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104章 构陷连环诬通敌

大唐中兴 第104章 构陷连环诬通敌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火漆封口的急信烫得人心慌,“即刻入长安面圣”六个御笔字力透纸背,墨迹边缘沾着几粒朱砂渣,像是没擦净的怒火。李倓捏着信纸的指节泛白,指尖都浸出凉意——刚送吉备建雄离去时的轻松笑意,早被眉宇间的凝重压得无影无踪,秋风吹起他鬓角碎发,竟带出几分萧瑟。

“殿下,信上写啥了?看您脸黑得跟锅底似的。”陈忠凑得极近,鼻尖差点蹭到信纸,被李倓抬手按在额头上推远。他扒着殿下的手腕嘀咕:“准是长安那帮太监又在陛下面前嚼舌根!上次说您在洛阳‘私拉民心’,回头不也被您用流民安置册怼得哑口无言?”

李倓将信纸折成方块塞进怀中,拍了拍陈忠的后脑勺:“备行囊,半个时辰后回长安。去后厨说,给我装两笼芝麻烧饼,要刚出炉的——长安的点心甜得齁人,哪有咱们洛阳的实在。”

陈忠眼睛亮得像挂了灯笼,拔腿就跑,跑出几步又回头喊:“殿下放心!保证给您用棉垫裹着,到长安还是热乎的,连蘸烧饼的醋碟都给您包好!”看着他风风火火的背影,李倓无奈摇头,指尖悄悄摸向腰间的“樱雪”刀——吉备建雄送的刀鞘温润,贴着掌心的温度,倒让纷乱的心绪稳了几分。

与此同时,长安紫宸殿偏殿的檀香绕着鎏金炉转圈圈,张良娣正转着指间的鸽血红宝石戒指,听完李辅国的话,“嗤”地笑出了声:“李辅国,你这招‘借刀杀人’,倒比给陛下捶腿的手艺灵光多了。”

阶下的李辅国腰弯得像张弓,脸上的褶子都堆着笑,双手捧着锦盒举到胸口:“娘娘谬赞。这点小事哪配劳烦您?您瞧这封信,老奴找了最会仿建宁王笔迹的书吏,连他惯用的紫毫笔都偷摸仿了,保证连陛下都看不出破绽。”

锦盒里的明黄缎子衬着信纸,张良娣用银簪挑开信纸,指尖划过“若降,封范阳节度使”几个字,眼底的狠厉像淬了毒:“李倓啊李倓,你防得住叛军的刀,防不住身后的暗箭吧?”她把信纸丢回盒里,银簪敲了敲盒沿,“那‘俘虏’安排妥当了?”

“回娘娘,妥妥的!”李辅国的腰又矮了半截,“是史思明营里抓的小兵,家里人都被叛军杀绝了,老奴给了他五十两银子,让他只说信是从建宁王亲卫身上搜的。他一个泥腿子,哪懂朝堂的弯弯绕,照着老奴教的念都不会错。”

张良娣理了理鬓边珠花,珠串碰撞得叮当作响:“陛下正为安庆绪逃窜心烦,最忌皇子勾连叛贼。这信一递,保管他龙颜大怒——到时候李倓就算长十张嘴,也说不清。”她忽然压低声音,“那书吏,用完就打发去岭南,让他这辈子都别踏回长安一步。”

“老奴省得!”李辅国阴恻恻地笑,嘴角歪到耳根,“建宁王一倒,太子就少了左膀右臂,往后这长安的天,还不是娘娘您说了算?”

话音刚落,殿外太监的尖嗓子就飘进来:“陛下驾到——”张良娣立刻收了狠色,脸上堆起温婉笑意,提着裙摆快步迎出去;李辅国则抱着锦盒,猫着腰躲到屏风后头,连大气都不敢喘。

肃宗正因史思明扰粮道的事怒火中烧,刚召李泌入宫议策,一进门就把战报摔在案上,紫檀木案被震得嗡嗡响:“史思明这贼子,敢动朕的粮道!李泌,你说该怎么收拾他?”

