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70章 商栈辞帅避锋芒

大唐中兴 第70章 商栈辞帅避锋芒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晨霜未散,夏州城的西门已敞开半扇。李倓的商队踏着薄雾启程,青石板路上留下深浅不一的车辙,昨夜下过的轻霜被车轮碾出细碎的白痕。秦六牵着马走在最前,腰间的弯刀还带着晨露的寒气,时不时回头望向队伍中央的马车 —— 自从昨夜收到李泌的密信,殿下便再没怎么合眼。

“殿下,前面就是‘西通胡商栈’了。” 陈忠勒马至车旁,声音透过厚重的棉帘传进来,“这是夏州最大的丝路商栈,南接长安漕运,北连灵武驿道,李泌先生的人大概率在这儿等咱们。”

李倓掀开车帘,一股混杂着胡商香料与马匹汗液的气息扑面而来。商栈坐落于十字街口,夯土围墙足有两丈高,正门挂着块褪色的木匾,“西通胡商栈” 五个大字被风沙磨得边角模糊。门口挤满了骆驼商队,穿羊皮袄的回纥商人正与唐军驿卒争执,地上散落着几袋被查验的葡萄干,空气里飘着淡淡的甜香。

“果然是丝路枢纽。” 李白也探出头来,目光扫过商栈外晾晒的波斯地毯,“老夫当年随贺知章出使西域,见过的商栈也不及此处热闹。你看那墙角的琉璃瓶,定是大食国的物件。”

车队刚停稳,商栈里就快步走出个青衣汉子,腰间挂着枚鎏金鱼符,眼神锐利地扫过众人。待看到李倓腰间的江潮锦帕,他眼睛一亮,快步上前拱手:“可是建宁王殿下?在下李泌大人麾下参军,姓崔名瑾。”

李倓心头一松,这鱼符正是李泌密信中提及的信物。他翻身下车,握住崔瑾的手:“崔参军一路辛苦,里面说话。”

商栈后院的厢房收拾得极为整洁,墙上挂着张残破的河西地图,案上摆着刚沏好的茯茶。崔瑾关好门窗,从怀中取出个锦盒,打开后露出份明黄卷轴 —— 竟是肃宗的手谕。

“陛下在灵武听闻殿下以纸退敌、预判史思明叛乱,龙颜大悦。” 崔瑾声音压得极低,眼神里满是敬畏,“李泌大人连夜草拟旨意,欲封殿下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辅佐郭子仪将军平叛。”

“副元帅?” 李白刚端起茶杯,手猛地一顿,茶水溅出些许在衣襟上,“这可是执掌兵权的要职!殿下在江淮疏通粮道、屡建奇功,当得此封!”

李倓却眉头微蹙,指尖摩挲着卷轴边缘的云纹。他想起昨夜修改奏报时,特意标注的 “广平王李豫监军灵武” 字样 —— 搜索到的史料中,李豫作为肃宗长子,本就是未来的储君,此刻若自己接过兵权,岂不是犯了帝王大忌?

崔瑾似是看穿他的心思,连忙补充:“李泌大人特意嘱咐,让在下转告殿下 ——‘乱世之中,兵权为要。暂受此职,方能调度诸军,待平叛后再辞不迟’。” 他从怀中又取出封书信,“这是李大人给殿下的亲笔信。”

李倓展开信纸,李泌的字迹苍劲有力:“肃宗多疑,良娣渐起,殿下需掌兵权以自保。广平王仁厚却寡断,暂难担此任。” 墨迹未干,显然是仓促写就。

可越是如此,李倓越觉不妥。他起身走到地图前,指尖点在范阳与灵武之间:“崔参军,可知太宗皇帝当年为何发动玄武门之变?”

崔瑾一愣:“殿下是说…… 宗室掌兵之事?”

“正是。” 李倓转身看向李白,语气凝重,“先生饱读史书,当知历代帝王最忌宗室握兵。先太子李建成便是因兵权过盛,才与太宗反目。如今陛下初登大位,广平王身为长子,本就该是兵权所属。我若受封副元帅,轻则被疑觊觎储位,重则恐引火烧身。”

李白捋须的手停在半空,眼中的不解渐渐转为恍然:“老夫竟忘了这层关节!当年永王李璘便是因手握兵权,才被陛下猜忌,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殿下这是…… 要避祸?”

