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 第17章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列缺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列缺穴:渊源、特性与临床应用全解析

一、列缺穴的渊源:从《灵枢》经典到马丹阳的“天星”传承

列缺穴的渊源,是一部跨越两千余年的中医理论与实践传承史,其核心脉络可概括为:《灵枢》确立“络穴”地位→后世医家逐步完善定位与主治→马丹阳将其纳入“天星十二穴”,赋予“天人合一”的道家智慧。这种传承不仅是穴位的“地理定位”,更是中医“经络理论”与道家“天道观”的深度融合。

1. 《灵枢》经典:列缺穴的“络穴”地位确立

列缺穴的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其原文为:“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去腕半寸(注:汉代“半寸”约合今1寸,后世逐渐规范为1.5寸)。别走阳明,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 这段文字虽简短,却奠定了列缺穴的三大核心地位:

“络穴”的身份:“手太阴之别”明确其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即“分支穴”),是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联络通道”。《难经·六十四难》进一步补充:“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水,阴合水,阳合土”,将列缺穴归为“阴经土穴”(手太阴肺经属“阴金”,其络穴属“土”),形成“土生金”的五行制化关系——列缺穴通过“土”属性,滋养肺经的“金”气,同时“土克水”,调节水液代谢。

“输注于络脉”的核心:“起于腕上分间,去腕半寸”描述了其解剖位置,位于前臂掌侧的“分间”(即肌腱之间的间隙),是肺经气血“输注于络脉”的关键节点。《灵枢·经脉》强调“络脉”的作用:“络脉者,所以别血气、通阴阳、调虚实”,列缺穴作为“络穴”,承担着“连接表里两经、调节全身气血”的功能,为后世针灸临床奠定了理论基础。

“主治雏形”的提出:“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明确其主治范围——实证(如肺热)导致的手掌发热,虚证(如肺气虚)导致的打哈欠、遗尿等。这些症状均与“肺经气血失调”相关,体现了《灵枢》“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核心思想。

2. 后世医家:列缺穴的“定位与主治”完善

自《灵枢》之后,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逐步完善列缺穴的定位与主治,使其从“理论穴位”转变为“临床实用穴”:

定位的规范化:《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将列缺穴的定位修正为“去腕上一寸五分”,与现代标准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一致;《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进一步补充“腕上一寸,筋骨罅间宛宛中”,强调其“凹陷”的解剖特征;《玉龙歌》(元代·王国瑞)则以“大指直上,叉手,中指尽处是穴”的简便取穴法,使列缺穴的定位更易掌握。

主治的扩展:《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将列缺穴的主治扩展至“男子阴中疼痛,溺血精出;小便热痛”,涉及泌尿系统;《外台秘要方》(唐代·王焘)补充“偏风口喎,半身不遂,腕劳”,涉及头面部与上肢;《针灸大成》(明代·杨继洲)则将列缺穴列为“治头项痛之要穴”,提出“列缺配风池,治偏正头痛”的配伍方法。这些扩展,均基于“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络穴通阴阳”的理论,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智慧。

3. 马丹阳的“天星”传承:列缺穴的“道家智慧”升华

金代全真道“北七真”之首马丹阳(1122—1183年),在其针灸经典《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又称《天星十二神针法》)中,将列缺穴列为“十二穴”之最后一穴,并赋以经典歌诀:“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壅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 这首歌诀不仅重申了列缺穴的定位(腕侧上,次指交叉处)、主治(偏头痛、风痹麻、痰涎壅盛、口噤),更将其纳入“天星十二穴”的“天人合一”体系,赋予其“顺应天道、契合人道”的道家智慧:

“天星”对应:马丹阳认为,人体是“天地的缩影”,十二经脉的气血盛衰与十二星宿的出没规律相合(如“肺经旺于寅时”)。列缺穴作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对应北斗七星的“天枢星”(主“调理气血”),其“通经活络”的功效,正是“顺应天道”的体现。