李泌正躬身检视案上的战报,刚要开口分析,屏风后突然“扑通”一声,李辅国跪得比谁都快,扯着嗓子喊:“陛下!老奴有天大的事要奏——关乎大唐安危,关乎皇室脸面啊!”

肃宗本就心烦,被他这一嚎更添火气,皱着眉踹了他一脚:“有话快说,别在这儿嚎丧!”

李辅国连滚带爬膝行几步,把锦盒高高举过头顶,脑袋都快贴到地砖上:“陛下,刚擒获一名史思明麾下的俘虏,从他身上搜出了这封密信!老奴不敢擅专,火急火燎来呈给您御览!”

肃宗疑惑地抓过信纸,刚看到“倓顿首再拜,致史将军麾下”就猛地一僵。等读到“愿以性命担保,奏请陛下封将军为范阳节度使”时,他气得浑身发抖,信纸被揉得皱成一团,龙椅扶手被攥得咯吱作响,像是要被生生掰断。

“逆子!”肃宗的声音都劈了叉,“朕待他不薄,他竟勾结叛贼!传旨!即刻召李倓入宫,他敢抗旨,就给朕绑进来!”

张良娣连忙上前,软乎乎的手顺着肃宗的后背往下捋:“陛下息怒,龙体要紧。或许是误会呢?建宁王一向忠心,不如先召他来问问,别错怪了好孩子。”

“误会?”肃宗把皱纸砸在地上,“白纸黑字写着,还能有假?他真有本事,就光明正大地去劝降,偷偷摸摸写这种信,不是勾结是什么!”

李泌弯腰捡起地上的信纸,指尖捻着纸边细细端详——他与李倓相交日久,深知其忠勇刚直,自洛阳平叛以来,李倓身先士卒、心系家国,断不会行此勾连叛贼的龌龊事。他素来谨慎,知道这会儿触怒龙颜只会适得其反,便先沉心辨查笔迹。这字虽仿得有七八分形似,却丢了李倓笔锋里的少年英气与坦荡风骨,反倒透着股刻意描摹的滞涩,尤其是“范”字的收笔,重得像坠了铅,与李倓平日挥毫的利落截然不同。李泌弯腰捡起地上的信纸,指尖刚触到纸边,心中已先有了判断——他与李倓相交莫逆,深知这位年轻王爷一心为国、刚直磊落,自认识以来,更是身先士卒护百姓,绝不屑做勾连叛贼的龌龊事。他素来谨慎,知道这会儿硬碰硬触怒龙颜只会适得其反,便沉心细辨笔迹。这字虽仿得有七八分形似,却丢了李倓笔锋里藏着的少年英气与坦荡风骨,反倒透着股刻意描摹的滞涩,尤其是“范”字的收笔,重得像坠了铅,与李倓平日挥毫时的利落截然不同。

三日后的长安城外,李倓刚下马车,两名禁军就拦了上来,脸色比城墙砖还冷:“建宁王殿下,陛下有旨,即刻入宫,不得延误。”语气硬邦邦的,连个行礼的样子都没有。

陈忠当即炸了毛,撸起袖子就要冲上去:“你们懂不懂规矩?我家殿下一路赶了三天路,水都没喝一口,你们就这么催?信不信小爷把你们的腰牌摘了,送兵部问罪!”

“陈忠,退下。”李倓抬手按住他的后颈,转头对禁军笑了笑,“有劳二位。”他早料到长安是龙潭虎穴,出发前就让谍报营把史思明的罪证整理得明明白白,此刻正安安稳稳躺在行囊的夹层里。

紫宸殿里的空气沉得像灌了铅。肃宗坐在龙椅上,脸黑沉沉的,案上那封皱巴巴的信纸格外扎眼;张良娣站在一旁,用绢帕捂着嘴,眼神却时不时瞟向李倓,藏着点幸灾乐祸。

“儿臣李倓,叩见父皇。”李倓从容跪下,膝盖磕在金砖上没半点迟疑,行完礼就垂着手静待问话,连呼吸都平稳。

“你可知罪?”肃宗的声音像从冰窖里捞出来的,“这封你写给史思明的信,怎么说?”他抓起信纸,劈头盖脸砸向李倓,纸角刮过李倓的脸颊,带着风。

信纸飘落在脚边,李倓弯腰捡起,指尖拂过皱痕,脸上没半点慌乱,反倒笑了:“父皇,这信不是儿臣写的。儿臣若真要和史思明通信,怎会用您亲传的笔迹?又怎会把‘封节度使’这种大事写在纸上,留着当罪证?”

