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31章 粮道暗哨

大唐中兴 第31章 粮道暗哨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乾元元年腊月的长安,粮署的烛火彻夜未熄。崔瑾坐在案前,手里捏着封刚送到的密信,信纸边缘被炭火烤得微微发卷 —— 信是冀州义军送来的,字里行间满是焦急:“粟米仅够十日,若粮道受阻,义军恐难支撑。”

“大人,李辅国那边又有动静了。” 亲信小禄走进来,手里捧着份密报,“他亲信王虎带了五十多人,往赵州西道去了,怕是要劫往冀州的粮车。”

崔瑾眉头紧锁,指节捏得发白。他本想亲自押粮,可长安贪腐案刚有眉目,李辅国的眼线盯着他寸步不离,根本走不开。正犯愁时,案角的另一封信突然映入眼帘 —— 是侄女崔九娘从河西寄来的,信里说 “叔父查贪腐辛劳,侄女愿往河北押粮,河西粮道旧事,侄女仍记得清楚,护粮之术亦未荒废”。

崔瑾想起九娘 —— 这孩子自小跟着他在河西粮站长大,十五岁就敢独自清点数百石粮,还曾用石灰粉逼退过马贼,护粮的本事比不少老卒还强。去年她撞破李辅国亲信虚报粮数,若不是他保下,早被发配岭南,如今主动请缨,倒是解了燃眉之急。

“小禄,” 崔瑾站起身,将冀州的求救信与九娘的信叠在一起,“速去驿站,给九娘传信,让她即刻从河西动身,走赵州西道押粮,我已让人备好粮车与暗号哨。再叮嘱她,王虎一伙亡命之徒,不可硬拼,多用河西的护粮巧劲。”

小禄应声而去,崔瑾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冀州的方向,心里虽有担忧,却更多是信任 —— 九娘这孩子,向来沉稳有谋,定能守住这条粮道,守住河北义军的希望。而他在长安,也需尽快查清贪腐余党,为九娘扫清后续的阻碍。

乾元元年腊月的赵州西道,积雪压弯了道旁的枯树,寒风卷着雪粒在山谷间打转,发出 “呜呜” 的嘶吼 —— 这条连接长安与冀州的粮道,是河北义军的 “生命线”,此刻却藏着致命的杀机。崔九娘勒住缰绳,胯下的枣红马打了个响鼻,蹄子在结冰的路面上刨出细碎的冰碴。她穿着件深褐色短袄,外罩件镶皮边的墨色披风,腰间悬着柄窄刃短刀,刀鞘旁挂着个巴掌大的布囊 —— 里面装着她从河西带来的粮务账册,还有半袋磨细的石灰粉。

“崔姑娘,前面就是‘黑风口’,据说夜里常有劫道的,咱们要不要等天亮再走?” 押粮队的老卒张五凑过来,声音里带着些犹豫。他是崔瑾特意派来协助的,跟着崔家管过十年粮务,却从没见过这么年轻的女子亲自押粮 —— 更没见过她仅用三天,就摸清了粮道沿线的岔路与隐蔽处。

崔九娘摇头,目光扫过黑风口两侧的峭壁:“等不得。李倓将军的义军在冀州缺粮快半个月了,这三百石粟米要是晚到一天,就可能饿坏几个弟兄。” 她从袖中掏出张揉得发皱的纸条,上面是崔瑾派人送来的密信:“李辅国亲信王虎,带五十余亡命之徒,欲在黑风口劫粮,嫁祸‘流民抢粮’,断义军补给。”

这不是崔九娘第一次与李辅国的人打交道。去年她在河西粮站当文书时,就曾撞破李辅国亲信虚报粮数的勾当,若不是叔父崔瑾暗中保下,她早被发配岭南。如今崔瑾在长安查贪腐牵制李辅国,她主动请缨押粮,就是要守住这条粮道 —— 既是为叔父分忧,更是为河北百姓守住 “活命粮”。

“张五,你带三个弟兄,把粮车分成三队,第一队装半车粟米当诱饵,走中路;第二队藏十石干粮,绕东侧岔路;第三队是主力,跟我走西侧林道。” 崔九娘手指在雪地划出粮道图,“黑风口两侧的矮松里,我昨天让弟兄们埋了滚石,你让弓箭手埋伏在峭壁上,听我哨声行动。” 她从布囊里掏出个铜哨,哨身刻着细小的 “崔” 字 —— 这是崔家粮队的暗号哨,还是当年叔父教她用的,哨声长短不同,对应不同的应对指令。

