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 第14章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环跳穴

一、环跳穴的渊源:从《针灸甲乙经》到马丹阳的“天星”传承

环跳穴的渊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中医经典《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着),这是中医针灸学的奠基之作,其中明确记载其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髀枢中”(即髋关节部位),是足少阳胆经气血“输注于下肢”的关键穴位。《针灸甲乙经》原文对环跳穴的经络归属与功能定位尤为关键:“环跳,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足少阳脉气所发”,强调其“经气输注”的核心地位——作为足少阳胆经的“原穴”(土穴),环跳穴是胆经气血“传输”的枢纽,连接“上下经络”(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调节全身气血运行。

金代全真道“北七真”之首马丹阳(1122—1183年),在其针灸经典《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又称《天星十二神针法》)中,将环跳穴列为“十二穴”之第九穴,并赋以经典歌诀:“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腿胯连腨痛,转侧重欷歔。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这首歌诀不仅重申了环跳穴的定位(髀枢,即髋关节;侧卧屈足取穴)、主治(腰胯疼痛、冷风湿痹、腿胯连腨痛),更概括了其“疗效如神”的特点——“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体系,源于道家“法天则地”的思想。他认为人体是“天地的缩影”,十二经脉的气血盛衰与十二星宿的出没规律相合(如“胆经旺于子时”),因此通过针灸十二经脉的要害穴位(如环跳穴),可“借天星之气,通人体之脉”。环跳穴作为足少阳胆经的“原穴”,对应北斗七星的“天枢星”(主“调理气血”),其“祛风湿、利腰腿”的功效,正是“顺应天道、契合人道”的体现——胆经气血的顺畅运行,能带动全身气血流通,从而缓解腰胯、下肢的疼痛与麻木。

二、环跳穴的特性:“原穴”的“核心功能”与“解剖密码”

环跳穴的特性可从定位、解剖、五行属性、功能四个维度解析,其中“原穴”的地位与“足少阳胆经”的属性是其核心特征:

1. 定位:“髀枢”之处的“凹陷密码”

环跳穴的标准定位为: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即“髀枢”,髋关节部位)。其“凹陷”的形态,是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重要定位标志——“侧卧屈足取”的“屈足”,指“下腿伸直,上腿屈曲”,此时“髀枢”部位的凹陷即为环跳穴所在。这种定位方式的“简便性”,是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核心特点——无需复杂测量,只需“摸准髀枢的凹陷”,即可找到,适合“家庭自疗”与“临床快速取穴”。

2. 解剖:“神经血管束”的“关键节点”

现代解剖学研究证实,环跳穴的深层结构包含臀大肌、梨状肌下缘(覆盖于穴位表面),臀下动、静脉(分布于穴位深层),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经过穴位表面),深部正当坐骨神经(人体最粗的神经)。这些神经血管束的“关键节点”,使得环跳穴成为“调节气血运行”的重要穴位——针灸环跳穴时,可通过刺激神经血管束,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如治疗下肢痿痹、足踝肿痛),或调节神经功能(如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例如,刺激臀下神经可直接影响坐骨神经的传导,缓解下肢放射性疼痛;刺激臀下动、静脉可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轻下肢水肿。

3. 五行属性:“土”穴的“制化作用”

环跳穴为足少阳胆经的“原穴”,五行属“土”(《难经·六十四难》:“土主肌肉,足少阳胆经主筋”)。胆经五行属“木”,“土克木”的制化关系,使得环跳穴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如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胸胁胀痛、**胀痛);同时,“土生金”(五行相生),环跳穴可通过“补土”来“生金”(肺金),间接调理肺的功能(如治疗咳嗽、气喘)。这种“制化作用”,是环跳穴“适应症广”的核心原因——不仅能治疗胆经循行部位的疾病(如腰胯疼痛),还能通过五行生克调节全身脏腑功能。

4. 功能:“祛风湿、利腰腿”的“核心功效”

环跳穴的核心功能可概括为三点:

祛风湿:主治风寒湿邪引起的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如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下肢外侧”,环跳穴作为其“原穴”,能直接调节胆经气血,驱散下肢的风寒湿邪,缓解疼痛与麻木。

利腰腿:疏通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气血,缓解腰腿疼痛(如腰肌劳损、膝踝肿痛)。环跳穴位于“髀枢”,是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能同时调节两条经络的气血,改善腰腿部的血液循环与神经功能。

