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29章 长安宫墙?李沁观风向

大唐中兴 第29章 长安宫墙?李沁观风向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乾元元年冬末的长安,宫墙下的残雪还没融尽,寒风裹着碎雪沫子,刮在朱红的宫门上,发出 “呜呜” 的声响,像极了暗处隐忍的呜咽。李沁裹紧了身上的素色锦袄,袄领上的白狐毛沾了些雪粒,她提着个描金食盒,踩着青石板上的薄冰,一步步走向东宫 —— 自去年李倓去河北领军,她便常以 “探望兄长” 为由入宫,实则替弟弟留意宫廷风向,毕竟这长安的宫墙里,每一缕风都可能藏着杀局。

东宫的暖阁里,炭火正旺,松木柴在铜炉里噼啪作响,火星溅到炉边的银纹炭盆上,瞬间化作黑灰。广平王李俶正坐在案前,手里捏着份奏折,眉头皱得很紧,案上的茶盏已经凉透,茶汤表面结了层薄霜。听到脚步声,他抬头见是李沁,紧绷的眉梢才松了些:“阿沁来了,快坐,冻着了吧?”

李沁将食盒放在案上,解下沾雪的披风,露出里面绣着暗纹的襦裙 —— 这是母亲生前为她做的,如今穿在身上,还带着些旧年的温软。“兄长,” 她挨着案边坐下,指尖触到暖阁里的热气流,才觉得冻僵的手指有了些知觉,“刚从宫外过来,见宫门处多了些陌生的守卫,像是…… 内侍省的人?”

李俶放下奏折,端起凉茶抿了一口,又重重放下,茶盏与案面碰撞的声响在暖阁里格外清晰:“是张良娣调过来的。她说‘东宫安危为重’,实则是想盯着我这边的动静。” 他从案下抽出份密报,推到李沁面前,密报上的字迹潦草,还带着些墨污,“你看,她上周向父皇举荐了三个将领,说是要‘加强河北防线’,实则这三个人都是她的远亲,连骑马都费劲,哪会打仗?”

李沁拿起密报,指尖划过 “河北防线” 四个字,心里一紧 —— 弟弟李倓正在冀州领军,张良娣突然往河北派亲信,绝非简单的 “加强防线”。“兄长的意思是,她想借叛军之手……” 她没把话说完,却见李俶点了点头,眼底的寒意比窗外的寒风更甚。

“上个月崔瑾查广通粮栈贪腐,查出刘三私吞的军粮里,有三成流向了张良娣的亲信。” 李俶的声音压得很低,生怕被门外的人听见,“现在她又想安插将领,分明是想截断河北的粮草和援军,等叛军和李倓的义军两败俱伤,再以‘治军不力’为由削去边军兵权 —— 到时候,这长安的兵权,就全落在她和李辅国手里了。”

李沁的手指微微发抖,密报的边角被她捏得发皱。她想起去年李倓离京时,曾对她说 “长安的水比河北的战场还深”,当时她还不信,如今看来,弟弟的担忧竟一语成谶。“那父皇知道吗?” 她追问,目光落在案上的明黄奏折上 —— 那是今早送进来的,想必是张良娣递上去的举荐折。

李俶苦笑一声,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父皇近来身子不好,多靠丹药提神,心思根本不在朝政上。张良娣每天都去长生殿‘侍疾’,说的都是她想让父皇听的话,父皇哪还分得清真假?”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昨天我去长生殿请安,听见张良娣对父皇说‘李倓在河北拥兵自重,需派亲信节制’,若不是我在旁说‘李倓刚打了胜仗,此时削权恐寒了将士的心’,父皇说不定真就准了她的奏请。”

李沁的心沉了下去。她知道,张良娣向来记仇,兄长今日挡了她的事,日后定要报复。“兄长可得小心,” 她压低声音,“张良娣和李辅国勾结,宫里的内侍多是他们的人,您的一举一动,怕是都在他们眼里。”