张五看着她清晰的部署,先前的犹豫消散大半,连忙应声:“好!俺这就去安排!” 押粮队的二十个弟兄很快动起来,三队粮车在雪地里拉开距离,车轮碾过冰面的 “咯吱” 声,在寂静的山谷里格外清晰。崔九娘翻身上马,披风下摆扫过积雪,她摸了摸腰间的石灰粉囊 —— 这是河西粮队对付劫道贼的老法子,当年叔父用它退过马贼,如今她也要用这法子,护住叔父托付的粮车。

日头西斜时,第一队粮车刚进黑风口,两侧的矮松林里突然窜出十几个黑衣汉子,个个手持长刀,脸上蒙着黑布,为首的汉子额角有道刀疤,正是李辅国的亲信王虎。“把粮车留下!饶你们不死!” 王虎的吼声在山谷里回荡,刀光在雪光下闪着冷光。

押粮队的弟兄们故意装作慌乱,纷纷往后退,王虎的人见状,蜂拥着扑向粮车,有人已经爬上粮垛,伸手去扯盖粮的油布。就在这时,崔九娘的铜哨突然响起 ——“嘀 —— 嘀嘀 ——”,尖锐的哨声刺破寒风,这是她与弓箭手约定的 “突袭信号”。

峭壁上的弓箭手瞬间起身,箭矢像雨点般射向黑衣汉子,几个冲在最前面的贼寇应声倒地。王虎脸色一变,刚要喊 “撤退”,两侧的松林里突然滚下数十块巨石,“轰隆” 一声砸在路面上,堵住了退路。“有埋伏!” 贼寇们慌了神,有的往岔路跑,有的拔刀反抗,却被弓箭手逼得缩在粮车旁。

崔九娘策马冲出来,短刀出鞘,寒光一闪,就挑落了一个贼寇手里的刀。“王虎,你假借‘流民抢粮’的名义,实则为李辅国断义军粮道,就不怕朝廷治罪?” 她的声音清亮,在混乱中格外刺耳。王虎见身份败露,眼神变得狠厉:“臭丫头,敢挡李公的路,今天让你葬身于此!” 说着挥刀扑过来,刀风带着雪粒,直逼崔九娘面门。

崔九娘不慌不忙,侧身避开刀势,左手快速摸向腰间的布囊,猛地将石灰粉撒了出去。雪白的粉末在空气中散开,王虎猝不及防,吸入鼻腔后剧烈咳嗽起来,眼睛也疼得睁不开。“拿下!” 崔九娘一声令下,押粮队的弟兄们蜂拥而上,将失去抵抗的王虎按在雪地里,剩下的贼寇见首领被擒,纷纷弃刀投降。

张五捆着王虎走过来,喘着粗气:“崔姑娘,您这法子太妙了!要是硬拼,咱们二十人哪打得过五十个亡命之徒!” 崔九娘擦了擦短刀上的雪,目光落在粮车上:“先清点粮数,看看有没有损失。” 弟兄们掀开油布,粟米颗粒饱满,除了被贼寇踩散的少许,竟没少一石 —— 这三百石粮,保住了,也没辜负叔父的托付。

就在这时,西侧林道传来马蹄声,是第二队粮车的弟兄赶过来。“崔姑娘,东侧岔路也有几个散寇,被我们用滚石打跑了!” 领队的弟兄喊道。崔九娘点头,心里却没放松 —— 她知道,王虎只是李辅国的小喽啰,叔父在长安还盯着李辅国的大动作,这粮道上的危机,绝不会只这一次。

“把王虎和俘虏绑在粮车上,咱们连夜赶路,务必在三日内赶到冀州。” 崔九娘翻身上马,披风在风中展开,像一只展翅的墨蝶,“张五,你让人在粮车后插块木牌,写‘大唐军粮,劫者斩’,让沿途的毛贼都看看 —— 这粮道,咱们护定了!”

夜色渐深,粮队的火把在雪地里连成一条火龙,照亮了结冰的粮道。崔九娘走在队伍最前面,目光警惕地扫过两侧的黑暗,手里的铜哨始终攥在掌心。她想起叔父崔瑾在信里说的 “河北不稳,粮为根本”,想起出发前叔父派人送来的河西粮道图,想起冀州义军啃着杂面饼训练的模样,心里更坚定了 —— 这粮道不仅是义军的生命线,更是河北百姓的希望,就算豁出性命,她也要把粮送到。

粮队走了约莫两个时辰,夜色浓得像化不开的墨,火把的光只能照亮身前几步远的路。崔九娘勒住马,让队伍停下歇息 —— 弟兄们赶了一天路,又刚经历一场打斗,早已疲惫不堪,更怕夜里再遇埋伏。

