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茶香暖八岁 > 第42章 新程与暗礁

重生茶香暖八岁 第42章 新程与暗礁

作者:凝宝Ella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5 05:53:20

王老五在公社大院门口的疯狂闹剧与其村民小组长职务的被当场罢免,如同一场突兀而至的雷阵雨,来得猛烈,去得也迅速,在林家岭上空划下了一道泾渭分明的界限。消息传回村里,引发了短暂的、压抑已久的欢呼与议论,但很快,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开始弥漫。除去少数与王老五利益捆绑过深的人惴惴不安外,更多村民在拍手称快之余,心中也难免生出几分兔死狐悲的茫然与对新秩序的隐隐敬畏。林国栋并未感到多少轻松,反而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王老五这个明面上的绊脚石虽被搬开,但由此暴露出的乡村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更高层面的期待与审视,如同无形的枷锁,悄然套上了合作小组的脖颈。

果然,尘埃尚未完全落定,公社的新任驻村干部——一位姓李的年轻干事,便骑着崭新的自行车来到了林家岭。李干事戴着眼镜,衣着整洁,说话条理分明,与以往干部的风格迥然不同。他召集合作小组开会,首先肯定了林家岭茶叶取得省城认可的成绩,赞扬这是“改革开放政策下,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但紧接着,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而程式化:“但是,同志们!成绩面前,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规范化、制度化!合作社不能停留在小作坊模式,必须建立完善的章程、清晰的账目、透明的分配制度,要经得起上级的检查和群众的监督。尤其是现在你们的产品进入了省城市场,代表了咱们公社乃至县里的形象,更要注意包装、宣传,要符合现代商品流通的要求……”

这一连串的要求,像一整套陌生的模具,试图将林家岭这棵刚刚破土、带着野性生机的幼苗,强行纳入标准化生产的流水线。组员们听得云里雾里,面面相觑。李老栓小声嘀咕:“章程?账目不是国栋一直在记吗?包装……咱们的油纸包了几辈子,不也挺好?” 一种新的、不同于王老五那种**恶意、却更令人无所适从的压力,悄然降临。

林国栋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明白,这意味着合作小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能再仅仅依靠朴素的信任和口头约定,必须开始学习与官方话语和现代商业规则接轨。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积极与李干事沟通,请教章程如何拟定,账目如何更规范,并表示会努力改进包装。

然而,真正的难题接踵而至。几天后,“沁芳斋”的孙师傅托人捎来口信,语气委婉但意思明确:省里即将举办一场规格更高的“名特优农产品博览会”,“沁芳斋”有意推荐林家茶参展,但博览会对参展产品的包装有明确要求——必须体现地方特色,同时兼具美观与现代感,不能是简单的油纸麻绳,建议尽快设计制作一批符合要求的精品包装。

这个消息让林家既兴奋又犯难。参展博览会,是天大的机遇!可“精品包装”?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什么是“地方特色”?什么是“现代感”?如何设计?找谁制作?成本几何?一系列问题像乱麻一样缠住了林国栋。

机遇与压力并存的号角已经吹响,林家岭合作小组必须向前。林国栋首先着手应对李干事提出的规范化要求。他拉着略有文化的周芳和心思细腻的林薇,连夜对照着李干事留下的一份其他合作社的章程范本(字迹潦草,多有不解之处),绞尽脑汁地商讨合作小组的正式名称、宗旨、成员权利与义务、收益分配方案。这个过程繁琐而充满争执,有人觉得按劳分配天经地义,有人觉得应该照顾老弱,有人对“公积金”、“公益金”这些名词感到困惑和排斥。林国栋不得不反复解释、协调,常常熬到深夜,喉咙沙哑,才勉强达成初步共识。账目方面,他买来了带格子的正式账本,要求每一笔收支都必须有经手人签字,周芳负责记账,每旬公开一次。这种前所未有的“麻烦”,让习惯了口头约定的组员们颇感不适,私下怨言渐起,觉得林国栋“当了省城客户的代表,架子大了,规矩多了”。

与此同时,更紧迫的包装问题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林国栋跑去公社,找供销社的人咨询,对方拿出几种印着俗艳图案的通用纸盒,显然与“地方特色”和“美观现代”相去甚远。他又鼓起勇气去找公社唯一一家简陋的印刷厂,老师傅听完要求,直摇头,说设计他们做不了,得有现成的图样,而且批量小了成本极高。

一筹莫展之际,林薇再次展现了她的灵性。她看到父亲愁眉不展,便拿出自己用烧黑的树枝在废纸上画的画——线条稚拙却生动:连绵的茶山,山脚下的小院,屋顶炊烟袅袅,旁边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上依稀可见几个采茶的小人。她仰着脸说:“爸爸,咱们的茶,不就是从这样的山里、这样的家里出来的吗?把咱们的家画在盒子上,行不行?”

