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69章 纸书退敌徐州道

大唐中兴 第69章 纸书退敌徐州道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深秋的北风卷着枯叶,在官道上滚出簌簌声响。李倓掀开车帘,望着窗外连片的萧瑟 —— 自泗州启程北上已过七日,沿途的村落多是断壁残垣,偶有流民蜷缩在破屋墙角,见他们的商队经过,也只是麻木地抬眼打量。左臂的箭伤虽已结痂,可颠簸间仍隐隐作痛,陈婆婆绣的江潮锦帕被汗水浸得有些发白。

“殿下,前面就是徐州地界了。” 陈忠勒马来到车旁,声音压得极低,“斥候回报,徐州城外近来常有叛军散骑游弋,咱们得换身行头。” 他说着递来一套粗布商袍,腰间还挂着个沉甸甸的钱袋,“王元宝送来的河西商队腰牌和账簿都备好了,货物就说是皮毛和药材。”

李倓接过商袍,指尖触到粗糙的布料,想起王元宝临行前的叮嘱:“徐州守将萧铣是个墙头草,既不敢得罪朝廷,又怕叛军报复,殿下此去务必低调。” 他转头看向车厢里的李白,老人正捧着一卷《汉书》细读,锦袍早已换成了普通的青衫,倒真有几分落魄书生的模样。

“先生,委屈您扮作我的账房先生了。” 李倓笑道。

李白放下书卷,捋着胡须打趣:“无妨!老夫年轻时也曾仗剑经商,论算账可比写诗熟练。” 他指了指案上的算盘,“你看,这珠子拨得比账房先生还响。”

车队很快在路旁的破庙里换了行头。李倓一身灰布商袍,腰间挂着 “河西王氏商行” 的木牌,秦六和二十名亲卫扮作挑夫,推着装满干草的独轮车,干草下藏着改良弩箭和干粮。陈忠腰佩弯刀,扮作商队护卫,冷峻地扫视四周。

重新上路时,日头已过中天,官道两旁的白杨树叶子落了大半。官道两旁的白杨树叶子落了大半,光秃秃的枝桠指向灰蒙蒙的天空。忽然,秦六低声喊道:“殿下,前面有骑兵!”

众人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官道尽头尘土飞扬,二十余骑黑衣骑兵正疾驰而来,旗帜上绣着一个歪歪扭扭的 “史” 字。李倓心中一凛:史思明的部众!他想起李泌密信中所言 “史思明虽降安庆绪,实则拥兵自重,驻范阳窥伺天下”,没想到竟在徐州附近遇到他的散骑。

“都沉住气,按计划来。” 李倓低声吩咐道,同时示意陈忠准备书信。那封伪造的安庆绪书信是在泗州时就备好的 —— 用的是唐代官用的麻纸,盖着模仿范阳节度使府的朱砂印,字迹刻意写得骄横潦草,正是安庆绪平日的风格。

骑兵很快冲到近前,为首的头领身披玄甲,脸上带着一道刀疤,用马鞭指着他们喝问:“你们是何方商队?要往何处去?”

李倓急忙翻身下车,拱手陪笑道:“将军怕是误会了,我等乃河西王氏商行之人,自凉州而来,欲往范阳贩些皮毛。” 他递上王元宝给的通关文牒,“这是咱们的文牒,将军可以查验。”

刀疤头领接过文牒,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又眯着眼打量车队:“河西来的?怎么看着像江淮人的模样?” 他的目光扫过李白,“这老书生也是商队的?”

“是是是,这是我的账房先生李老,算账可厉害了。” 李倓笑着解释,同时给陈忠使了个眼色。陈忠会意,佯装整理背上行囊,手微微一松,一个油纸包便‘不慎’滑落在地,里面的书信随之散落开来。

刀疤头领的目光立刻被书信吸引,弯腰捡起最上面的一封,只见信封上写着 “致史思明亲启”,落款是 “大燕皇帝安庆绪”。他脸色一变,连忙拆开来看,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 信中写道:“范阳守将懈怠,汝可引兵袭之,代掌其军。若迟则按通敌论处,朕不日将亲至范阳督查。”

这正是李倓精心设计的内容 —— 史思明本与安庆绪有隙,此前更吞并了安庆绪派去征调的五千骑兵,如今见信中要他袭取范阳且治其罪,岂能不慌?