张五生起一堆篝火,弟兄们围坐在火旁,啃着干粮,喝着热水。崔九娘却没歇着,她提着马灯,绕着粮车检查,每辆粮车的油布都要摸一遍,确认没有松动;车轮上的冰碴也要敲掉,防止打滑。“崔姑娘,您歇会儿吧,俺们看着就行。” 一个年轻的弟兄说道,眼里满是敬佩 —— 白天她用石灰粉制敌的模样,早已让这些汉子心服口服。

崔九娘笑了笑,坐在篝火旁,从布囊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块干硬的杂面饼 —— 这是她从赵州城带的,一路舍不得吃,总想着留给可能遇到的饥民。“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带石灰粉吗?” 她咬了口饼,声音里带着些回忆,“去年在河西粮站,有次押粮遇到马贼,我叔父就是用石灰粉迷住贼寇的眼睛,才保住了粮车。后来他教我,对付亡命之徒,不能只靠刀,得用巧劲 —— 咱们人少,硬拼吃亏,得用脑子。”

弟兄们都凑过来听,张五也点头:“崔家管粮,向来有法子!俺跟着崔大人时,他还教过俺看粮质 —— 抓把粟米放嘴里嚼,能尝出是不是掺了沙,还教俺怎么在粮车里藏暗号,怕粮被掉包。” 崔九娘从粮车上抓了把粟米,递给身边的弟兄:“你们也试试,这粟米是长安粮仓调的,颗粒饱满,嚼着有甜味,要是掺了沙,会硌牙。咱们护粮,不光要防劫,还得防掺假,这都是叔父教我的。”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 “沙沙” 的声响,像是有人踩在雪地上。崔九娘瞬间起身,熄灭了手里的马灯:“别出声!” 弟兄们也立刻警觉起来,握紧了手里的刀,篝火被风吹得忽明忽暗,映得每个人的脸都紧绷着。

三个黑影从暗处窜出来,手里拿着短斧,悄无声息地摸向粮车 —— 是王虎的余党,白天躲在岔路,夜里想趁乱劫粮。崔九娘示意弟兄们别动,自己则绕到粮车后面,手里攥着石灰粉囊,心里默念着叔父教的 “出其不意”,眼睛紧紧盯着靠近的黑影。

一个黑影刚爬上粮车,崔九娘突然冲过去,左手扯住他的衣襟,右手将石灰粉狠狠撒在他脸上。“啊!我的眼睛!” 黑影惨叫着从粮车上滚下来,另外两个黑影见状,举着短斧扑过来。崔九娘侧身避开,短刀出鞘,精准地挑落其中一人手里的斧,同时对弟兄们喊:“拿下!”

弟兄们蜂拥而上,很快就把三个余党绑了起来。被石灰粉迷眼的黑影还在哀嚎,崔九娘从水囊里倒出些温水,递给他:“用温水洗眼睛,别揉,不然会更疼。” 黑影愣了愣,接过水囊,眼里满是疑惑 —— 他没见过劫粮被抓,还能得到善待的。

“你们也是河北人吧?” 崔九娘坐在他面前,声音平静,“李辅国给你们多少钱,让你们来劫义军的粮?你们知道这粮是给前线弟兄吃的吗?他们冻着肚子打仗,就是为了让咱们河北人能安稳过日子。” 黑影低下头,声音发颤:“俺们…… 俺们是赵州城西的农户,去年遭了叛军,家里没粮,王虎说只要劫了粮,就给俺们十石粟米……”

崔九娘心里一软,想起叔父说的 “粮是给人吃的,能救一个是一个”,从粮车上舀了半袋粟米,递给黑影:“这米你们拿着,回去好好种地,别再跟着王虎干坏事了。要是实在没粮,就去冀州流民营找李倓将军,他会给你们一口饭吃。” 黑影接过米袋,“扑通” 跪下,对着崔九娘磕了个响头:“多谢姑娘!俺们再也不做坏事了!”

看着三个黑影消失在夜色里,张五疑惑地问:“崔姑娘,您怎么还把粮给他们?他们可是来劫粮的!” 崔九娘叹了口气:“他们也是被逼的,要是有活路,谁愿意做贼?咱们护粮,不光是护给义军,也是护给河北的百姓 —— 这是我叔父常说的话。” 篝火的光映在她脸上,柔和却坚定,叔父的教诲,早已刻进她的心里。

第二天天亮时,粮队走到了赵州下辖的西杨村外。雪下得小了些,却更冷了,路面结着厚厚的冰,粮车的车轮陷在雪窝里,怎么推都不动。“使劲!再加吧劲!” 张五喊着号子,弟兄们卯足了劲推车,脸憋得通红,车轮却只往前挪了半尺。

“俺来帮你们!” 一个苍老的声音突然传来。崔九娘抬头,见村口走来十几个村民,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穿着补丁袄的汉子,还有些半大的孩子,手里拿着铁锹、木杠,脸上满是急切。为首的老人是村老杨阿公,手里拄着根枣木拐杖,拐杖头都磨得发亮。

“老丈,你们怎么来了?” 崔九娘走上前,心里满是疑惑。杨阿公叹了口气,指了指粮车:“俺们昨天就听说有粮车往冀州去,夜里听着车轮响,就知道是你们。这路结冰了,粮车难走,俺们来帮你们推推车,也算为义军尽点力 —— 去年叛军来的时候,是崔大人(崔瑾)从河西调了些粮来,救了俺们全村人的命,如今他侄女来押粮,俺们哪能不帮?”

