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 第15章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阳陵泉穴

一、阳陵泉穴——筋会与合穴的全维度解析

阳陵泉穴,作为足少阳胆经的“筋会”与“合穴”,是中医针灸临床的“万能穴”之一。其名源于《灵枢·本输》,因位于膝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处,恰如“阳土之陵”下有“泉水”涌出,故得此名。作为“八会穴”中的“筋会”(主筋病)与“五输穴”中的“合穴”(主治六腑病证),阳陵泉穴兼具“调筋”与“治腑”的双重功效,主治范围涵盖胆腑病证、筋骨痹痛、经脉循行障碍及多种疑难杂症。

马丹阳(金代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在《天星十二穴歌》中,将阳陵泉穴列为“十二穴”之第十穴,以“阳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的歌诀,简洁概括了其定位、主治与操作,使其更易被民间医生与患者接受。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理论解析、临床应用、特色技术等多个维度,全面解析阳陵泉穴的奥秘,揭示其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价值。

二、历史渊源:从《灵枢》到《天星十二穴》的经典传承

阳陵泉穴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历经汉、唐、宋、金等朝代的补充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与临床应用体系。

1. 《黄帝内经》:奠定理论基础

《灵枢·本输》是最早记载阳陵泉穴的文献,原文云:“胆出于窍阴,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中者也,为合,伸而得之。” 此处明确指出,阳陵泉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土穴),位于膝外侧的凹陷处,取穴时需“伸而得之”(即伸直下肢)。《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进一步补充了其主治功能:“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说明阳陵泉穴是治疗胆腑病证的关键穴位,尤其适用于胆气不舒、寒热往来的实证。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到:“阳气者,柔则养筋。” 阳陵泉穴作为“筋会”,其“阳气柔和”的特性使其成为治疗筋病的要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筋急,阳陵泉主之。” 明确指出,筋脉拘急、痉挛等病症可取阳陵泉穴治疗。

2. 《针灸甲乙经》:细化定位与主治

西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第一部系统的针灸学专着,对阳陵泉穴的定位与主治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间。” 此处“膝下一寸”是指从膝关节外侧向下约一寸的位置,“外廉陷中”即外侧的凹陷处,“尖骨前筋骨间”指腓骨小头前方的筋骨间隙。主治方面,《针灸甲乙经》增加了“胁下支满,呕吐逆”“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等病症,进一步拓展了阳陵泉穴的应用范围。

3. 《千金方》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补充临床经验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阳陵泉主遗尿失禁不自知。” 认为阳陵泉穴可用于治疗阳虚不化水饮所致的遗尿失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补充了“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等病症,强调其对膝关节疾病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作用。

4.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简化与推广

金代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歌》将阳陵泉穴列为“十二穴”之第十穴,歌诀云:“阳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这首歌诀以通俗的语言概括了阳陵泉穴的定位(膝下外侧一寸)、主治(膝肿、麻木、冷痹、偏风、举足不能起)、操作(针入六分止),使其更易被民间医生与患者接受,进一步推广了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

三、理论解析:“筋会”与“合穴”的双重属性

阳陵泉穴的核心理论在于其“筋会”与“合穴”的双重属性,二者结合使其具有“调筋”与“治腑”的双重功效。

1. “筋会”:筋脉的“汇聚点”与“调节器”

“筋会”是阳陵泉穴最核心的称号,源于《难经·四十五难》:“筋会阳陵泉。” 所谓“筋会”,是指全身筋脉的气血在此汇聚,通过刺激阳陵泉穴,可以调节全身筋脉的气血运行,治疗筋脉相关病症。

从解剖学角度看,阳陵泉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深层有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与腓深神经)与膝下外侧动、静脉。这些解剖结构决定了阳陵泉穴“调节筋脉”的功能:刺激该穴可通过神经反射调节筋肉的收缩与舒张,缓解筋脉拘急、痉挛;同时,其“气血汇聚”的特性使其能促进筋脉的气血运行,改善筋肉的营养供应,治疗筋肉萎缩、无力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阳陵泉穴是治疗筋病的首选穴位,尤其适用于:

筋脉拘急:如落枕、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颈肩腰腿痛;

筋肉无力:如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所致的肢体无力;

筋脉损伤:如跌打损伤、运动拉伤所致的筋肉疼痛与肿胀。

2. “合穴”:胆腑的“下合穴”与“气血汇合点”

阳陵泉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土穴),根据《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合治内腑”的理论,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关键穴位。同时,阳陵泉穴也是胆腑的“下合穴”(即胆气下合于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其“土穴”的属性(五行中胆属木,合穴属土,木克土)使其能“疏肝利胆”,调节胆腑的气血功能。