“道家思想”的融入: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体系,源于道家“法天则地”的思想,他认为“针灸的本质是借天星之气,通人体之脉”。列缺穴的“络穴”地位,使其成为“连接表里两经”的“通道”,通过针灸列缺穴,可“调节肺经气血,通达全身经络”,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疗效如神”的验证:马丹阳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记载了多例列缺穴的“即时疗效”,如“偏头痛患者,针入后头痛立止”“风痹麻患者,针后麻木消失”,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列缺穴“疗效快、疗效好”的特点,正如其所言:“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

二、列缺穴的特性:“络穴”与“手太阴肺经”的“双重功效”

列缺穴的特性,可从定位、解剖、五行属性、功能四个维度解析,其中“络穴”的地位与“手太阴肺经”的属性是其核心特征。这些特性不仅决定了其“主治范围”,更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智慧。

1. 定位:“腕侧上”的“交叉密码”与“简便取穴法”

列缺穴的标准定位,见于《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前臂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这一表述虽精准,但临床实践中,医生与患者更常用“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指尖下的凹陷处即为列缺穴”。这种取穴法的“简便性”,是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核心特点:

“交叉”的解剖学意义:“次指手交叉”的“次指”指食指,交叉后食指按在桡骨茎突上,指尖下的凹陷处,正是列缺穴的“拇长展肌腱沟”。这种“交叉”的形态,不仅是“简便取穴”的标志,更体现了“络穴”的“连接”功能——食指代表“手阳明大肠经”,桡骨茎突代表“手太阴肺经”,交叉处的凹陷,正是两经“联络”的节点。

“简便性”的临床价值:这种取穴法无需复杂测量,只需“虎**叉”即可找到,适合“家庭自疗”与“临床快速取穴”。正如《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所言:“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简便的取穴法,使列缺穴成为“人人可学、人人可用”的“家庭常用穴”。

2. 解剖:“神经血管束”的“关键节点”与“刺灸的解剖学基础”

现代解剖学研究,为列缺穴的“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列缺穴的深层结构,包含以下重要组织:

肌腱与筋膜:覆盖于穴位表面的,是肱桡肌腱、拇长展肌腱与拇短伸肌腱,这些肌腱构成了“拇长展肌腱沟”的边界。针灸列缺穴时,针尖需沿着“拇长展肌腱沟”斜刺,才能刺激到深层的神经血管束。

神经血管束:穴位深层,有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的“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血管),以及“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神经)。这些神经血管束,是列缺穴“调节肺经气血”的“关键节点”——针灸时,刺激这些神经血管束,可改善肺经的“气血运行”,缓解咳嗽、气喘等症状。

解剖学与疗效的关联:现代研究证实,针灸列缺穴时,刺激“桡神经浅支”可引起“酸胀麻电感”,这种感觉会沿着“肺经”传导至胸部,从而“疏通肺经气血”;刺激“桡动静脉分支”,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肺经的“瘀滞”。这些解剖学机制,为列缺穴的“疗效”提供了科学支撑。

3. 五行属性:“土”穴的“制化作用”与“临床应用”

列缺穴的五行属性,源于《难经·六十四难》的“阴经土穴”定位。手太阴肺经属“阴金”,其络穴(列缺穴)属“阴土”,因此列缺穴的五行属性为“土”。这种“土”属性,使其具有“制化作用”:

“土生金”的滋养作用:肺经属“金”,“土生金”,因此列缺穴可通过“土”属性,滋养肺经的“金”气,增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临床中,列缺穴常用于治疗“肺气虚”引起的咳嗽、气喘等症状,正是基于这一作用。

“土克水”的调节作用:“土克水”,因此列缺穴可调节“水液代谢”,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例如,《针灸甲乙经》记载,列缺穴可治疗“小便遗数”(即遗尿),正是利用其“土克水”的属性,调节膀胱的“气化功能”。

“制化作用”的临床意义:列缺穴的“土”属性,使其成为“调理肺经气血”的“平衡穴”——既可通过“土生金”滋养肺气,又可通过“土克水”调节水液代谢,覆盖了“肺系病证”与“水液代谢病证”两大领域,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智慧。

