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2章 帐前阻谏避锋芒

大唐中兴 第2章 帐前阻谏避锋芒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粗麻布帐帘被风掀起一角,裹挟着沙砾砸在青铜灯台上,灯油晃出细碎涟漪,将帐内众人的影子拖得忽长忽短。李亨身着赭黄色常服(太子专属服色),盘腿坐在铺着蜀锦褥子的胡床上,指尖反复摩挲着腰间的玉带钩——那是玄宗去年所赐的和田玉制品,刻着“君臣相得”的纹样,此刻却如烙铁般,烫得他掌心发紧。

帐下站着三位宗室子弟:长子广平王李豫,身着青色锦袍,垂手立在左侧,目光落在地面的毡毯纹样上,始终沉默;四子南阳王李系,穿件宝蓝色襦衫,腰间佩着一把鎏金短刀,时不时瞥向帐外,满脸不耐;李倓刚走进帐,便撞见李系正往前跨步,看那架势,像是要抢先开口。

“父王,” 李系的声音打破了帐内的沉寂,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急切,“儿臣以为,上皇西巡蜀地,路途艰险,您身为太子,理当率宗室随侍左右。至于关中…… 叛军势大,咱们暂避锋芒,待入蜀后再整兵不迟。”

这话正戳中李亨的心事。昨夜百姓拦马哭留的场景还在眼前,六军将士看向他的眼神里,既有期待也有审视 —— 若真随玄宗入蜀,无疑是把 “弃民避祸” 的骂名扣在自己头上;可若留下,安禄山的叛军离此不过百里,手头仅有数千禁军,胜负难料。他抬眼看向李豫,语气带着试探:“俶儿,你怎么看?”

李豫躬身拱手,声音沉稳,却未表露明确立场:“父王圣明,儿臣唯父王马首是瞻。只是…… 马嵬坡百姓攀辕留驾,若弃之而去,恐寒了天下人的心。”

“寒心?” 李系立刻反驳,“留在这里才是送死!难道要让父王学哥舒翰,困守潼关吗?”

帐内气氛瞬间僵住。李倓站在帐门内侧,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蹀躞带上的鱼袋,后背已沁出薄汗。原身的记忆突然翻涌上来 —— 历史上,正是这次议事,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原主李倓勇敢地冲上前去,怒斥李系的“畏敌避祸”,并直接劝告李亨应“留辅玄宗、镇守关中”。尽管李倓的言辞忠直,却无意中给李亨戴上了“逼父担责”的帽子,这使得李亨在众人面前处境尴尬。

“殿下,您怎么不说话?” 春桃刚才在帐外叮嘱的话突然浮现在耳边,“南阳王跟您吵了半宿,您可别再跟他呛起来了。” 李倓深吸一口气,趁李亨还没看向自己,悄悄调整站姿,将原本紧绷的肩膀放松了些。

果然,李亨的目光扫了过来,落在他身上时带着明显的审视:“倓儿,你昨夜为这事跟你四弟吵到半夜,今日倒成了闷葫芦?”

李系立刻接话,语气里带着挑衅:“三哥定是还想着劝父王留下吧?依我看,还是年轻气盛,不知兵凶战危。”

帐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在了李倓身上。李豫悄悄抬眼,看向他的眼神里带着几分担忧 —— 这位三弟素以刚直闻名,上次因禁军克扣军粮,敢直接闯中军帐找陈玄礼理论,今日怕是又要犯倔。

李倓却没有像原身那样立刻炸毛。他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动作标准得挑不出错 —— 这是他穿越后刻意练的宗室礼仪,比原身略显潦草的姿态规矩得多。“父王,大哥,四弟” 他先依次称呼,语气平和,“儿臣昨夜确实思虑甚久,但并非要劝父王留下。”

这话一出,帐内几人都愣住了。李系挑眉,显然不信;李豫眼中闪过一丝诧异;李亨的手指停在玉带钩上,追问:“那你想说什么?”