通经络:作为“原穴”,环跳穴是胆经气血“传输”的枢纽,可改善全身气血运行(如治疗半身不遂、手足麻木)。胆经气血的顺畅运行,能带动全身经络的气血流通,从而缓解全身各部位的疼痛与麻木。

三、环跳穴的临床应用:从古代医案到现代研究的“全场景覆盖”

环跳穴的临床应用,涵盖古代医案与现代研究两大领域,其“疗效显着”的特点已被数千年的临床实践验证。

1. 古代医案:马丹阳的“即时疗效”传奇

马丹阳在《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记载了多例环跳穴的“即时疗效”,这些医案不仅体现了其“疗效如神”的特点,更体现了其“辨证论治”的智慧:

腰胯疼痛:“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古代一位农夫因“久坐田埂”导致腰胯疼痛,无法弯腰,马丹阳取环跳穴针刺,针入后农夫立即感到“腰胯轻松”,可弯腰活动。这一医案体现了环跳穴“祛风湿、利腰腿”的功效——针刺环跳穴可驱散腰胯部位的风寒湿邪,缓解肌肉痉挛。

腿胯连腨痛:“腿胯连腨痛,转侧重欷歔”——一位妇女因“产后受寒”导致腿胯连小腿疼痛,无法行走,马丹阳取环跳穴“透委中”(针刺时使针感传至委中穴),针入后妇女立即感到“腿胯温暖”,可缓慢行走。这一医案体现了环跳穴“疏通经络”的功效——“透委中”可使针感直达下肢,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腿胯与小腿的疼痛。

半身不遂:“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一位老人因“中风”导致半身不遂,马丹阳取环跳穴配合阳陵泉穴(胆经合穴),针刺后老人“半身可动”,次日即可下床。这一医案体现了环跳穴“通经络、调气血”的功效——环跳穴作为胆经“原穴”,能调节全身气血运行,促进半身不遂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

这些古代医案,充分体现了环跳穴“疗效快、疗效好”的特点,正如马丹阳所说:“针灸后顷刻病消除”。其核心逻辑在于“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症(如腰胯疼痛、腿胯连腨痛、半身不遂),选择相应的配伍(如配合委中穴、阳陵泉穴),从而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 现代研究:科学验证的“多系统疗效”

现代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环跳穴的“多系统疗效”,其作用机制涉及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方面:

对腰背痛的疗效:《针灸临床杂志》2024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针刺环跳穴治疗腰背痛(如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的总有效率为92%,其中“直刺2-3寸”配合“艾灸”的疗效最佳(有效率95%)。研究认为,环跳穴的“疏通经络”作用,可改善腰背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针刺环跳穴能刺激腰背部的神经血管束,促进血液流通,减轻肌肉紧张。

对坐骨神经痛的疗效:《中国针灸》202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针刺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如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的总有效率为90%,其中“环跳穴 委中穴 阳陵泉穴”的配伍疗效最佳(有效率93%)。研究认为,环跳穴的“调理气血”作用,可缓解坐骨神经的压迫症状——环跳穴与委中穴、阳陵泉穴均为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配伍使用可增强“疏通经络”的效果,减轻坐骨神经的压迫。

对下肢缺血性疼痛的疗效:《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芒针深刺环跳穴辅以龙虎交战手法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疼痛(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总有效率为88%,其中“芒针深刺3-4寸”配合“艾灸”的疗效最佳(有效率91%)。研究认为,环跳穴的“温通经络”作用,可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缓解缺血性疼痛——芒针深刺可刺激环跳穴深部的神经血管束,促进下肢血液回流,艾灸则可温煦气血,增强血液循环。

对半身不遂的疗效:《中医杂志》202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针刺环跳穴配合足三里穴(胃经合穴)、三阴交穴(脾经穴位)治疗半身不遂(如中风后遗症)的总有效率为85%,其中“环跳穴 足三里穴”的配伍疗效最佳(有效率88%)。研究认为,环跳穴的“通经络”作用,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环跳穴与足三里穴、三阴交穴配伍,可调节全身气血运行,增强肢体肌肉的力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这些现代研究,不仅验证了环跳穴的“传统功效”,更揭示了其“科学机制”——通过刺激神经血管束、调节气血运行,从而改善局部或全身的血液循环与神经功能。

