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茶香暖八岁 > 第11章 官方的目光

重生茶香暖八岁 第11章 官方的目光

作者:凝宝Ella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5 05:53:20

县农技站陈技术员的突然到访,让林家小院刚刚放松的气氛瞬间又绷紧了。与之前供销社赵主任那种带着商业算计的拜访不同,陈技术员的到来,带着一种来自“官方”的、不容置疑的正式感,让这个普通农家小院显得有些局促。

“陈技术员,您快请坐!家里乱,您别介意。”林国栋连忙招呼,搬来家里最好的竹椅。周芳也赶紧去倒水,用的是干净的玻璃杯,而不是平时待客的粗瓷碗。

爷爷林大山则显得有些拘谨,双手不自觉地搓着,脸上带着庄稼汉见到“上面干部”时特有的恭敬和一丝不安。他不知道这位技术员的来意是好是坏。

陈技术员倒是很随和,笑着坐下,接过水杯,目光却饶有兴致地打量着院子里还没来得及收拾的喷雾器、以及墙角堆放的一些草木灰和烟叶残渣。“呵呵,不碍事,不碍事。我这次来,就是听说你们家在防治茶树黄叶病方面,摸索出了一些很有效的土办法,特意来学习学习。”

他的用词是“学习”,姿态放得很低,但这反而让林家人更加心里没底。

“陈技术员您太客气了,我们就是瞎琢磨,用点老辈人传下来的土法子,碰巧管用了点,谈不上学习。”林国栋谨慎地回答,把功劳归于“老辈人”和“碰巧”,避免显得张扬。

“哎,可不能这么说。”陈技术员摆摆手,表情认真起来,“实践出真知嘛!我们搞农业技术的,最重要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你们这些从实际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非常宝贵!特别是现在,茶树黄叶病在好几个乡都有发生,我们站里也很重视。”

他顿了顿,看向爷爷:“林老同志,您能具体给我讲讲,你们是怎么发现这个法子管用的?具体是怎么操作的?效果怎么样?”

话题进入了核心。爷爷看了一眼儿子,得到林国栋鼓励的眼神后,才稍微放松了些,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磕磕绊绊地讲述起来。从如何发现王婶家茶树的异常,到想起用草木灰和烟叶水,再到如何配制、喷洒,以及后续观察到的效果。他讲得很朴实,没有太多修饰,但细节具体,充满了实践的真切感。

林国栋在一旁不时补充几句,解释得更清晰一些。周芳则安静地听着,偶尔给陈技术员的杯子里添水。

林薇也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看似在玩,耳朵却竖得高高的。她注意到,这位陈技术员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还从随身带的帆布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和钢笔,快速地记录着。他的眼神里,有专业性的探究,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

当爷爷讲到用烟叶水杀虫时,陈技术员插话问道:“老同志,您知道这烟叶水里,是啥东西起作用吗?”

爷爷一愣,老实回答:“这个……老辈子传下来的,说是烟油子辣,虫子怕辣。具体是啥,咱庄稼人说不清。”

陈技术员笑了笑,在本子上记了一笔,解释道:“从科学上讲,烟叶里含有烟碱,也就是尼古丁,对很多昆虫是有触杀和胃毒作用的。你们这个法子,是有科学道理的!”

他这么一说,爷爷和林国栋都愣住了,随即脸上露出了光彩!自家的土办法,竟然得到了“科学”的认可!这种被权威肯定的感觉,让他们瞬间信心大增,之前的拘谨和不安消散了大半。

“原来是这样!”林国栋恍然大悟,对陈技术员多了几分敬佩。

陈技术员合上本子,语气变得更为郑重:“林老同志,林科员,不瞒你们说,你们这个‘土办法’,虽然简单,但成本低,容易操作,最重要的是没有化学残留,符合现在提倡的……嗯,绿色农业的苗头。我们站里准备把你们这个经验,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整理一下,争取在咱们县内部的农技通讯上发一下,向其他有茶园的公社推广。你们看,怎么样?”

在县里的农技通讯上推广?

这个消息,让林家人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家这点不起眼的经验,竟然能上“官方的报纸”?喜的是,这无疑是巨大的荣誉,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

“这……这当然是好事!天大的好事!”林国栋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陈技术员,我们全力支持!需要什么材料,我们一定配合!”

爷爷也激动地直搓手,脸上泛着红光,连声说:“好!好!能让更多茶农晓得,少受损失,这是积德!”

周芳也满脸喜色,觉得自家这些天的辛苦和付出,都值了。

然而,陈技术员接下来的话,却让喜悦的气氛稍稍冷却了一些。

“不过,”他话锋一转,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技术干部特有的严谨(或者说,官僚式的程序化),“要上通讯,材料就得规范。光靠口述不行。需要一份比较详细的书面材料,包括发现过程、使用方法、具体效果数据,最好还能有点前后的对比情况。”

书面材料?数据?对比?

