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3章 乱军堆里辨忠奸

大唐中兴 第3章 乱军堆里辨忠奸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七日,卯时刚过,马嵬坡营地外的空场上已飘起了炊烟。

黄沙被晨露浸得发沉,踩上去软乎乎的,却还是免不了沾在裤脚。百姓们从附近村落赶来,有的扛着半袋粟米,有的提着陶罐,罐里装着昨夜熬好的稀粥,还有的牵着瘦得只剩骨头的羊,说是要送给 “不肯丢下我们的太子殿下”。人群像潮水般往营地入口涌,禁军士兵手拉手排成防线,才勉强拦住,却拦不住此起彼伏的呼喊声:“请太子殿下收下我们的心意!”“我们愿跟着殿下杀叛军!”

李倓穿着玄色常服,腰束蹀躞带,站在李豫身侧三步远的地方。按照昨日的安排,他本该此刻随玄宗的队伍启程入蜀,可凌晨时分,李亨的内侍突然来传口谕:“百姓围营,恐生乱局,倓儿与俶儿一同安抚,待局势稳了再走不迟。” 他知道,这是李亨对他昨日 “护驾入蜀” 提议的回馈,也是对他 “识大体” 的进一步信任。

“大家莫急,排好队!” 李豫站在临时搭起的土台上,声音被亲兵们接力传向人群,“父王已决意留镇关中,定会护得百姓周全!今日大家送来的粮草,我们登记在册,日后叛军平定,必加倍奉还!”

人群的欢呼声瞬间抬高,前排的百姓更是激动得往前挤。一个白发老农拄着枣木拐杖,颤巍巍地举着个布口袋,袋子口露出金黄的粟米,喊得嗓子都哑了:“太子殿下,这是俺家最后一袋粮,您收下!俺儿子死在潼关了,俺替他跟着殿下杀叛军!”

李豫忙让人去接,可老农执意要亲自递到 “殿下手里”,挣扎着往前冲,脚下一滑,眼看就要摔倒。人群惊呼中,站在老农身边的一个汉子伸手扶住了他 —— 那汉子穿着灰布短打,裤脚挽到膝盖,露出结实的小腿,看着像个寻常农人,可扶人的动作却透着股利落劲儿,不似常年弯腰劳作的人那样笨拙。

“老人家慢点!” 汉子开口说话,声音洪亮,却带着几分生硬的腔调,不是关中本地口音。

李倓心里 “咯噔” 一下,下意识往前跨了两步。他正好站在土台边缘,离那汉子不过五步远 —— 借着晨光,他能清楚看到汉子扶着老农胳膊的手:手掌宽大,指节分明,虎口处有一圈浅褐色的茧子,不是握锄头磨出来的那种厚硬老茧,而是常年握刀、攥缰绳磨出的薄而密的茧。

“多谢这位乡亲。” 李倓笑着开口,顺势伸手去接老农的布口袋,“老人家的心意我们领了,粮袋我来拿吧,您别累着。”

汉子见他过来,下意识地往旁边让了让,手却没完全松开老农的胳膊,眼神飞快地扫了一眼李倓腰间的蹀躞带 —— 那里挂着的青铜鱼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宗室标识。“殿下客气了。” 汉子回话时,刻意压低了声音,可还是藏不住尾音里的燕地腔调。

李倓接粮袋的手顿了顿,指尖不经意擦过汉子的手背 —— 触感坚硬,带着常年在外奔波的粗糙,更像是军人的手,而非农人的手。他不动声色地把粮袋递给身后的亲卫,目光落在汉子的脚上:灰布布鞋沾着黄沙,鞋尖有些磨损,可鞋跟处却磨得更厉害,边缘都起了毛边,不像是常年走路磨出来的,倒像是骑马时脚蹬蹭出来的痕迹。

“听乡亲的口音,不像是本地人?” 李倓一边帮老农理了理衣襟,一边状似随意地问道。

汉子眼神闪了闪,答道:“俺是燕地来的难民,叛军占了家,一路逃到这儿,想跟着殿下讨条活路。”

“哦?燕地来的?” 李倓笑了笑,目光转向汉子身后的两个同伴 —— 那两人也穿着相似的灰布短打,正站在人群里,看似在看台上的李豫,实则眼神总往营地深处瞟,手还时不时摸向腰间,像是在确认什么。“那两位也是跟你一起逃来的?”