“不仅是避祸,更是为了大唐稳定。” 李倓走到案前,取过纸笔写道,“臣弟无将帅之才,恐难当副元帅之职。广平王殿下仁厚睿智,深得军心,此职当属兄长。臣愿以太常卿之职,兼领粮运使,为大军筹备粮草,不负陛下重托。”

他写完后递给崔瑾,目光坚定:“烦请崔参军将此信带回灵武,转告陛下与李泌大人,倓儿绝非推诿,实乃一心为大唐着想。”

崔瑾接过信纸,看着 “粮运使” 三字,忍不住提醒:“殿下,转运使虽掌漕运财赋,可终究是后勤之职。如今史思明叛乱,前线正是用人之际,掌兵权才能……”

“才能更快平叛?” 李倓打断他,指尖点在地图上的江淮区域,“崔参军可知,郭子仪将军在河东缺粮已三月,李光弼麾下将士每日仅得半斗米?安史之乱绵延数年,症结非独在战场,更在粮道。”

他站起身,语气愈发恳切:“当年裴耀卿任江淮转运使,革新漕运之法,使关中粮秣充盈。如今我在江淮疏通河道、重建盐场,正可将粮草经汴水入黄河,直抵灵武。这粮运使一职,看似是后勤,实则是平叛的命脉。”

这番话让崔瑾茅塞顿开。他想起出发前,李泌曾叹 “江淮粮道不通,平叛无望”,此刻才明白李倓的深意 —— 掌粮运虽不触兵权,却能以粮草制约诸军,实为隐形的实权。

“殿下高见,在下佩服。” 崔瑾拱手行礼,将信纸小心收好,“在下这就启程回灵武,定将殿下心意禀明陛下。”

李白望着李倓,眼中满是赞叹:“贤弟这步棋走得精妙!既避了兵权之嫌,又握住了要害。老夫总算明白,为何你在泗州宁可得罪萧铣,也要保住盐场 —— 原来早有深意。”

“先生过奖了。” 李倓笑道,“若非先生在丹阳助我说服流民参与运粮,江淮粮道亦不会如此顺畅。这粮运使一职,还需先生多多相助。”

正说着,门外忽然传来争执声。秦六推门进来,脸色有些难看:“殿下,商栈外有几个胡商,说咱们的干草堆里藏了违禁的铁器,要强行查验。”

“铁器?” 李倓眉梢一挑 —— 干草下藏的改良弩箭乃机密,何故走漏风声?

他跟着秦六来到前院,只见三个高鼻深目的大食商人正与亲卫对峙,为首的商人留着络腮胡,指着独轮车道:“此商队言是运皮毛,然干草堆中却有铁器反光!依大唐律法,私藏兵器须报官查验!”

崔瑾上前一步,亮出腰间的鱼符:“在下唐军参军,此系建宁王殿下之商队,何人敢放肆?”

那大食商人却丝毫不惧,从怀中取出块令牌:“在下受河西节度使府之托,查验过往商队有无私运兵器资敌之举。参军若不信,可随我去见夏州刺史。”

李倓心中一动,这大食商人的令牌做工精良,不似伪造。他想起崔瑾刚说 “张良娣渐起”,莫非是有人故意刁难?

“罢了,让他们查。” 李倓挥挥手,示意亲卫让开,“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若是查不到兵器,需给本王一个说法。”

胡商们立刻上前,用弯刀拨开干草。亲卫们都攥紧了腰间的武器,只要对方发现弩箭,便要动手灭口。可奇怪的是,干草堆翻了个底朝天,别说弩箭,连块铁片都没找到。

“这……”大食商人面色惨白,支吾着说不出话来。

李倓冷笑一声,目光转向崔瑾:“崔参军,你说这是巧合,还是有人刻意试探?”

崔瑾脸色凝重,凑到李倓耳边:“殿下,在下临行前,李泌大人特意嘱咐 —— 张良娣娘娘近来常向左右打听您在江淮的动静,她的弟弟张清刚被封为太常卿,恐对您有所忌惮。”

“张良娣……” 李倓喃喃道。他回想起历史记载,张良娣,这位肃宗的宠妃,不仅在安史之乱中为太子李亨提供了精神支持,还在李亨即位后,凭借其政治手腕和野心,试图影响朝政,甚至有废黜太子李豫,改立自己儿子的企图。如今自己在江淮声名鹊起,又深得李泌支持,自然成了她的眼中钉。

“看来这商栈并非安全之地。” 李倓对秦六道,“收拾东西,立刻启程。崔参军,你也随我们同行,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崔瑾连忙点头:“殿下说得是,灵武那边还等着在下复命。”

车队再度启程时,日头已高悬中天。夏州城外的官道上,流民比昨日更多了些,一个个面黄肌瘦,拖着疲惫的脚步往南逃。李倓让亲卫分了些干粮给流民,一个少年捧着半块饼,跪在地上磕头:“多谢大人!范阳那边杀得更凶了,史思明的军队到处抢粮食,我爹娘都被他们杀了……”