女儿稚嫩的话语和画作,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林国栋的思路!对啊!“地方特色”不就是林家岭的山水、茶园和人家吗?何必追求复杂!他激动地抱起林薇转了一圈。可是,如何把这份朴素的意象变成符合要求的“现代包装”呢?他想到了那位曾给予他们关键帮助的县广播站记者小张。

他立刻给小张写了封长信,详细说明了博览会参展的机遇和包装设计的困境,并附上了林薇那幅充满童趣的画作草稿,恳请见多识广的小张帮忙指点或引荐懂设计的人。信寄出后,便是焦灼的等待。

就在林国栋为章程和包装两件事忙得焦头烂额、内心备受煎熬之时,潜在的危机并未因王老五的倒台而消失,反而以更隐蔽的方式显现。

一天,李老栓忧心忡忡地找到林国栋,说发现有陌生人在村子外围的茶园转悠,指指点点,不像是本地人,也不像茶商。林国栋心里一紧,悄悄跟去查看,果然看到两个穿着干部模样、但面相陌生的人,拿着笔记本和相机,对着茶园和远处的山势拍照记录。他上前询问,对方态度倨傲,只说是“上面派下来搞资源普查的”,便匆匆离去。

这种莫名的窥探,让林国栋感到不安。他联想到李干事提到的“代表公社、县里形象”,以及王老五倒台后权力的真空,一个可怕的念头浮上心头:会不会有更强大的势力,看中了林家岭茶叶如今闯出的名声和潜在的价值,想要以“规模化”、“集体化”的名义来插手甚至接管?

与此同时,合作小组内部也出现了新的裂痕。由于章程讨论中关于收益分配的细节未能让所有人满意,加上规范化管理带来的束缚感,原先被王老五压迫时的那种同仇敌忾渐渐消散,个别组员开始计较个人得失,干活不如以前卖力,甚至有人私下抱怨林国栋“独断专行”,合作小组内部凝聚力面临考验。

内忧外患之下,林国栋身心俱疲。但他知道,此刻绝不能退缩。他一方面更加注意与组员沟通,尽量公平处理事务,另一方面,对茶园的管理更加严格,防止外人轻易进入。

就在这内外交困、压力倍增的时刻,转机终于出现。记者小张回信了!信中,小张对林家茶获得博览会参展资格表示热烈祝贺,并对林薇的画作创意大加赞赏,认为“质朴自然,恰恰体现了最本真的特色”。更令人惊喜的是,小张说他有一位在省城工艺美术学院工作的朋友,对民间工艺很有兴趣,他已将情况告知对方,对方愿意帮忙,基于林薇的画作灵感,免费为林家茶设计一套兼具乡土气息和现代美感的包装方案,并提供了联系方式和简单的设计方向建议!

这封信,如同久旱逢甘霖!林国栋激动得手都在发抖。他立刻按照小张提供的地址,冒昧地给那位省城的老师写了信,附上最诚挚的感谢和他们对包装的简单想法(主要是突出茶山、农家、手工炒制的感觉)。

半个月后,一封来自省城的厚实信件送到了林家。里面是几张精心绘制的包装设计效果图!图案以林薇画中的茶山和农家为蓝本,但经过艺术加工,线条简洁流畅,色彩清新雅致(以墨绿、赭石、米白为主),既保留了山野韵味,又显得十分大气。旁边还工整地标注了建议使用的纸张材质、颜色和工艺。随信还有详细的说明和鼓励的话语。

捧着这凝聚着远方陌生人无私帮助的设计图,林家上下感动得无以复加。这不仅仅是几张图纸,这是照亮前行道路的灯塔!林国栋立刻带着图纸,再次找到公社印刷厂的老师傅。老师傅看到如此专业的设计,也连连称奇,表示只要林家能提供这样的清晰图样,他愿意想办法尝试印制,并在价格上给予最大优惠。

希望之火再次熊熊燃烧。林国栋与合作小组核心成员商议,决定即便成本增加,也要尽全力制作出这批精品包装,为博览会做好准备。全家再次动员起来,爷爷负责监制最顶级的样品茶,周芳和妇女们学习新的包装方法,林国栋则全力跟进包装制作和章程完善事宜。

然而,就在大家满怀希望,准备迎接新挑战时,李老栓又一次带来令人不安的消息:那些之前在茶园附近窥探的陌生人,最近又出现了,而且似乎和公社新来的李干事有过接触。更有传言说,县里某个新成立的“农副产品开发公司”,正在全县物色有潜力的项目,准备进行“资源整合,规模化开发”。

这新的动向,意味着什么?是来自更高层面的真正扶持,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觊觎”?李干事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刚刚看到曙光的发展之路,前方是否又布满了新的、更为复杂的暗礁? 林国栋望着桌上那叠精美的包装设计图,心情复杂。机遇的大门似乎正在敞开,但门后的风景,却愈发显得迷雾重重,吉凶难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