崔九娘心里一暖,没想到叔父在河西的善举,竟在这赵州村里留下了念想。汉子们二话不说,扛起木杠塞进粮车底下,喊着号子使劲推;老人们用铁锹铲开车轮下的冰碴;孩子们则跑前跑后,递些热水、干粮。雪地里顿时热闹起来,号子声、铁锹铲冰声、孩子们的笑声混在一起,盖过了寒风的嘶吼。

崔九娘看着他们冻得通红的手,有的老人手上裂了口子,渗着血丝,却还紧紧抓着铁锹;有的孩子赤着脚,雪钻进鞋里,却跑得比谁都快。她心里一酸,想起叔父教她 “护粮先护民”,从粮车上舀了些粟米,递给杨阿公:“老丈,这点米你们拿着,算是谢你们帮忙,也算是替我叔父,再谢你们当年记着他的好。”

杨阿公却摆手,把米推了回去:“姑娘,俺们不要整袋的粮。要是不嫌弃,等推完车,给俺们分点粮车上的碎粮就行 —— 俺们村里还有几十口人,好几天没吃顿饱饭了,碎粮熬粥,也能填填肚子。崔大人当年给的粮,俺们都记着,如今哪能再要整袋的?” 崔九娘心里一震,看着周围村民期盼却不贪婪的眼神,突然想起去年在河西,百姓们也是这样,用仅有的力气帮粮队,只求一口碎粮,却把恩情记了很久。

“杨阿公,你们放心,碎粮肯定给你们分,还会多给你们两石粟米。” 崔九娘说着,让弟兄们打开粮车,把散落的碎粮收集起来,装了满满两麻袋,又另外舀了两石粟米,一起递给杨阿公。“这粮是给百姓的,你们帮我们推车,本该得的;再说,这也是我叔父的心意,他总说,百姓安,粮道才能安。”

一个妇人抱着个三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拿着块干硬的杂面饼,却舍不得吃,递到崔九娘面前:“姑娘,你吃,俺们有碎粮了 。”崔九娘接过面饼,咬了一口,粗糙的糠麸剌得喉咙发疼,却带着实实在在的麦香 —— 这是百姓们省下的口粮。她笑着把面饼掰开后递给孩子:“你吃,姐姐吃这一点就够了。等打跑了叛军,姐姐再给你带白面馒头,也让你爹能安心种地,不再饿肚子。” 孩子接过面饼,小口吃着,眼睛亮得像星星。

粮车终于推上了平整的路面,杨阿公和村民们还舍不得走,一直送了粮队三里路。“崔姑娘,你们路上小心!要是再遇到难处,就去西杨村找俺们!” 杨阿公挥着手,声音里满是不舍,“到了冀州,替俺们给崔大人带句话,就说西杨村的人,还记着他的好!” 崔九娘也挥着手,大声应道:“一定带到!等打跑了叛军,我让叔父来看你们!”

看着村民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雪地里,崔九娘心里满是温暖 —— 这就是叔父常说的 “民心”,哪怕只是一口粮的恩情,百姓们也会记着,也会用尽全力回报。这民心,就是她护粮的底气,也是义军打赢叛军的底气。

粮队继续赶路,车轮在雪地上留下两道清晰的辙印,像一条通往希望的路。崔九娘走在队伍最前面,手里的铜哨在阳光下闪着光,哨身上 “崔” 字的刻痕,仿佛也带着叔父的温度。她想起杨阿公的话,想起村民们冻红的手,想起叔父在长安的托付,心里更坚定了 —— 这条粮道她要守住。

夕阳西下时,粮队终于走出了赵州地界,远处冀州的轮廓在雪雾中隐约可见。崔九娘勒住马,回头望了望来时的路,火把的光已经点亮,像一串温暖的星子。她知道,这只是护粮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有百姓的支持,有叔父在长安的牵制,有大家的同心,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打不跑的贼寇 —— 这大唐的粮道,终将畅通无阻,这河北的土地,终将重现生机,而她,也能早日向叔父复命,告诉他:河西的护粮术,她没忘;他的嘱托,她守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