李倓心头一震,史思明叛乱的规模远超他的预料。他对陈忠道:“粮运之事,刻不容缓。你立刻传信给王元宝,让他加快江淮粮船的调度,务必在月底前将第一批粮草运到黄河渡口。”

陈忠领命而去,李白望着流民的背影,叹道:“若非殿下坚持掌粮运,这些粮草不知要被克扣几何。当年老夫在长安,见惯了转运使中饱私囊,粮草运到前线只剩三成。”

“此一时彼一时。” 李倓语气坚定,“我兼任粮运使,将效仿刘晏的漕运改革和常平法,在沿途设置粮仓、实行节级转运,确保粮食运输的效率和公平,避免在转运过程中出现克扣现象。待粮草充足,郭子仪将军便能挥师东进,早日平定叛乱。”

车行至傍晚,前方忽然传来马蹄声。只见三骑快马疾驰而来,为首的正是前几日被派去送奏报的亲卫。他翻身下马,气喘吁吁地喊道:“殿下!陛下有旨!”

李倓连忙停车,接过亲卫递来的圣旨。肃宗的字迹雄浑有力,上面写道:“倓儿悌顺知礼,让帅之举彰显宗室和睦。特封尔为太常卿兼诸道转运使,总掌天下粮运。广平王为天下兵马元帅,即刻整军备战。”

“陛下竟真的准了!” 李白惊喜道:“太常卿掌礼乐郊庙之仪,转运使掌漕运财赋之权,此乃身兼两职,实权在握啊!”

李倓却注意到圣旨末尾的批注:“良娣言倓儿深谙实务,可委以重任。” 他心中一凛,张良娣竟在陛下面前“举荐”自己?此举分明是想将他推至风口浪尖。

崔瑾也看出了端倪,低声道:“殿下,张良娣这是想让您掌粮运,既夺不了兵权,又容易因粮草问题获罪。一旦前线缺粮,第一个被问责的便是您。”

“我明白。”李倓淡淡一笑,将圣旨收好,“然粮运之事,总得有人担当。只要能让前线将士饱食,些许构陷,又何足道哉?”

他翻身上马,望着前方的落日:“传令下去,加快速度!三日之内,必须抵达灵武!”

车队于暮色中疾驰,晚风卷起李倓的衣袍,露出腰间那方江潮锦帕。他忆起陈婆婆的叮嘱:“殿下乃干大事之人,切莫忘了保护自己。” 如今看来,这灵武之行,不仅要辅佐肃宗平叛,更要在张良娣的步步紧逼中站稳脚跟。

夜深时,车队在一处废弃的驿站休整。李倓坐在篝火旁,修改着粮运调度方案,崔瑾凑过来,递给他一封密信:“这是李泌大人让在下转交的,说是关于黑衣大食使者的事。”

李倓拆开信,李泌在信中写道:“黑衣大食愿以粮草助唐平叛,其条件乃开通河西互市。陛下有意让殿下主持和谈,良娣却推荐其弟张清参与。殿下需早做准备。”

“又是张清。”李倓眉头紧蹙。他想起搜索到的资料,张清仗着张良娣的势力,在灵武横行霸道,后来因参与宫廷政变被流放。若是让他掺和互市之事,不知要闹出多少乱子。

“崔参军,你可知张清在灵武的势力?” 李倓问道。

崔瑾轻叹一声:“张清娶了郯国公主,又任太常卿,在军中颇具人脉。良娣娘娘更是每日在陛下耳边吹风,说他‘通胡语、善商贸’,实则他连大食国在哪里都不知道。”

李白这时走了过来,手中拿着个酒葫芦:“贤弟不必担忧。老夫当年在西域结识过大食商人,知晓他们的习俗。明日到了灵武,老夫随你一同见使者,定不会让张清得逞。”

李倓心中一暖,有李白相助,和谈之事便多了几分把握。他举起茶杯,对李白和崔瑾道:“今夜且歇息,明日到了灵武,便是新的战场。”

第二日清晨,车队继续前行。远处的贺兰山渐渐清晰,灵武城的轮廓在晨曦中若隐若现。李倓望着那座承载着大唐希望的城池,深吸一口气 —— 他知道,一场关乎大唐命运的博弈,即将开始。而他手中的粮运权,便是最锋利的武器。

亲卫们精神抖擞,秦六挥动马鞭高声喊道:“殿下,前方就是灵武了!咱们可算到了!”

李倓点点头,目光坚定地望向灵武城。他仿佛看到了肃宗的身影,看到了郭子仪将军的铠甲,看到了江淮的粮草源源不断地运抵前线,看到了安史之乱平定的那一天。

车队加快了速度,朝着灵武城疾驰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