“是…… 是俺同乡。” 汉子的声音有些发紧,下意识地往同伴那边挪了挪。

这时,土台上的李豫突然喊了一声:“三弟,过来帮我看看登记册!”

李倓应了一声,临走前又看了那汉子一眼,正好撞见他低头拍裤脚的动作 —— 腰间的灰布短打被风吹起一角,露出里面黑色的绑腿,上面还沾着几粒细小的铁砂,那是军营马厩里常见的东西,寻常百姓家根本不会有。

“大哥,有问题。” 李倓快步走到土台上,凑到李豫耳边,声音压得极低,“刚才扶老农的那汉子,还有他身后两个人,是燕地口音,手上有握刀的茧,鞋跟磨损像常年骑马的,腰间还藏着东西,怕是叛军细作。”

李豫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那三人正站在人群前排,看似在听台上讲话,实则还在偷偷观察营地。“可咱们没实据,若是贸然抓人,恐会惊了其他细作,还可能引起百姓恐慌。” 李豫皱着眉,手指轻轻敲着登记册的封面,“得想个法子,把他们单独引出来。”

李倓早有主意,他对亲卫队长陈忠使了个眼色,低声吩咐:“你带五个弟兄,绕到人群后面,堵住西边的小路 —— 那是往破庙方向的近路,若是他们要逃,十有**会走那儿。再让两个弟兄去跟登记粮秣的官说,就说‘太子有令,燕地来的难民送粮,可优先登记,还能领份干粮’,把那三人引到这边来。”

陈忠领命而去,脚步轻快地消失在人群边缘。李倓调整了一下语气,走到土台边,对着人群高声道:“各位乡亲!父王说了,凡是从燕地、洛阳逃来的难民,今日送粮的,不仅优先登记,还能额外领一份干粮,算是给大家的安家费!有燕地、洛阳来的乡亲,可到台边来登记!”

人群一阵骚动,不少难民纷纷往前挤。那三个汉子对视一眼,似乎有些犹豫 —— 可看了看台上的李豫,又摸了摸腰间,最终还是由扶老农的那汉子带头,挤到了台边。

“殿下,俺们是燕地来的,想登记送粮。” 汉子躬身行礼,动作却有些僵硬,不似寻常百姓那样恭敬。

李倓站在台边,正好与他面对面,距离不过两步远。他伸手去接汉子递来的 “粮袋”—— 那袋子轻飘飘的,里面似乎只有少量粟米,更像是个幌子。“乡亲这袋子粮,看着不多啊?” 李倓一边接过袋子,一边故意用手捏了捏袋子底部,指尖触到一个硬物,形状像是短刀的刀柄。

汉子脸色瞬间变了,猛地想把袋子夺回来,却被李倓死死按住手腕。“乡亲别急啊,” 李倓的笑容冷了下来,“既然是送粮,不如让大家看看,里面除了粟米,还有什么?”

话音未落,陈忠带着亲卫从人群后绕了过来,瞬间围住了那三个汉子。“拿下!” 李倓大喝一声,亲卫们立刻上前,按住三人的胳膊,反手捆了起来。

“你们干什么!俺们是良民!” 汉子挣扎着大喊,试图引起百姓同情。可他的同伴却慌了神,其中一个想拔腰间的短刀,却被亲卫一把按住手,从腰间搜出一把柄上刻着 “燕” 字的短刀 —— 那是安禄山叛军的标识!