“你还敢狡辩!”肃宗一拍龙椅,震得案上的茶杯都晃了,“这信是从史思明的俘虏身上搜的,人证物证俱在,你想抵赖?”

“儿臣不敢狡辩,只求父皇看一眼这东西。”李倓从怀中掏出一叠装订整齐的纸,双手举过头顶,“这是靖安军谍报营近一个月的战报。十月初三,史思明的部将何千年烧了咱们易水的粮道,二十万石粮草化为灰烬;十月初七,他又派人在军营外造谣,说咱们断粮了,差点引起兵变。”

他抬眼望着肃宗,声音清亮:“若儿臣真和他私通,他为何要断儿臣的粮、乱儿臣的军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肃宗愣了愣,伸手抓过战报,手指划过纸面——上面不仅写着时间地点,还有谍报员画的简易地图,连何千年部队的铠甲是黑铁还是熟铜都标得清清楚楚。最末页还有几名将领的签字画押,鲜红的手印按得扎实,绝不是伪造的。

李泌适时上前,指着那封假信说:“陛下您看,建宁王写‘范’字,起笔重收笔轻,像长枪扎地;这信上的‘范’字,起笔软收笔硬,明显是模仿者没学到精髓。还有‘阳’字,建宁王写‘日’偏扁,这信上的却方方正正,一看就是刻意描的。”

张良娣的脸白了一瞬,连忙上前道:“李相这话不对。说不定是建宁王故意改了笔迹,想掩人耳目呢?”

“娘娘说笑了。”李倓抬眸直视她,眼神坦荡,“儿臣的笔迹练了十几年,早成了习惯,哪说改就能改?真要掩人耳目,儿臣找个不会写字的亲卫代笔,也比自己改笔迹留破绽强。”

肃宗翻战报的手慢了下来,脸上的怒气渐渐散了,只剩复杂——他知道李倓忠心,可帝王的心就像筛子,再多信任也经不住猜忌。尤其是乱世之中,皇子手握兵权又得民心,本就是他的心病,这封信恰好戳中了他的软肋。

“就算信是假的,那俘虏为何要咬你?”肃宗把战报放在案上,手指敲着桌面,“总不能是他瞎编的吧?”

“父皇传他上殿,儿臣当面问他。”李倓胸有成竹,“儿臣倒要问问,他说从‘亲卫身上搜的’,那亲卫穿什么甲?腰牌上刻的什么字?儿臣的亲卫每人都有专属腰牌,一查便知。”

肃宗当即喊来太监:“传那俘虏上殿!”可没等多久,太监就慌慌张张跑回来,脸都白了:“陛下!不好了!那俘虏……在牢里突然断气了,说是恶疾发作!”

“放屁!”肃宗猛地站起来,龙袍下摆扫过桌角,“好端端的怎么会恶疾发作?查!给朕仔细查!”

李泌上前一步,语气沉稳:“陛下,此事太巧了——俘虏刚指证完就死了,分明是有人杀人灭口。依臣之见,该从写假信的书吏查起,顺藤摸瓜,定能找到幕后黑手。”

肃宗咬着牙道:“传旨御史台,即日起彻查!挖地三尺也要把人找出来!”

御史台的人办事倒快,不过两天就查了个水落石出——写假信的书吏是李辅国的心腹,被五十两银子收买,写完信就被打发去岭南,半路上“失足”掉进江里;那俘虏的死更简单,是牢头收了李辅国的好处,给了碗“病号饭”,里面加了料。证据一叠叠摆在肃宗面前,连李辅国给牢头的银票都搜了出来。

肃宗气得把证据摔在李辅国脸上,可看着李辅国趴在地上哭嚎“老奴是被猪油蒙了心”,又软了心肠——这太监从他还是太子时就跟着,帮他做过不少脏事,真要杀了,反倒舍不得。更何况,李辅国是张良娣的人,处置重了,后宫又要鸡飞狗跳。

“陛下,李辅国伪造书信诬陷皇子,按律当斩!”李泌跪在地上,声音坚定,“若不严惩,日后人人都敢构陷宗室,朝堂必乱!”

