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121章 归唐营集结训话

大唐中兴 第121章 归唐营集结训话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登州港的潮水带着渤海湾特有的咸腥气,拍打着青灰色的礁石。一艘挂着“日出国使臣”旗号的大舶缓缓靠岸,船舷两侧的倭国水手动作麻利地抛下锚链,铁链撞击礁石的巨响,惊飞了码头上成群的鸥鸟。

跳板刚搭稳,一名身着深色胴丸铠的武士便率先跃下,他身形挺拔如松,面容刚毅,下颌的短须修剪得整整齐齐,腰间挎着一柄狭长的倭刀,刀鞘上镶嵌着鲨鱼皮,在阳光下泛着暗哑的光泽。此人便是吉备真彦,出身倭国吉备氏,其叔父正是曾任遣唐使的吉备建雄。因吉备建雄需留任主持倭国新政,便委派熟悉大唐的侄子领兵驰援——吉备真彦早年曾随叔父的遣唐使团留居长安三年,不仅精通汉话,更对大唐的兵法战术了然于胸。此次受倭国朝廷与叔父所托,率领一千五百名精锐武士渡海而来,应大唐之邀,驰援西域战场。

“都给我站稳了!”吉备真彦回头,用带着些许口音的汉话高声喝道。身后的武士们依次登岸,他们大多穿着粗布短打,背着简陋的兵器,与港口上往来的大唐商队形成了鲜明对比。吉备真彦眉头微皱——出发前叔父便叮嘱他,大唐人素来重视军容,这般模样去见东宫太子,怕是会先落了下乘。他想起叔父“谨守唐规,扬我吉备氏声名”的嘱托,心头更添了几分郑重。

果不其然,码头驿站外早已等候着一队唐军骑士,为首的校尉见了倭国武士的装束,眼中闪过一丝轻视,翻身下马后只是略一拱手:“吉备首领,东宫有令,命你们即刻赶往长安城外的灞上军营,甲胄器械已在营中备好,太子殿下三日后将亲临检阅。”

吉备真彦连忙还礼,语气恭敬:“有劳校尉引路。”他转头对武士们厉声道,“整队!十人一列,不得喧哗!”武士们连忙照做,可常年在倭国山地作战的他们,习惯了散兵奔袭,一时难以适应整齐的队列,相互推搡间闹出不少动静。那名校尉见状,嘴角撇了撇,翻身上马不再多言,只是策马前行的速度,明显快了几分。

从登州到长安,千里路程,吉备真彦带着武士们晓行夜宿,足足走了二十日。抵达灞上军营时,已是九月末,营中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营房和甲胄。当武士们看到堆放在空地上的唐军铠甲时,都露出了惊叹的神色——这些铠甲皆是用精铁打造,甲片细密如鱼鳞,边缘鎏着铜边,既轻便又坚固,比他们原先的胴丸铠不知精良多少倍。

“这是东宫特意吩咐的,为你们的铠甲做了修改。”负责交接的军需官指着铠甲说道,“胸甲保留了大唐制式,便于披挂,袖口和下摆却做了收窄处理,更适合你们挥刀的动作。”吉备真彦走上前,拿起一套铠甲试了试,果然贴合合身,他心中一暖——大唐这般礼遇,愈发觉得叔父让他领兵驰援的决定无比明智。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武士们虽穿上了崭新的铠甲,却对唐军的队列和礼仪一无所知。大唐军队讲究“站如松,行如风”,队列严整如刀切,而倭国武士更擅长单打独斗,站队列时东倒西歪,甚至有武士忍不住伸手挠痒,引得营中其他唐军士兵阵阵哄笑。

“废物!”吉备真彦气得脸色铁青,一脚踹翻了一名东张西望的武士,“都给我记好了!三日后太子殿下来检阅,谁敢出半分差错,我亲手斩了他!”他拔出腰间的倭刀,刀光一闪,将旁边一根手腕粗的树枝削断——这柄刀是叔父吉备建雄所赠,乃是吉备氏传家之物,“从今日起,每日卯时起床训练队列,午时演练阵法,酉时学习唐律,谁也不许偷懒!”

