证据

1、神经调控:fmRI显示,曲池针刺可增强岛叶-前扣带回功能连接(激**积增加25%),抑制颞横回异常放电,降低前庭性眩晕发作频率。

2、血液流变学:治疗后全血黏度下降10%-15%,红细胞刚性指数降低18%,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升25cm\/s)。

3、动物实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显示,曲池针刺可下调延髓At1受体表达(-35%),抑制血管紧张素2生成,减轻内耳迷路水肿。

五、典型案例

案例1:肝阳上亢型眩晕

患者男,52岁,阵发性眩晕伴头痛2月,bp 160\/100mmhg,舌红苔黄。取曲池透少海、太冲透涌泉,行提插泻法,治疗3次后眩晕发作频率降低50%,1疗程后血压稳定于130\/85mmhg。

案例2:颈源性眩晕

患者女,48岁,转头诱发眩晕1年,mRI示c4\/5椎间盘突出。取曲池直刺配合电针(连续波,3hz),颈夹脊温针灸,治疗12次后眩晕VAS评分由7分降至2分,椎动脉血流速提升25cm\/s。

六、注意事项:

1、高血压危象:曲池刺络需谨慎,防脑出血,可改灸法(隔姜灸)。

2、严重骨质疏松:浅刺法(深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