“这…… 这信是哪里来的?” 刀疤头领声音发颤,握着书信的手指关节发白。他知道史思明对范阳极为看重——那是其老巢,藏有多年积蓄的粮草兵马,若被安庆绪夺去,自己这些下属必无好下场。

李倓故作惊慌地捡起书信,塞回油纸包:“哎呀,这是范阳节度使府托我们捎的信,将军可不能看啊!要是被史将军知道了,我们可吃不了兜着走。” 他越是遮掩,刀疤头领越是心急。

“不行,这信我必须带走!”刀疤头领一把夺过油纸包,对下属喊道,“你们几个看好他们,我去给史将军报信!若误了大事,咱们都得死!” 说罢翻身上马,带着几骑绝尘而去。

剩下的骑兵面面相觑,显然也慌了神。一个小卒凑过来问道:“你们…… 真的是去范阳送皮毛的?”

“是啊是啊,我们还带了凉州的枸杞和甘草,将军要不要看看?” 李倓掀开独轮车的干草,露出里面的药材,“这些都是好东西,史将军肯定喜欢。”

小卒哪里还有心思看药材,一个劲地搓手:“算了算了,你们快走吧,别在这里碍事。” 他生怕耽误了报信,巴不得李倓一行赶紧离开。

李倓心中暗喜,却故作犹豫:“可是你们头领让我们等着……”

“让走就走,哪来那么多废话!”小卒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再不走,可别怪我们不客气!”

李倓连忙拱手作揖:“多谢将军,多谢将军!”说罢,翻身上车,示意车队启程。马车缓缓驶离,直至骑兵的身影消失在视线尽头,众人才松了口气。

“殿下,您这招也太神了!” 秦六忍不住说道,“那刀疤脸刚才都快吓哭了。”

李白掀开车帘,眼中满是敬佩之色:“贤弟竟能‘以纸退敌’,老夫真是大开眼界!以往只知你懂战术,没想到还深谙人心。”

李倓笑道:“这不过是利用了史思明与安庆绪的猜忌罢了。史思明本就不是真心归降安庆绪,他拥兵范阳,早有自立之心,如今见安庆绪要夺他的老巢,岂能不慌?那刀疤头领不过是个小卒,哪敢耽误报信,自然会放我们走。”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凝重:“而且从这散骑的反应来看,史思明与安庆绪的矛盾已到了临界点。安庆绪杀父安禄山继位,本就人心不服,史思明手握重兵,迟早会反。”

车队行至傍晚,来到一处废弃的驿站。亲卫们升起篝火,烤着干粮。李倓坐于篝火之畔,取出纸笔,铺展开来,将遭遇史思明散骑、以书信脱身的经过,一一详记于奏报之中,最后写道:“史思明与安庆绪猜忌日深,观其散骑反应,恐不久将反。建议陛下密令郭子仪、李光弼整军备战,待其内乱可一举破之。”

李白凑过来看着奏报,叹道:“贤弟不仅能脱身,还能预判局势,真是奇才!老夫以前总觉得‘运筹帷幄’是虚话,今日才算见识到了。”

“先生过奖了。” 李倓放下笔,“史思明此人野心极大,当年安禄山叛乱,他便是核心谋士之一。如今归降安庆绪不过是权宜之计,一旦有机会,必然会取而代之。” 他想起搜索到的史料,史思明后来果然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心中更确定了自己的判断。

陈忠端来一碗热汤:“殿下,您的伤还没好,快趁热喝碗汤。” 他看着奏报,“这情报送到灵武,陛下和李泌先生定会重视。有了这个预判,咱们就能提前准备,不至于被动。”

李倓接过汤碗,温热之感顺着喉咙流淌而下,驱散了深秋的丝丝寒意。他望着篝火旁熟睡的亲卫们,又想起江淮的粮道、丹阳的流民、泗州的码头,心中百感交集。从化名 “王承业” 在江淮立足,到疏通粮道、结交李白,再到今日以纸退敌,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却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辅佐肃宗平叛、重振大唐的决心。

第二日清晨,车队继续北上。刚出驿站不远,便见前方官道上涌动着成群的流民,他们面如菜色,衣衫破败,蹒跚着向南逃去。一个老流民看到他们的商队,跪倒在地哭道:“好心人,给点吃的吧!史思明的军队在范阳杀起来了,说是要反安庆绪,到处抓人充军!”