“我知道。” 李俶从袖中掏出块玉佩,玉佩是羊脂玉做的,雕着朵莲花,与李倓身上带的那块是一对 —— 这是母亲生前为他们姐弟三人雕的,如今李倓带一块,他和李沁各留一块,“这几日我让亲信盯着那三个将领的动向,他们刚到河北边境,就以‘巡查’为由扣了两批军粮,幸好崔瑾提前送了些粮去冀州,不然李倓那边怕是要断粮。”

李沁接过玉佩,指尖摩挲着上面的莲花纹,心里满是牵挂:“不知道倓儿那边怎么样了,上次来信说在冀州设了流民营,还招了些流民参军,就是粮草紧了些。” 她想起弟弟小时候,总跟在她身后喊 “阿姐”,如今却要在河北的寒风里领兵打仗,还要提防长安来的暗箭,眼眶不由得红了。

“放心,李倓比我们想的要稳。” 李俶拍了拍她的手背,语气里带着些欣慰,“他在信里说,阿依古丽的回纥骑兵帮了不少忙,新的马鞍让行军速度快了很多,还袭扰了叛军的粮道,叛军现在不敢轻易动冀州。” 他话锋一转,又变得凝重,“只是张良娣不会善罢甘休,她见派去的将领没成事,说不定还会有别的招数。”

正说着,门外传来内侍的声音:“殿下,张淑妃派人送了些点心过来,说是‘给殿下和长公主解乏’。” 李沁和李俶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警惕 —— 张良娣向来不会平白送东西,这点心怕是没那么简单。

李俶扬声道:“呈进来。” 很快,一个穿着内侍省服饰的小太监端着个银盘走进来,盘子里放着几块精致的梅花酥,酥皮上撒着金箔,看起来格外诱人。小太监放下银盘,躬身道:“淑妃娘娘说,这是御膳房新做的梅花酥,让殿下和长公主尝尝鲜。”

李沁看着梅花酥,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做的点心,也是这样的梅花形状,只是没有金箔,却比这宫里的点心暖得多。她伸手拿起一块,指尖触到酥皮的温度,不冷不热,像是刚从食盒里拿出来不久。“替我谢过淑妃娘娘。” 她笑着说,却没咬下去,只是放在鼻尖闻了闻 —— 梅花酥里掺了些杏仁粉,还带着淡淡的桂花香,闻起来没什么异样,可她心里总觉得不安。

小太监走后,李沁将梅花酥放回银盘:“兄长,这点心还是别吃了,谁知道里面有没有别的东西。” 李俶点头,叫来侍从,让他把点心 “好好收着”,实则是让亲信拿去查验。暖阁里又恢复了安静,只有铜炉里的炭火还在噼啪作响,映得两人的脸色忽明忽暗。

“阿沁,” 李俶突然开口,语气格外郑重,“你以后少入宫,张良娣已经注意到你了。上次你去内侍省打听军粮的事,她就问过‘长公主近来怎么总往宫里跑’,幸好我找了个‘探望兄长’的由头搪塞过去。”

李沁点头,心里却有了主意:“兄长放心,我自有分寸。只是这宫里的动静,我还得盯着,不然倓儿在河北,怕是要被蒙在鼓里。” 她站起身,提起描金食盒 —— 里面是她从宫外带来的杏仁酪,本是给兄长解乏的,如今倒没了心思,“时辰不早了,我该回去了,兄长也多保重,有事咱们通过暗线联系,别再私下见面了。”

李俶送她到暖阁门口,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宫墙的拐角处,才转身回了暖阁。案上的密报还摊开着,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上面,将 “张良娣” 三个字映得格外刺眼。他知道,这长安的风,只会越来越烈,而他和李沁、李倓,必须在这风里站稳脚跟,不然不仅是他们姐弟三人,连这大唐的江山,都可能被这股邪风刮倒。

李沁走出东宫,没立刻出宫,而是提着食盒,绕到了东宫西侧的宫女房 —— 那里住着几个她认识的宫女,都是些老实本分的人,或许能从她们口中听到些宫墙里的闲话,毕竟宫女们虽位份低,却最能撞见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宫女房是间简陋的平房,屋顶的瓦上还压着残雪,房檐下挂着几个冻硬的冰凌。李沁刚走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低低的说话声,夹杂着几声咳嗽 —— 想来是天太冷,宫女们没炭火,冻得咳嗽。