“朕知道按律当斩。”肃宗揉着眉心,语气疲惫得像老了十岁,“可他跟了朕十几年,没功劳也有苦劳。就罚他禁足三月,闭门思过,手里的宫监权收回来一半——算是给李倓一个交代。”

这处置明摆着是从轻发落,李倓却没说话,只是静静站着——他心里清楚,帝王的猜忌一旦生了根,就像毒草,拔不净。这次洗清了冤屈,可那根刺还扎在父皇心里,以后他的每一步,都得走得更稳。

刚出宫门,就见陈忠踮着脚在石阶下张望,看见李倓立刻冲上来,扒着他胳膊左看右看:“殿下!您没事吧?那帮人没打您吧?我刚在门口听小太监说李辅国被禁足了,是不是他搞的鬼?”

“我没事。”李倓拍开他的手,嘴角牵起一抹笑,“走,去西市吃羊肉汤,我请客。”

“好嘞!”陈忠立刻忘了刚才的紧张,拽着李倓就往街上跑,“我早打听好了,西市那家‘老王羊肉汤’最地道,汤熬得奶白,肉烂得脱骨,连葱花都给你撒足,还送刚出炉的芝麻烧饼,蘸汤吃香极了!”

秋阳透过槐树叶洒下来,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忠在前头蹦蹦跳跳,嘴里还哼着洛阳小调;李倓跟在后面,看着他的背影,心里的沉重散了不少。他知道,这场构陷只是开始,张良娣和李辅国不会善罢甘休,父皇的猜忌也不会轻易消除。可他不怕——有李泌帮衬,有谍报营当耳目,还有陈忠这样没心没肺的下属陪着,再难的路,也能走下去。

紫宸殿里,张良娣看着窗外两人远去的背影,把绢帕绞得变了形。李辅国被禁足,她的算盘落了空,可眼里的狠劲没消。她转身蹭到肃宗身边,声音软得像棉花:“陛下,李倓虽说洗清了冤屈,可他在洛阳威望太高,手下的靖安军也越来越能打,您还是得多留个心眼才好。”

肃宗没说话,只是盯着案上的战报,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纸边。他知道张良娣的心思,可他更清楚,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李倓不能动。只是那点猜忌的种子,已经在他心里发了芽——以后,他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百分百信任这个儿子了。

夜色渐浓,驿馆的烛火亮了起来。李倓坐在桌边,手里摩挲着吉备建雄送的“樱雪”刀,刀鞘上的樱花在烛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带着远方的暖意。他轻轻叹了口气,把刀放在枕边——不管前路有多少暗箭,他都得撑下去,为了大唐的江山,也为了那些信他、护他的人。

“笃笃笃”,敲门声轻得像虫啄木头。李倓手按在刀柄上,沉声问:“谁?”

“是我。”门外传来李泌的声音,带着点夜色的凉。

李倓连忙开门,把李泌让进来。“李相深夜前来,可是有要紧事?”

李泌坐在桌边,自己倒了杯温茶,推到李倓面前:“殿下,这次虽说化险为夷,但你得记着,陛下多疑,张良娣和李辅国又盯着你。以后行事要更谨慎,尤其是兵权,该交的交,该放的放,别让陛下觉得你功高震主。”

“明白。”李倓端起茶杯,暖意顺着指尖传到心口,“我已经让靖安军谍报营加强了长安的布防,以后宫里宫外有什么动静,都能第一时间知晓。”

李泌点点头,呷了口茶:“这就好。另外,史思明那边不能放松,他最近动作频频,怕是要自立为王。你手里的战报是要紧东西,不仅能证你的清白,将来平定他,也得靠这些情报。”

两人聊到月上中天,李泌才起身离去。李倓站在窗前,望着天上的明月,心里一片清明。这场权力的游戏,才刚刚拉开序幕。而他,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每一场挑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