李倓心中一凛——果然如他所料!史思明已然动手了。他连忙让亲卫给流民分了些干粮,问道:“史将军的军队什么时候开始杀的?安庆绪有反应吗?”

“昨天夜里就开始了!” 老流民哽咽道,“史将军说安庆绪要夺他的兵权,还杀了安庆绪派来的使者。现在范阳城里乱成一团,我们只好往南逃。”

李倓点点头,对陈忠道:“看来史思明反得比我预想的还快。你立刻派个亲卫快马加鞭去灵武送奏报,把这里的情况也加上,让陛下早做准备。”

陈忠立刻领命,挑选了一名骑术最好的亲卫,备足干粮和水,让他火速赶往灵武。亲卫翻身上马,疾驰而去,很快消失在官道尽头。

李白望着亲卫的背影,感慨道:“贤弟这一预判,怕是能救不少人性命。若是朝廷能提前部署,定能减少不少损失。”

“但愿如此。” 李倓叹道,“安史之乱已乱了大唐数年,百姓流离失所,若是再让史思明这样的野心家得逞,不知还要乱多久。” 他翻身上车,“咱们也加快速度,早日赶到灵武,辅佐陛下平叛。”

车队加快了行程,一路向北疾驰,沿途景象愈发凄惨——村庄化为焦土,田地一片荒芜,偶尔还能看到叛军劫掠后留下的斑斑痕迹。亲卫们都沉默着,脸上满是悲愤。李倓知道,只有尽快平定叛乱,才能让百姓重归安宁。

这日傍晚,车队来到黄河渡口。夕阳西下,黄河水泛着金色的波光,远处的渡船缓缓驶来。李倓伫立岸边,凝视着滔滔江水,思绪飘回了江淮的日子,想起了陈婆婆的锦帕,还有李白的诗句,心中不禁涌起阵阵感慨。

“殿下,渡船来了!” 秦六喊道。

李倓回过神,扶着李白登上渡船。渡船缓缓离开岸边,朝着对岸的夏州方向驶去。李白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南岸,吟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乱世之中,能得殿下这样的奇才,真是大唐之幸!”

李倓笑道:“先生过奖了。若不是有先生相助,有江淮百姓支持,我也做不成这些事。” 他望着北岸的方向,眼中充满了坚定,“灵武就在前方,只要我们君臣同心,定能平定叛乱,还大唐一个朗朗乾坤。”

渡船在黄河中行驶了一个时辰,终于抵达北岸。夏州的城楼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城门口的唐军看到他们的商队,立刻上前盘问。李倓出示了肃宗的圣旨,唐军连忙恭敬地放行。

踏入夏州城,李倓一行人寻了家客栈暂作歇息。刚安顿下来,就听到客栈外传来马蹄声,一名驿卒快马而来,高声喊道:“建宁王殿下在吗?灵武有急信!”

李倓心中一动,连忙出门迎接。驿卒递上一封密信,正是李泌写来的,信中说:“史思明已杀安庆绪使者,反迹毕露。陛下已令郭子仪、李光弼整军备战,盼殿下早日归朝,共商破敌之策。黑衣大食使者仍在灵武等候,望殿下归来后主持和谈。”

“终于要到灵武了。” 李倓握紧密信,对众人道,“明日我们就启程,直奔灵武!”

夜色渐浓,夏州城悄然归于宁静。李倓坐在窗前,借着烛光再次修改奏报,将史思明叛乱的最新情况、江淮粮道的进展、盐场的情报都一一写明。他知道,这封奏报送到灵武,定会为朝廷制定平叛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奏报上的字迹。李倓放下笔,望着窗外的夜空,心中充满了期待。他仿佛看到了灵武的朝堂,看到了肃宗的笑容,看到了大唐重整旗鼓、平定叛乱的那一天。

第二日清晨,李倓、李白一行人辞别夏州,朝着灵武的方向疾驰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