从解剖学角度看,阳陵泉穴深层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其“气血汇合”的特性使其能促进胆腑的气血运行,改善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临床应用中,阳陵泉穴是治疗胆腑病证的首选穴位,尤其适用于:

胆囊炎:缓解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胆结石:促进胆结石的排出,缓解胆绞痛;

胆汁淤积:改善胆汁分泌不足所致的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

肝胆湿热:缓解口苦、咽干、小便黄赤等症状。

3. “筋会”与“合穴”的协同作用

“筋会”与“合穴”的双重属性使阳陵泉穴具有“调筋”与“治腑”的协同作用。例如,胆囊炎患者常伴有右上腹疼痛与筋脉拘急(如右侧腰背部肌肉紧张),刺激阳陵泉穴可通过“合穴”调节胆腑功能,缓解疼痛;同时通过“筋会”调节筋脉气血,缓解肌肉紧张,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四、临床应用:从胆腑病证到全身筋病的“万能穴”

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范围极广,涵盖胆腑病证、筋骨痹痛、经脉循行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是“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与体质选择不同的配伍与操作方法。

1. 胆腑病证:疏肝利胆的“主穴”

胆腑病证是阳陵泉穴最经典的应用领域,包括胆囊炎、胆结石、胆汁淤积、肝胆湿热等。其治疗机制主要是通过“合穴”调节胆腑的气血功能,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缓解胆腑的炎症与疼痛。

(1)胆囊炎

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的胆腑病证,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阳陵泉穴作为“合穴”,可通过“疏肝利胆”的作用缓解胆囊炎症。临床研究表明,针刺阳陵泉穴可使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缓解胆绞痛。

配伍方法:

配肝俞穴(肝的背俞穴):疏肝理气,增强利胆效果;

配日月穴(胆的募穴):“俞募配穴”,调节胆腑气血;

配内关穴(心包经穴位):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

(2)胆结石

胆结石是胆腑的常见病证,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黄疸、发热等症状。阳陵泉穴可通过“合穴”促进胆结石的排出,缓解胆绞痛。临床研究表明,针刺阳陵泉穴可使胆总管规律性收缩,排出胆道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

配伍方法:

配胆俞穴(胆的背俞穴):疏肝利胆,促进结石排出;

配阳陵泉穴(筋会):缓解结石所致的筋脉拘急;

配足三里穴(胃经合穴):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2. 筋骨痹痛:筋脉的“调节器”

筋骨痹痛是阳陵泉穴的另一大应用领域,包括膝关节疼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落枕等。其治疗机制主要是通过“筋会”调节筋脉的气血运行,缓解筋脉拘急与疼痛。

(1)膝关节疼痛

膝关节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筋骨病证,主要表现为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阳陵泉穴作为“筋会”,可通过“舒筋活络”的作用缓解膝关节疼痛。临床研究表明,针刺阳陵泉穴可改善膝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缓解筋肉紧张,减轻疼痛。

配伍方法:

配膝眼穴(膝关节周围的穴位):直接作用于膝关节,缓解疼痛;

配足三里穴(胃经合穴):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配三阴交穴(脾经穴位):调理肝肾,促进肢体恢复。

(2)颈椎病

颈椎病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证,主要表现为颈肩疼痛、上肢麻木、头晕等症状。阳陵泉穴可通过“筋会”调节颈肩部的筋脉气血,缓解疼痛与麻木。临床研究表明,针刺阳陵泉穴可改善颈肩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配伍方法:

配风池穴(胆经穴位):缓解颈部疼痛;

配肩井穴(胆经穴位):缓解肩部疼痛;

配外关穴(三焦经穴位):缓解上肢麻木。

3. 经脉循行障碍:疏通经络的“要穴”

阳陵泉穴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上,其“气血汇合”的特性使其能疏通胆经的循行障碍,治疗胆经循行部位的病症,如胁肋疼痛、偏头痛、下肢麻木等。

(1)胁肋疼痛

胁肋疼痛是胆经循行部位的常见病证,主要表现为胁肋部胀痛、刺痛等症状。阳陵泉穴作为“筋会”,可通过“疏通经络”的作用缓解胁肋疼痛。临床研究表明,针刺阳陵泉穴可改善胁肋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筋脉拘急,减轻疼痛。

配伍方法:

配期门穴(肝的募穴):疏肝理气,缓解胁肋疼痛;

配太冲穴(肝经原穴):疏肝解郁,增强止痛效果;

配支沟穴(三焦经穴位):缓解胁肋部的胀痛。

(2)偏头痛

偏头痛是胆经循行部位的常见病证,主要表现为单侧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阳陵泉穴可通过“疏通经络”的作用缓解偏头痛。临床研究表明,针刺阳陵泉穴可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痉挛,减轻头痛。

配伍方法:

配风池穴(胆经穴位):缓解头部疼痛;

配百会穴(督脉穴位):升阳益气,缓解头痛;