接下来的两日,灞上军营的西北角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吉备真彦亲自示范,用生硬却清晰的汉话喊着口令:“站如松!”他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屈,挺胸抬头,目光直视前方,铠甲上的铜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武士们连忙模仿,可有的武士习惯了罗圈腿站立,一时难以矫正,双腿扭成了怪异的姿势;有的则肩膀高耸,活像只受惊的鹌鹑。

“佐藤!你的腿怎么回事?”吉备真彦走到一名矮壮的武士面前,眉头紧锁。佐藤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用倭语回道:“首领,我……我习惯了这样站,稳当。”吉备真彦二话不说,伸手按住他的膝盖,用力一掰,只听“咔嚓”一声轻响,佐藤疼得龇牙咧嘴,却不敢出声。“记住这个姿势!”吉备真彦松开手,沉声道,“在大唐,军人的队列就是军威,容不得半点马虎!叔父在长安求学时,亲眼见过唐军仪仗,那才是大**容!”

正午的阳光格外毒辣,武士们穿着厚重的铠甲站在烈日下,汗水顺着脸颊流下,在下巴处汇成水珠,滴落在脚下的土地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吉备真彦的额角也布满了汗珠,他不时抬头望向营门的方向,心中满是焦灼——他听说东宫太子李豫治军极严,若是看到这般散乱的队列,不仅他颜面无存,连叔父吉备建雄的声名都会受影响。

第三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营中便响起了急促的号角声。吉备真彦连忙召集武士们整队,他亲自挨个检查,将歪掉的头盔扶正,把松垮的甲带系紧,直到确认每个人都符合要求,才松了口气。此时,营门外传来一阵整齐的马蹄声,紧接着,一名亲兵飞奔来报:“首领!太子殿下到了!”

吉备真彦心中一凛,高声喝道:“方阵列好!目视前方!不许妄动!”武士们连忙站成十五个方阵,每个方阵百人,队列虽不如唐军那般严整,却也比前两日好了许多。吉备真彦跑到队伍前方,单膝跪地,高声道:“倭国武士首领吉备真彦,奉我国朝廷与叔父吉备建雄之命,率一千五百名武士,恭迎太子殿下!”

只见一队身着银甲的骑士簇拥着一名青年走来,那青年头戴紫金冠,身着绣着团龙纹的锦袍,腰间挎着一柄玉带钩,面容俊朗,目光深邃,正是大唐东宫太子李豫。他翻身下马,快步走上前,亲手扶起吉备真彦,声音温和却不失威严:“吉备首领一路辛苦,不必多礼。”

李豫的目光扫过队列,当看到武士们身着唐军铠甲,却腰间挎着倭刀时,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绕着方阵走了一圈,不时停下脚步,询问几名武士的姓名和籍贯。走到佐藤面前时,李豫注意到他紧抿着嘴唇,额角青筋凸起,便笑着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为何这般紧张?”

佐藤脸色一白,张了张嘴却不知如何回答。吉备真彦连忙上前解释:“殿下,他叫佐藤,不善汉话。”李豫点了点头,伸手拍了拍佐藤的肩膀,“你的铠甲很合身,好好训练,日后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大唐不会亏待你。”佐藤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连忙用生硬的汉话说道:“谢……谢殿下!”