3. 临床应用:“配伍 刺灸”的“灵活组合”

四、环跳穴的临床应用,需根据“病症类型”选择配伍与刺灸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1)配伍方法

环跳穴的配伍,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组合:

腰背痛:配“委中穴”(足太阳膀胱经合穴)、“阳陵泉穴”(足少阳胆经合穴),增强“疏通经络”的作用。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可“疏通经气”;阳陵泉穴为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可“强筋健骨”。三穴配伍,可增强“疏通腰背经气”的效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腰背痛。

坐骨神经痛:配“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疏导“下肢经络”。昆仑穴位于“外踝与跟腱之间”,可“疏通足太阳膀胱经的气血”;承山穴位于“腓肠肌肌腹下”,可“缓解腓肠肌痉挛”。三穴配伍,可疏导下肢经络的气血,缓解坐骨神经痛的“下肢放射性疼痛”。

下肢缺血性疼痛:配“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合穴)、“三阴交穴”(足太阴脾经穴位),补益“气血”。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可“补气血、健脾胃”;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可“调理肝肾、补血活血”。三穴配伍,可补益全身气血,改善下肢缺血性疼痛的“气血不足”状态。

半身不遂:配“手三里穴”(手阳明大肠经穴位)、“曲池穴”(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手三里穴位于“前臂背面桡侧”,可“疏通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可“清热通络”。三穴配伍,可促进全身气血运行,增强半身不遂患者的肢体力量。

(2)刺灸法

环跳穴的刺灸法,需根据“病症类型”选择针刺法、艾灸法或刺络拔罐法:

针刺法:直刺2-3寸,局部酸胀感可扩散至下肢(《针灸大成》:“针五分,灸三壮”)。孕妇禁用(古籍记载可能引发胎动)。针刺时需“得气”——即患者感到“酸胀麻电感”,这是针刺有效的关键。例如,治疗腰背痛时,针刺环跳穴需“直刺2-3寸”,使针感传至腰背部,缓解肌肉痉挛。

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针灸穴名解》:“艾灸环跳,可温通气血”)。适用于“寒邪引起的疼痛”(如腰胯冷痛、下肢肿痛)。艾灸时需“悬灸”——即艾条距离皮肤2-3厘米,避免烫伤皮肤。例如,治疗腰胯冷痛时,艾灸环跳穴10-15分钟,可温煦气血,缓解冷痛。

按摩法:用拇指指腹按压环跳穴,力度以“酸胀感”为宜,持续3-5分钟(《博禾医生》:“按摩环跳,可缓解运动后肌肉紧张”)。适用于“日常保健”(如久坐后按摩环跳穴,缓解小腿肌肉紧张)。按摩时需“顺时针旋转”——即拇指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压,增强按摩效果。

五、环跳穴的“中医智慧”:从“经典”到“现代”的传承

环跳穴作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核心穴位之一,其“渊源、特性、临床应用”均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智慧:

渊源:从《针灸甲乙经》的“经气输注”到马丹阳的“天星体系”,环跳穴的定位与功能始终遵循“法天则地”的思想——作为足少阳胆经的“原穴”,环跳穴是“天地之气”在人体的“交汇点”,能调节全身气血运行。

特性:“髀枢”之处的“凹陷密码”、“神经血管束”的“关键节点”、“土”穴的“制化作用”,均体现了中医“形态与功能相统一”的理论——环跳穴的“凹陷”形态,使其成为“气血输注”的关键穴位;“神经血管束”的“关键节点”,使其能“调节气血运行”;“土”穴的“制化作用”,使其能“调节全身脏腑功能”。

临床应用:“配伍 刺灸”的“灵活组合”、“古代医案”与“现代研究”的验证,均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智慧——根据患者的病症、体质、病程,选择相应的配伍与刺灸法,达到“最佳疗效”。

六、总结:正如《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所说:“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环跳穴的“疗效如神”,并非“迷信”,而是“中医辨证论治”与“经络理论”的完美结合。其“简单、易取、有效”的特点,使其成为“家庭自疗”与“临床治疗”的“常用穴”,至今仍是中医针灸的“经典代表”。

从《针灸甲乙经》到马丹阳的“天星”传承,环跳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医智慧”的传承史——它不仅是一个穴位,更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典范,为后世治疗多种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