“是叛军的短刀!” 人群里有人喊了一声,瞬间炸开了锅。百姓们纷纷往后退,指着那三人骂道:“原来是叛军的探子!想害太子殿下!”“杀了他们!别让他们再害人!”

李豫走到台边,高声道:“大家莫慌!这只是小股探子,今日抓了他们,大家就能安心了!咱们当着百姓的面审一审,看看他们还有没有同伙!”

亲卫们把三人押到台中央,陈忠将搜出的短刀递给李亨派来的监军太监 —— 那太监是李亨特意派来的,既是监督,也是见证。“说!你们是谁派来的?还有多少同伙?藏在什么地方?” 太监尖着嗓子问道。

最左边的汉子梗着脖子不说话,可扶老农的那汉子却怕了,哆哆嗦嗦地说:“俺…… 俺们是安禄山将军派来的,还有十个弟兄,藏在东边的破庙里,想打探太子的动向,等大军来了里应外合……”

“东边破庙?” 李豫立刻看向陈忠,“带十个弟兄,去破庙把人都抓来!务必小心,别让他们跑了!”

陈忠领命,带着亲卫策马而去。李倓蹲下身,看着那汉子,语气平静却带着压力:“你们打探太子的动向,是想在入蜀路上埋伏陛下?”

汉子脸色惨白,点了点头:“是…… 是将军吩咐的,说陛下今日启程入蜀,让俺们探好路线,在必经之路设埋伏……”

这话一出,人群再次哗然。老农气得发抖,拐杖指着汉子骂道:“俺还以为你是好人,没想到你是叛军的狗!陛下是百姓的天,你们也敢害!”

李倓站起身,对百姓们说:“乡亲们放心,今日抓了这些探子,入蜀的路就安全了。父王已派亲卫去抓剩下的人,定不会让叛军伤了陛下和百姓。”

百姓们的情绪渐渐平复,纷纷夸赞李倓和李豫细心。“若不是两位殿下,俺们还被蒙在鼓里呢!”“建宁王殿下连人家手上的茧子都能看出来,真是细心!”

不多时,陈忠就带着亲卫押着十个汉子回来,每人身上都搜出了刻着 “燕” 字的短刀,还有一张画着入蜀路线的羊皮纸。李亨听说消息,亲自从主营帐赶来,看着被捆的十三名探子,又看了看台下欢呼的百姓,对李倓和李豫说:“你们做得好!今日这事,既除了隐患,又得了民心,比打一场胜仗还值!”

“这都是父王教导得好。” 李倓躬身道,刻意把功劳归给李亨,“若不是父王让我们来安抚百姓,也发现不了这些探子。”

李亨听了这话,脸上的笑容更浓了。他走到台前,对百姓们说:“今日多亏了广平王和建宁王,替大家除了祸害!本宫在此承诺,日后定当好好练兵,早日平定叛军,让大家能安心种地、过日子!”

百姓们的欢呼声震耳欲聋,连远处玄宗营帐的侍卫都探出头来看。李倓站在李亨身后,悄悄松了口气 —— 这次不仅化解了入蜀路上的埋伏危机,还进一步获得了李亨的信任,更在百姓心中树立了 “细心、果决” 的形象,算是一举三得。

等安抚完百姓,已近午时。阳光变得毒辣起来,晒得黄沙发烫,百姓们渐渐散去,只留下亲卫们在收拾登记册和粮草。李亨留下李豫处理后续事宜,带着李倓回到主营帐。

“倓儿,今日你是怎么发现那些人有问题的?” 李亨坐在铺着蜀锦褥子的胡床上,递给李倓一杯凉茶,“燕地口音的难民不少,你怎么就确定他们是细作?”