检阅到一半,李豫忽然停下脚步,眉头微蹙。吉备真彦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一名武士站得笔直,可右手却悄悄在背后挠着痒,动作虽隐蔽,却还是被李豫看了个正着。吉备真彦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额角的汗珠再次冒了出来,他刚要上前斥责,李豫却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言。

“吉备首领,”李豫转过身,目光落在吉备真彦腰间的倭刀上,“你的刀,能借我一用吗?”吉备真彦心中一紧,不知李豫用意,却不敢违抗,连忙解下倭刀,双手奉上。这柄刀是叔父吉备建雄所赠,刀身经过千锤百炼,锋利无比,他平日里爱惜至极,此刻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李豫握住刀柄。

李豫握住刀柄,轻轻一拔,一道寒光闪过,刀锋划破空气,发出“嗡”的一声轻鸣。他掂了掂刀的重量,走到旁边一根碗口粗的木桩前,凝神片刻,猛地挥刀劈下。只听“咔嚓”一声脆响,木桩应声断裂,切口平整如镜,连木屑都飞得极为整齐。

武士们见状,都露出了震惊的神色——他们大多擅长用刀,却从未见过有人能将倭刀使得如此出神入化。吉备真彦更是心中巨震,他终于明白,眼前这位东宫太子,绝非寻常的纨绔子弟,而是真正懂武、知兵的强者,也难怪叔父总说大唐“藏龙卧虎”。

李豫将倭刀插回鞘中,递还给吉备真彦,目光扫过全场武士,声音陡然提高:“你们虽为倭人,今入唐军,便是大唐的将士!”他的声音如同惊雷,在营地上空回荡,“大唐的军队,有大唐的规矩——不劫掠百姓,不临阵脱逃,不克扣军饷,不私藏战功!有功则赏,哪怕是封侯拜将,亦不在话下;有罪则罚,就算是皇亲国戚,也难逃军法!”

他指着地上断裂的木桩,沉声道:“这柄刀,能斩木桩,更能斩逃兵、斩恶徒!从今日起,你们这支队伍,便命名为‘归唐营’,寓意归顺大唐,共赴国难!吉备真彦,你为归唐营总管,赐你虎头令牌,可节制营中将士,若有违抗军令者,先斩后奏!”

吉备真彦连忙单膝跪地,双手接过虎头令牌,令牌入手沉重,上面雕刻的虎头栩栩如生,仿佛要从令牌上跃下。他高声应道:“末将吉备真彦,谢太子殿下恩典!归唐营将士,必以死报效大唐,不负殿下与叔父所托!”

“归唐营,报效大唐!”一千五百名武士齐声呐喊,声音震彻云霄,他们的目光中,早已没了最初的拘谨和轻视,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敬畏和坚定。李豫满意地点了点头,转身对身旁的长史吩咐道:“传孤命令,归唐营的军饷,按大唐正军标准发放,额外每人每日加发半斤肉、一斤米,让将士们养精蓄锐。”

就在李豫准备返回长安时,营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名浑身是泥的骑士不顾卫兵阻拦,疯狂地冲了进来,他的战马口吐白沫,刚冲到李豫面前便轰然倒地,骑士也随之摔落,却挣扎着爬起来,从怀中掏出一封染血的密信,嘶哑地喊道:“太子殿下!西域急报!陈忠……陈忠求见!”

李豫心中一紧,连忙走上前。他认得此人正是李倓身边的亲卫陈忠,当初便是派他从沙州送信回长安求援。此刻的陈忠,早已没了往日的精干模样,他的铠甲破烂不堪,脸上布满了伤口,嘴唇干裂出血,双眼却透着一股执拗的光芒。

“快,呈上来!”李豫接过密信,只见信封上印着建宁王的火漆印,早已被血水浸透。他撕开信封,里面的信纸字迹潦草,却字字清晰:“吐蕃三万大军屯于焉耆,控制孔雀河水源,沙州兵力匮乏,仅五千五百人,盼长安援军星夜驰援,迟则沙州危矣!”

李豫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他紧紧攥着信纸,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西域乃是大唐的门户,若沙州失守,吐蕃便会趁机东进,到时候关中腹地都将面临威胁。他抬头看向陈忠,沉声道:“你从沙州出发,走了多少时日?”