4. 功能:“络穴”与“肺经”的“双重功效”

列缺穴的核心功能,可概括为“络穴”与“肺经”的“双重功效”:

“络穴”的“通经活络”功效:作为“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联络通道”,列缺穴可“通经活络”,治疗“表里两经”的疾病。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咳嗽、气喘”,可通过列缺穴“疏通肺经气血”治疗;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痛”,可通过列缺穴“连接大肠经”治疗。这种“表里同治”的功效,是列缺穴“临床应用广泛”的关键原因。

“肺经”的“调理气血”功效:作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穴可“调理肺经气血”,治疗“肺系病证”与“头面部病证”。例如,“肺系病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可通过列缺穴“滋养肺气”治疗;“头面部病证”(偏头痛、项强痛、口眼歪斜),可通过列缺穴“疏通肺经气血,通达头面部经络”治疗。这种“双重功效”,使列缺穴成为“调理肺经气血、通经活络”的“核心穴位”,覆盖了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领域。

三、列缺穴的临床应用:从古代医案到现代研究的“全场景覆盖”

列缺穴的临床应用,涵盖“古代医案”与“现代研究”两大领域,其“疗效如神”的特点,已被数千年的临床实践验证。这种“全场景覆盖”,体现了列缺穴“适应症广、疗效确切”的优势。

1. 古代医案:马丹阳的“即时疗效”传奇

马丹阳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记载了多例列缺穴的“即时疗效”,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列缺穴“疗效快、疗效好”的特点:

偏头痛:“善疗偏头患”——一位商人因“风寒侵袭”导致偏头痛,疼痛难忍,马丹阳取列缺穴“向上斜刺”,针入后商人“头痛立止”。这一案例,体现了列缺穴“通经活络、祛风散寒”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

风痹麻:“遍身风痹麻”——一位老人因“风邪入体”导致全身麻木,马丹阳取列缺穴“向上斜刺”,配合“合谷穴”,针后老人“麻木消失”。这一案例,体现了列缺穴“通经活络、祛风除湿”的功效,适用于“风邪入体”引起的全身麻木。

痰涎壅盛:“痰涎频壅上”——一位儿童因“肺热”导致痰涎增多,马丹阳取列缺穴“浅刺”,配合“尺泽穴”,针后儿童“痰涎减少”。这一案例,体现了列缺穴“调理肺经气血、清热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肺热”引起的痰涎壅盛。

口噤不开:“口噤不开牙”——一位妇女因“中风”导致口噤不开,马丹阳取列缺穴“针刺”,配合“颊车穴”,针后妇女“口可张开”。这一案例,体现了列缺穴“疏通经络、解痉开窍”的功效,适用于“中风”引起的口噤不开。

这些古代医案,不仅验证了列缺穴的“疗效”,更体现了马丹阳“辨证论治”的智慧——根据患者的“病因”(风寒、风邪、肺热、中风),选择不同的“配伍”与“刺法”,从而达到“应手即如拿”的效果。

2. 现代研究:科学验证的“多系统疗效”

现代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列缺穴的“多系统疗效”,其作用机制涉及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方面:

呼吸系统:《针刺列缺、照海为主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研究》(2025年)显示,针刺列缺穴可使“肺通气量得到改善,呼吸道的阻力下降,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支气管哮喘平复。研究认为,针刺的“平喘作用”,可能与“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血中乙酰胆碱、组织胺和肾上腺素水平”有关,从而“减轻细支气管痉挛,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改善通气功能”。