“回父王,儿臣是从三个地方看出来的。” 李倓接过茶杯,躬身答道,“第一,他们的口音虽说是燕地的,却刻意压低了声音,像是怕人听出破绽;第二,他们的手 —— 儿臣接粮袋时碰过,虎口有握刀的茧,手背坚硬,不像是农人的手;第三,他们的鞋跟磨损厉害,还沾着军营的铁砂,像是常年骑马的军人,不是逃难的百姓。”

李亨点了点头,眼中满是赞赏:“你观察得很仔细,比以前沉稳多了。入蜀的路艰险,你路上也要多留意这些细节,别让叛军钻了空子。”

“儿臣记下了。” 李倓躬身应道,“父王放心,儿臣定会护好陛下,每日派人送信回来,告知父王和陛下的安危。”

李亨又叮嘱了几句 “路上小心”“少管闲事”,才让他离开。走出主营帐时,阳光正烈,晒得人睁不开眼。李豫正好处理完事情过来,额头上满是汗水,见他出来,忙递过一块帕子:“三弟,父王没说什么吧?”

“父王夸我们做得好,还让我路上多留意细节。” 李倓接过帕子,擦了擦额头的汗,“大哥,今日多亏了你配合,不然也抓不到那些探子。”

“该谢的是你。” 李豫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若不是你细心,我们恐怕还被蒙在鼓里。以后有什么事,咱们兄弟多商量,定能帮父王守住关中。”

李倓心中一暖,用力点了点头。他知道,经过今日这事,他与李豫的兄弟同盟算是真正建立起来了 —— 不再是单纯的宗室兄弟,而是能并肩应对危机的盟友。

回到自己的营帐,春桃早已备好午饭,是粟米饭配着腌菜,还有一碗鸡蛋羹,说是 “太子殿下特意让人送来的,给殿下补补身子”。李倓坐在胡床上,却没什么胃口,满脑子都是刚才审问细作时的话 —— 叛军要在入蜀路上设埋伏,虽然这次抓了探子,可谁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细作?

“殿下,您怎么不吃?” 春桃见他出神,忍不住问道,“是不是担心明日入蜀的路?”

“有点。” 李倓叹了口气,“叛军既然能派十三个人来马嵬坡打探,说不定还会在其他地方设埋伏。明日启程,咱们得更小心才行。”

春桃脸色一白:“那怎么办?要不跟太子殿下说,再多派些亲卫?”

“不用。” 李倓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派再多亲卫,也防不住暗处的细作。咱们只要多加留意,再提前避开叛军可能埋伏的地方,定能平安到达蜀地。”

他记得历史上,玄宗入蜀途中,曾在散关附近遇到过叛军的小规模袭击,还因粮草短缺滞留过几日。只要避开散关那条路,走陈仓古道,就能绕开叛军的埋伏。

正想着,帐外传来脚步声,陈忠走了进来:“殿下,刚才审问最后抓来的那十个探子,他们说叛军原本计划在散关设埋伏,等着陛下的队伍经过。现在探子被抓,埋伏可能会推迟,咱们明日启程,得绕开散关才行。”

“果然是散关。” 李倓心中一沉,却也松了口气 —— 幸好提前问出了埋伏地点,不然明日恐怕真会中了叛军的计。“你立刻去告诉陛下的内侍,就说‘马嵬坡附近发现叛军细作,恐散关有埋伏,建议明日改走陈仓古道入蜀’。”

“是!” 陈忠领命而去。

李倓走到帐帘边,撩开帘子看向远处 —— 玄宗的营帐前,侍卫们正忙着收拾行装,骆驼的嘶鸣声、士兵的吆喝声混在一起,透着股出发前的忙碌。夕阳西下,把黄沙染成了金色,远处的山峦像黑色的剪影,沉默地矗立着。

他知道,明日入蜀,又是一场新的挑战。但只要他步步为营,谨慎行事,定能平安度过这场危机,为日后打下基础。帐内的青铜灯被点亮,昏黄的灯光映着他的身影,也映着他眼中的坚定 —— 这场乱世,他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改写建宁王的命运,帮大唐渡过难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