“回殿下,十七日!”陈忠声音嘶哑,“末将日夜兼程,换马不换人,终于在今日赶到长安!”说罢,他再也支撑不住,眼前一黑,便晕了过去。李豫连忙让人将他抬下去医治,自己则带着密信,翻身上马,疾驰向长安宫中。

兴庆宫内,唐肃宗李亨正与大臣们商议平叛之事。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的精力大多放在了平定叛军上,对西域的关注度便有所下降。当李豫将密信呈给肃宗时,肃宗的脸色也变得极为难看,他将密信传给大臣们,沉声道:“诸位爱卿,沙州乃是西域重镇,绝不能落入吐蕃之手!你们有何良策?”

宰相房琯率先出列,拱手道:“陛下,如今叛军未平,关中兵力紧张,若再调兵驰援西域,恐有腹背受敌之险。依臣之见,可先命安西都护府就近增援,长安这边,暂缓出兵。”

“不可!”李豫连忙反驳,“安西都护府虽有七千余众,但兵力极为分散,各军镇戍守任务繁重,能即时调动的不足三千人,其余兵力要么驻守军镇、要么被吐蕃牵制,根本无法形成合力!沙州如今只有五千五百人,若单等安西那点援军,怕是早已城破人亡!”他顿了顿,话锋一转,“臣以为,可派靖安军骑兵驰援西域。此军是经陛下与臣首肯,由建宁王李倓一手创建的精锐,现归郭令公麾下驻守邺城,正由郭清鸢领三千将士与史思明对峙。臣已盘算过,其部中一千六百人是轻骑兵,机动性极强,抽调后剩余兵力依托邺城工事防守,足以支撑到后续援军衔接。”

宰相房琯立刻出列反驳:“太子殿下三思!邺城战事胶着,史思明攻势正猛,郭令公全靠靖安军稳住左翼防线,此时抽兵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西域不安,长安何来屏障?”李豫目光坚定,上前一步躬身道,“吐蕃若占河西,便能与叛军遥相呼应,届时大唐腹背受敌,处境更险!臣愿亲赴邺城协调,郭清鸢智勇双全,必能在抽兵后布下疑阵,瞒过史思明。如今归唐营已在灞上集结,加上靖安军骑兵,共计三千一百人,足以解沙州之围。臣以东宫之位担保,此战若败,臣甘受军法!”

肃宗看着李豫决绝的神情,又想起郭清鸢的战功,沉吟片刻后拍案道:“准奏!但需分两步行事——先命清鸢星夜从邺城抽选精锐骑兵,赶赴长安汇合;再令忠武军两千人驰援邺城,接替靖安军防务。至于领军之人……”

“陛下,臣举荐一人!”李豫连忙说道,“靖安军郭清鸢,精通兵法,擅长骑兵战术,曾随郭帅在河西作战,熟悉西域地形,由她领军,最为合适!”

郭清鸢乃是名将郭子仪的侄女,自幼熟读兵书,武艺高强,既随郭子仪征战过河西,肃宗对她的能力极为认可,当即点头应允:“好!便命郭清鸢为西域援军总管,吉备真彦为副总管,率靖安军骑兵一千六百人、归唐营一千五百人,三日内启程驰援沙州!”

当朝会的旨意刚传到军营,营外便响起了熟悉的马蹄声。郭清鸢身着染着战场烟尘的银甲,胯下白马虽显疲惫,却依旧昂首嘶鸣——她接到密令后,连夜从邺城前线启程,仅带十名亲卫疾驰三日夜赶回长安。当她出现在营中时,不仅归唐营武士惊叹于这位女将的飒爽,靖安军的老兵更是齐声高呼:“参见将军!”——正是郭清鸢带着他们在邺城数次击退史思明的突袭,威望早已深入人心。

郭清鸢翻身下马,走到吉备真彦面前,拱手道:“吉备总管,此次西行需昼夜兼程,我已命靖安军骑兵在城外备好粮草,咱们交接完毕便出发。邺城防线已布稳,留守将士足以支撑到忠武军抵达,无需挂心。”她的声音带着连日奔波的沙哑,却字字沉稳。吉备真彦连忙还礼:“郭总管放心,归唐营将士早已整束完毕,随时可以开拔!”