“儿臣想起《贞观政要》里,太宗皇帝教诲诸王的话,” 李倓缓缓开口,刻意避开激烈言辞,“‘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年近七旬,遭此大乱,身心俱疲,入蜀之路山高水远,若没有宗室重臣护驾,恐生不测。”

他顿了顿,观察着李亨的神色 —— 对方眉头微蹙,却没有打断,显然听进去了。他继续道:“四弟说的是实情,叛军势大,父王身系天下安危,确实不宜轻涉险地。但马嵬坡百姓攀辕哭留,也是一片赤诚。若父王随陛下入蜀,关中无主,百姓必遭叛军屠戮,到时候天下人会说,唐家宗室只顾自保,弃百姓于不顾。”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 李亨的语气里多了几分认真,身体微微前倾。

李倓知道,关键的话来了。他抬眼望向李亨,目光坦荡而不失内敛:“儿臣愿率亲卫三百,随陛下入蜀护驾。一来,可彰显父王孝心,让天下人知道,唐家宗室从未忘本;二来,父王可留镇关中,安抚百姓,收拢散兵。陛下在蜀地安稳,父王在关中立足,两不耽误。”

这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李亨心中的死结。他猛地一拍胡床扶手,帐内青铜灯台随之晃动:“说得好!倓儿这话,说到本宫心坎里了!”

李系张了张嘴,似乎想反驳,却被李亨一个眼神制止了。李亨站起身,走到李倓面前,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对这个儿子做出亲昵举动,指尖触到李倓肩头时,微微一顿:“你有这份孝心,本宫心甚慰。三百亲卫不够,本宫再给你加两百,都是跟着本宫多年的老兵,能护住你和陛下。”

李倓立刻躬身谢恩:“谢父王体恤。只是亲卫多了,恐引起陛下疑虑,三百足矣。儿臣此去,定每日派人送信,告知父王安好。”

他刻意提到 “每日送信”,实则是给李亨吃定心丸 —— 既表明自己不会在玄宗面前搬弄是非,也暗示父子间可以保持秘密联系。李亨何等精明,瞬间领会了他的意图,嘴角浮现一抹难得的笑意:“还是你想得周全。”

这时,一直沉默的李豫突然开口:“三弟勇毅,儿臣佩服。只是入蜀之路艰险,三弟需多带些干粮和伤药,我帐中还有两匹好马,一并给三弟送去。”

李倓看向李豫,对方正对着他微微颔首,眼神里带着明显的认可。这是穿越以来,李豫第一次主动示好。李倓心中一暖,躬身回礼:“多谢大哥体恤,三弟记下了。”

李亨注视着两个儿子的互动,眼底掠过一丝满意。他一直担心这几个儿子不和 —— 李系浮躁,李倓刚直,李豫虽沉稳却过于内敛,如今看来,李倓倒是懂事了不少,李豫也懂得顾念兄弟情分。

“好了,就这么定了,” 李亨走回胡床坐下,语气变得果决,“李豫,你立刻去安抚百姓,告诉他们,本宫决定留镇关中,待收拢兵马,必复长安。李系,你去清点粮草,给倓儿备好行装。倓儿,你随本宫来,本宫有话跟你说。”

众人躬身领命,依次退出帐外。李系路过李倓身边时,狠狠瞪了他一眼,低声骂了句 “伪君子”,李倓却装作没听见,径直跟着李亨走进了帐内的内间。

内间陈设更简单,只有一张书案和两把胡椅。李亨坐下后,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吧,这里没有外人,不用拘谨。”

李倓依言坐下,腰背却依旧挺直 —— 他知道,这是李亨的二次试探。

果然,李亨开门见山:“昨夜你跟李系争吵,本宫都听说了。你当时说,‘父王若入蜀,关中必失’,今日怎么改了口?”

李倓早有准备,他垂下眼睑,语气带着几分 “醒悟”:“父王,昨夜儿臣确实冲动了。后来仔细想想,太宗皇帝曾说,‘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儿臣不该直言顶撞父王。而且,上皇待儿臣恩重,儿臣若不主动请命护驾,于心难安。”

他刻意引用《贞观政要》的典故,既显出自己“知书达理”,又暗含“知错能改”之意。李亨果然露出欣慰的神色,端起桌上的茶盏抿了一口:“你能明白这个道理,本宫很高兴。以前总觉得你像头倔驴,现在看来,倒是长大了。”

李倓顺势起身,躬身道:“儿臣以前不懂事,让父王费心了。以后儿臣定当谨言慎行,不给父王添乱。”