配太冲穴(肝经原穴):疏肝解郁,增强止痛效果。

4. 神经系统疾病:调节神经的“辅助穴”

阳陵泉穴的“筋会”属性使其能调节神经的气血运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面肌痉挛、癫痫、中风后遗症等。

(1)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是神经系统常见病证,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阳陵泉穴可通过“筋会”调节面部神经的气血运行,缓解面肌痉挛。临床研究表明,针刺阳陵泉穴可改善面部肌肉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配伍方法:

配合谷穴(大肠经穴位):缓解面部肌肉抽搐;

配太冲穴(肝经原穴):疏肝解郁,增强止痉效果;

配风池穴(胆经穴位):缓解面部的紧张感。

(2)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是神经系统常见病证,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活动受限、言语不利等症状。阳陵泉穴可通过“筋会”调节肢体的筋脉气血,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临床研究表明,针刺阳陵泉穴可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配伍方法:

配足三里穴(胃经合穴):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配三阴交穴(脾经穴位):调理肝肾,促进肢体恢复;

配曲池穴(大肠经穴位):疏通经络,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五、特色技术: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简化与推广”

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歌》将阳陵泉穴列为“十二穴”之第十穴,其核心思想是“简化穴位,推广临床”,使阳陵泉穴更易被民间医生与患者接受。

1. 定位简化:“膝下外侧一寸”

《天星十二穴歌》将阳陵泉穴的定位简化为“膝下外侧一寸”,即从膝关节外侧向下约一寸的位置,无需复杂的“伸而得之”或“蹲而取之”,更易掌握。

2. 主治简化:“膝肿、麻木、冷痹、偏风”

《天星十二穴歌》将阳陵泉穴的主治简化为“膝肿、麻木、冷痹、偏风、举足不能起”,涵盖了膝关节疾病、筋脉疾病与中风后遗症等常见病症,更符合民间临床的需求。

3. 操作简化:“针入六分止”

《天星十二穴歌》将阳陵泉穴的操作简化为“针入六分止”,即针刺深度约六分(约2厘米),无需复杂的“提插捻转”或“艾灸”,更易操作。

4. 临床应用:“配伍简化”

《天星十二穴歌》的配伍方法也较为简化,如“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可配伍“环跳穴”(足少阳胆经穴位)与“委中穴”(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形成“筋会 合穴 膀胱经穴位”的配伍组合,增强治疗效果。

六、现代研究:科学验证的“疗效与机制”

现代研究通过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方法,验证了阳陵泉穴的疗效与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1. 解剖学研究:定位与神经血管分布

现代解剖学研究表明,阳陵泉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深层有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与腓深神经)与膝下外侧动、静脉。这些神经血管分布决定了阳陵泉穴“调节筋脉”与“治疗胆腑”的功能:刺激该穴可通过神经反射调节筋肉的收缩与舒张,缓解筋脉拘急;同时,其“气血汇合”的特性使其能促进胆腑的气血运行,改善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2. 生理学研究:调节神经与内分泌功能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针刺阳陵泉穴可调节神经与内分泌功能,缓解疼痛与炎症。例如,针刺阳陵泉穴可促进内啡肽的释放,提高疼痛阈值,缓解疼痛;同时,可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3. 病理学研究:改善胆腑与筋脉的病理状态

现代病理学研究表明,针刺阳陵泉穴可改善胆腑与筋脉的病理状态。例如,针刺阳陵泉穴可使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缓解胆囊炎的炎症;同时,可改善筋脉的血液循环,缓解筋脉拘急与疼痛。

七、总结与展望

阳陵泉穴作为足少阳胆经的“筋会”与“合穴”,具有“调筋”与“治腑”的双重功效,临床应用范围极广,涵盖胆腑病证、筋骨痹痛、经脉循行障碍及多种疑难杂症。其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的“筋会”与“合穴”理论,历经汉、唐、宋、金等朝代的补充与发展,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与临床应用体系。

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歌》将阳陵泉穴简化为“膝下外侧一寸”,主治“膝肿、麻木、冷痹、偏风”,操作“针入六分止”,使其更易被民间医生与患者接受,进一步推广了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

现代研究通过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方法,验证了阳陵泉穴的疗效与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随着中医针灸学的不断发展,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将更加广泛,其作用机制也将得到更深入的研究。例如,通过现代影像学技术(如mRI、ct)观察阳陵泉穴的神经血管分布,进一步揭示其“调筋”与“治腑”的机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治疗不同病症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总之,阳陵泉穴是中医针灸临床的“万能穴”,其“筋会”与“合穴”的双重属性使其具有“调筋”与“治腑”的协同作用,临床应用范围极广。通过对其历史渊源、理论解析、临床应用、特色技术与现代研究的全面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奥秘,发挥其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作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