这些词对于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爷爷来说,太过陌生和困难了。他脸上的笑容僵住了,求助般地看向儿子。

林国栋也感到了压力。他是干部,会写报告,但那是公文,和这种技术性总结完全不同。而且,“具体效果数据”?他们只是观察到大体控制住了病情,哪有什么精确的数据?

“陈技术员,这个……数据方面,我们就是庄稼人,没做过那么细的记录……”林国栋为难地说。

陈技术员似乎早有预料,和蔼地笑了笑:“理解理解。这样吧,材料方面,我可以帮你们起草一个初稿。但是,里面的内容,特别是技术细节,必须真实准确。可能需要你们再回忆一下,或者,我过几天再来实地看一下,拍几张照片作为对比证据。”

他的提议很合理,甚至是主动帮忙,但无形中,主导权似乎就从林家手中,转移到了这位“专业”的技术员身上。材料由他起草,标准由他把握。

林薇在一旁听着,心里微微一动。她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也可能是一个陷阱。机会在于,借助官方的渠道,林家和他的“土办法”将获得极大的公信力和知名度;陷阱在于,如果完全由陈技术员来“包装”和“诠释”,最终成果的归属和解释权,可能会变得模糊,甚至林家会沦为单纯的“素材提供者”。

她必须想办法,让林家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一定的主体性。

陈技术员又询问了一些细节,特别是关于不同病情程度下,药剂的浓度是否需要调整等问题。爷爷根据经验一一作答,林国栋则努力用更规范的语言补充说明。

临走时,陈技术员再次强调:“那就先这么说定了。我回去就起草材料,过几天再来找你们核实。你们也再想想,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细节。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送走陈技术员,林家小院的气氛变得有些复杂。兴奋和荣耀感依然存在,但多了一层完成任务般的压力。

“国栋,这写材料的事,可就全靠你了。”爷爷把期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林国栋感到肩头沉甸甸的,他点点头:“爸,您放心,我会尽力。不过……”他犹豫了一下,说,“我觉得,陈技术员说的有道理,咱们以后自己做事,也得学着更精细点。比如这次,要是咱们能记下来,哪块地喷了几次药,几天后新芽长了多少,那就更有说服力了。”

周芳也表示赞同:“是啊,有个本子记下来,心里也有数。”

林薇见时机成熟,立刻跑到里屋,拿出了那个记录茶叶预订的小本子,又找来一个新的练习本,递给父亲:“爸爸,用这个记!把帮王奶奶家、李爷爷家还有今天陈伯伯问的事情,都记下来!就像记我的作业一样!”

她的话,再次用孩子的方式,推动了家庭管理的“规范化”。

林国栋接过本子,郑重地点点头:“好!以后咱们家的大事,都记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林家人在继续自家制茶和应对零星茶农咨询的同时,多了一项重要任务——配合陈技术员准备材料。林国栋根据回忆,尽量详细地写下过程;爷爷则反复琢磨,确保每一个技术细节描述准确;周芳也帮忙回忆时间节点和当时的情况。

陈技术员如约再次来访,带来了他起草的初稿。稿子写得非常“官方”,用了很多专业术语,看得爷爷直挠头。陈技术员耐心地逐句解释,并根据林家的反馈进行修改。他还特意去王婶家和更远处的李家庄茶园拍了照片,作为“防治效果”的对比证据。

在这个过程中,林国栋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眼界也开阔了。他不再仅仅把茶叶看作自家产品,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而林薇则注意到,陈技术员在交谈中,无意间提及了农技站正在引进的一些“高产”、“抗病”的新茶树种苗……

经过几次修改,材料终于定稿了。陈技术员满意地带着稿子和照片离开了,说会尽快安排刊登。

送走陈技术员,林国栋看着手里那份材料的抄录本,心中感慨万千。短短几个月,他们家从一个为生计发愁的普通农户,竟然走到了要和县里的农技站合作推广技术的地步,这变化实在太快了。

“总算弄完了。”周芳长舒一口气,这些天她也跟着紧张。

爷爷却看着后山的方向,若有所思地说:“材料是弄完了,可这茶树的事儿,还没完啊。光是防病不行,还得让茶树长得壮实才行。”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邮递员的喊声:“林国栋!林国栋有挂号信!”

挂号信?谁会给他们家寄挂号信?

林国栋疑惑地走出去,签收了一个牛皮纸信封。拆开一看,他愣住了。

信纸是县农业局抬头的公文纸,内容很短,却如同一声惊雷:

“林国栋同志:兹定于x月x日(下周三)上午九时,在县农业局会议室召开‘全县茶叶生产座谈会’,届时请你就家庭发展茶叶生产、以及土法防治茶树病虫害的经验,准备简要发言(十分钟左右)。请准时参加。”

落款是县农业局办公室,还盖着红章。

全县茶叶生产座谈会?上台发言?

林国栋拿着这张薄薄的信笺,手微微颤抖,大脑一片空白。这已经不是农技通讯的级别了,这是要直接面对县里的领导和其他同行!

这突如其来的、更高层面的正式会议邀请,对林家来说,是福是祸?毫无准备的林国栋,又将如何在全县的会议上,讲述他们这个刚刚起步的家庭故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