李豫亲自来到营中为援军送行,他将一面绣着“归唐”二字的大旗交给吉备真彦真彦,沉声道:“吉备总管,这面大旗,你且收好。待你们抵达沙州,与建宁王汇合后,便将此旗与大唐朱雀旗、沙陀狼头旗一同升起,让吐蕃人看看,大唐与盟友,同仇敌忾!”

吉备真彦真彦双手接过大旗,红色的旗面在风中展开,“归唐”二字用金线绣成,格外醒目。他单膝跪地,高声道:“末将必不辱使命!”

李豫又转向郭清鸢,将一枚鎏金兵符与一封密信交给她:“清鸢,这兵符可调动安西都护府可调之兵,密信是郭令公的手谕,邺城诸事他已安顿妥当。若遇紧急情况,可持此兵符便宜行事,即便暂缓西进驰援邺城,也无需请奏。”

“末将郭清鸢,誓与沙州共存亡!”郭清鸢接过兵符,语气坚定。她翻身上马,拔出腰间的长剑,指向西方:“将士们!沙州的百姓正在受苦,西域的国土正在沦陷!今日,我们便踏上西征之路,不破吐蕃,誓不还朝!”

“不破吐蕃,誓不还朝!”三千一百名将士齐声呐喊,声音震彻天地。吉备真彦真彦高举“归唐”大旗,率先策马冲出营门,归唐营的武士们紧随其后,他们的倭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与靖安军骑兵的长枪相映成趣。

李豫站在营门处,望着援军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满是期盼。他知道,这支由大唐将士和倭国武士组成的援军,承载着西域的希望,承载着大唐的尊严。而此刻的沙州城上,李倓正望着东方,他仿佛已经听到了援军的马蹄声,正在遥远的戈壁古道上,一步步向沙州靠近。

队伍行至长安城外的渭水桥时,吉备真彦真彦勒住马缰,回头望向身后的武士们。他们的队列比之前整齐了许多,脸上的神情也从最初的迷茫变成了坚定。吉备真彦真彦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他们这些倭国武士,便已经与大唐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而他肩上,还扛着叔父与吉备氏的荣光。

“加速前进!”吉备真彦真彦高声喊道,双腿一夹马腹,策马冲上渭水桥。阳光洒在他的铠甲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归唐”大旗在他身后高高飘扬,如同一片燃烧的火焰,指引着西征的方向。桥下一江渭水东流,载着大唐的期盼,载着将士的决心,也载着他对叔父的承诺,奔向遥远的西域。

此时的沙州城内,李倓正在校场上观看士兵们训练。沙陀骑兵与玄甲军的协同战术已经愈发熟练,锥形阵与散骑游击术配合得天衣无缝。当一名斥候飞奔来报,说长安的援军已经出发时,李倓的眼中瞬间闪过一丝光芒。他抬头望向东方,嘴角露出了一抹笑容——他知道,胜利的天平,正在缓缓向大唐倾斜。

而在遥远的焉耆,吐蕃大相论莽热正站在孔雀河岸边,望着手中的情报,脸上满是不屑。“不过是些乌合之众,也敢来与我吐蕃大军抗衡?”他将情报扔在地上,用脚狠狠踩碎,“传令下去,加固营寨,备好弓箭,待唐军一来,便将他们全部葬身沙漠!”

论莽热不会想到,他口中的“乌合之众”,即将在沙州城下汇合,形成一股足以颠覆战局的力量。一场关乎西域命运的大战,正在悄然酝酿,而灞上军营的那声呐喊,那面“唐”大旗,终将在西域的土地上,书写下一段跨越国界的传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