“好,好,” 李亨连道两个“好”字,放下茶盏,从书案上拿起一个锦盒,递给李倓,“这是本宫早年用的一块玉佩,你带上。到了蜀地,若有人刁难你,就拿出这个,说是本宫赐的。”

李倓双手接过锦盒,打开一看,里面是块羊脂白玉佩,刻着 “忠勤” 二字,边缘已有些磨损,显然是旧物。他知道,这是李亨真正接纳他的信号,忙再次谢恩:“儿臣谢父王赏赐,定不负父王所托。”

走出主营帐时,阳光正好。李豫站在不远处的柳树下,见他出来,快步走了过来:“三弟,父王跟你说什么了?”

“父王赐了块玉佩,还叮嘱我路上小心。” 李倓举起锦盒,笑着说。

李豫看了眼玉佩,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认得这块玉佩,是当年李亨任忠王时,玄宗所赐,李亨一直带在身边。“三弟能得父王如此信任,真是可喜可贺。” 他语气真诚,伸手拍了拍李倓的胳膊,“行装我已让人给你备好,就在你帐外,你去看看还缺什么。”

“多谢大哥。” 李倓心中一暖。历史上,李豫与李倓兄弟情深,李倓在安史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因宫廷政治斗争被赐死。李豫继位后,为了昭雪弟弟的冤屈并表彰其忠诚精神,追谥李倓为“承天皇帝”,这一决定不仅表达了对弟弟的缅怀和哀悼,也反映了李豫对兄弟情谊的重视。

两人并肩往李倓的营帐走去,路过士兵们的营地时,正好撞见几个士兵在议论:“听说建宁王要随上皇入蜀护驾,真是忠勇啊!”“广平王也要留下安抚百姓,咱们有盼头了!”

李豫侧头看了眼李倓,压低声音道:“三弟这招‘以退为进’,既全了父王的孝心,又得了民心,比硬谏高明多了。”

李倓心中一惊,没想到李豫看得这么透彻。他笑了笑,没有否认:“大哥过奖了,儿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走到营帐门口,李倓突然想起什么,停下脚步:“大哥,父王留镇关中,粮草是大事。马嵬坡附近的百姓刚遭大乱,恐无余粮,不如派人去附近的武功县看看,或许能征集些粮草。”

李豫眼睛一亮:“三弟提醒得是!我这就派人去。只是武功县丞是杨国忠旧部,怕是不肯轻易给粮。”

“无妨,” 李倓想起历史上武功县丞后来确实刁难李亨,“大哥可让使者带父王的手谕,再提一句‘若粮草短缺,恐叛军趁机劫掠县城’,他为了自保,定会给粮。”

李豫目光深邃地望了他片刻,微微颔首:“三弟思虑周详,便依你所言。”

看着李豫离去的背影,李倓松了口气。他知道,这一步棋走对了 —— 既获得了李亨的初步信任,又与李豫建立了默契,为后续的兄弟同盟打下了基础。

帐外,春桃正指挥着士兵搬运行装,见他回来,忙迎上去:“殿下,行装都备好了,您要不要检查一下?”

李倓走进帐内,目光落在那件叠得整齐的玄色常服上 —— 正是他昨天穿的那件。他指尖轻抚过布料,心底暗誓:原身且安心,此生我定护你周全,不令你因“直言进谏”再遭忌惮,更不会让建宁王的悲剧重蹈。

这时,帐外传来马蹄声,一名侍卫高声禀报:“殿下,太子传旨,明日卯时启程,随上皇入蜀!”

李倓深吸一口气,缓步走到帐帘边,轻轻撩开帘子望去——玄宗的营帐前,士兵们正匆忙却有序地收拾行装,炊烟袅袅升起,与远处翻滚的黄沙融成一片。

他清楚,从明日起,自己将踏上一条前所未有的路。这条路布满荆棘,却也暗藏生机。而他要做的,就是凭借着对历史的记忆,在这乱世中,一步步站稳脚跟,为自己,也为大唐,拼出一条生路。

帐帘在他身后缓缓垂落,将肆虐的风沙与嘈杂的喧嚣一并隔绝在外。李倓转身,开始清点行装,指尖触到那枚 “忠勤” 玉佩时,心中一片坚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