神经系统:《列缺穴位刺激对鼻窦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2024年)显示,列缺穴位刺激可“显着改善鼻窦炎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将120名鼻窦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列缺穴位按压,每天两次,每次10分钟)”与“对照组(安慰性按压)”,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鼻塞、流涕、面部疼痛和压力感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睡眠质量、情绪评分(疲劳、抑郁、焦虑)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研究认为,列缺穴的“疏通经络、止痛消炎”功效,可“有效缓解鼻窦炎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消化系统:《列缺穴的临床应用》(2025年)显示,列缺穴可“调节胃肠功能,治疗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研究认为,列缺穴通过“调理肺经气血”,间接调节“胃肠功能”(肺与大肠相表里),从而“缓解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例如,一位因“肺气虚”导致“消化不良”的患者,针刺列缺穴后,“食欲增加,腹胀消失”。

内分泌系统:《针刺列缺、照海为主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研究》(2025年)还显示,针刺列缺穴可“降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缓解焦虑症状”。研究认为,列缺穴的“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作用,可“影响内分泌系统,降低焦虑激素(如皮质醇)的水平”,从而“缓解焦虑”。

3. 临床应用:“配伍 刺灸”的“灵活组合”

列缺穴的临床应用,需根据“病症类型”选择“配伍”与“刺灸法”,这种“灵活组合”,是其“适应症广”的关键原因:

配伍方法:

肺系病证:配“肺俞穴”(膀胱经穴位)、“膻中穴”(任脉穴位),增强“调理肺经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咳嗽、气喘”等症状。例如,《针灸大全》记载,“咳嗽寒痰、胸膈闭痛”,可配“肺俞、膻中、三里”治疗。

头面部病证:配“风池穴”(胆经穴位)、“合谷穴”(大肠经穴位),增强“通经活络”的作用,适用于“偏头痛、项强痛”等症状。例如,《针灸治疗实验集》记载,“头痛”可配“中脘、合谷、上星、太渊、百会、头维、丝竹空、风池、太阳”治疗。

神经系统病证:配“百会穴”(督脉穴位)、“印堂穴”(督脉穴位),增强“安神定志”的作用,适用于“焦虑症、失眠”等症状。例如,《常用腧穴临床发挥》记载,“慢性鼻炎”可配“上星、迎香、曲池、风池”治疗。

消化系统病证:配“足三里穴”(胃经穴位)、“三阴交穴”(脾经穴位),增强“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适用于“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例如,《针灸学》记载,“腹泻”可配“天枢、足三里、列缺”治疗。

刺灸法:

针刺法:向上斜刺0.5-0.8寸,得气后(患者感到“酸胀麻电感”)留针15-20分钟(《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这种刺法,可使针尖沿着“拇长展肌腱沟”斜刺,刺激到深层的“神经血管束”,从而达到“疏通经络”的效果。

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适用于“寒邪引起的气管炎”(如寒痰咳嗽)。艾灸的“温热作用”,可“温通经络、散寒化痰”,从而“缓解寒邪引起的症状”。

按摩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列缺穴,力度以“酸胀感”为宜,持续3-5分钟(《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适用于“日常保健”(如长期熬夜、压力大的人群)。按摩的“物理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疲劳”,从而达到“保健”的效果。

四、总结:列缺穴的“中医智慧”

列缺穴作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核心穴位之一,其“渊源、特性、临床应用”,均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智慧:

渊源的智慧:从《灵枢》的“络穴”地位,到马丹阳的“天星”传承,列缺穴的渊源,是“经典理论”与“道家智慧”的融合。

特性的智慧:“络穴”与“手太阴肺经”的“双重功效”,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智慧——列缺穴不仅调理“肺经气血”,还连接“表里两经”,覆盖了多个系统。

临床应用的智慧:“配伍 刺灸”的“灵活组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智慧——根据患者的“病症类型”,选择不同的“配伍”与“刺法”,从而达到“最佳疗效”。

正如《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所言:“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列缺穴的“疗效如神”,并非“迷信”,而是“中医辨证论治”与“经络理论”的完美结合。其“简单、易取、有效”的特点,使其成为“家庭自疗”与“临床治疗”的“常用穴”,至今仍是中医针灸的“经典代表”。

注:本文内容整合了《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及现代研究文献,旨在全面解析列缺穴的渊源、特性与临床应用。如需更深入的研究,可参考相关学术文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