“王姐姐,你们在忙吗?” 李沁轻轻敲门,门很快被打开,一个穿着青绿色宫装的宫女探出头,见是李沁,连忙行礼:“长公主!您怎么来了?快进来,外面冷。” 这宫女叫王春桃,是以前母亲宫里的旧人,对李沁一直很恭敬。

李沁走进房里,一股寒气扑面而来,比暖阁里冷了不止十倍。房里摆着四张硬板床,床上的被子又薄又旧,几个宫女正围坐在桌旁,手里拿着针线,缝补着破损的宫装。见李沁进来,她们都放下针线,起身行礼,动作有些拘谨。

“大家坐吧,不用多礼。” 李沁笑着坐下,将食盒打开,里面是她带来的杏仁酪,还冒着热气,“刚从东宫过来,带了些杏仁酪,大家尝尝,暖暖身子。” 她把食盒里的瓷碗分给宫女们,杏仁酪的香气很快在小屋里散开,引得宫女们都露出了些笑意。

王春桃捧着碗杏仁酪,小口喝着,眼眶有些发红:“多谢长公主,这天气冷,我们好久没喝到热乎的了。” 其他宫女也纷纷道谢,手里的碗都捧得紧紧的,像是捧着件宝贝。

李沁看着她们冻得发红的手指,心里有些发酸 —— 这宫里的人,除了高位的妃嫔和皇子,其他人的日子竟也这般清苦。她想起刚才张良娣送来的梅花酥,金箔耀眼,却不如这碗普通的杏仁酪暖人心。“我这里还有些梅花酥,是淑妃娘娘刚送的,大家也分分吃吧。” 她从袖中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几块梅花酥 —— 她没敢带太多,怕引起怀疑,却也够几个宫女分着尝尝。

宫女们接过梅花酥,却没立刻吃,只是小心地放在手里。一个叫柳儿的小宫女,才十五六岁,脸上还带着些稚气,小声说:“长公主,淑妃娘娘的东西,我们不敢随便吃…… 上次有个宫女偷吃了她赏赐的点心,后来不知怎么,就被调去了浣衣局,再也没出来过。”

李沁心里一凛,看来张良娣的威势,连底层宫女都怕。“没事,” 她笑着说,“是我让你们吃的,出了事我担着。再说这梅花酥,我已经让东宫的人查验过了,没什么问题。” 柳儿这才放心,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好吃!比我们以前吃的桃酥甜多了!”

其他宫女也跟着尝了起来,房里的气氛渐渐轻松了些。王春桃吃完梅花酥,擦了擦嘴,像是下定了决心,凑近李沁,压低声音说:“长公主,有件事,我不知道该不该跟您说……”

“你说吧,我听着。” 李沁心里一动,知道王春桃定是听到了什么。

“就是淑妃娘娘,” 王春桃的声音压得更低,眼神还往门外瞟了瞟,“她最近总让她的亲信宫女,去城外的‘静安寺’祈福,说是‘为陛下祈福’,可每次去都带着个大食盒,回来的时候食盒是空的。而且…… 她去的日子,总跟内侍省的人出宫的日子重合,我上次偷偷听见她的亲信说‘寺里的人等着回话’,不像是单纯的祈福。”

李沁的手指攥紧了衣角 —— 静安寺她知道,在长安城外的西郊,位置偏僻,平时没什么香客,倒是个适合秘密联络的地方。张良娣去那里,怕是在跟宫外的党羽接头,说不定就是在商量怎么对付李倓和兄长。“她每次去,都是什么时候?” 她追问,语气里带着些急切。

“大多是每月的十五和三十,” 王春桃回忆着,“每次去都要待一个时辰才回来,回来后就会去长生殿见陛下,说些‘菩萨显灵’的话。” 柳儿也在一旁补充:“我上次给淑妃娘娘送茶,见她的亲信手里拿着张纸条,还没看清,就被她藏起来了。”

李沁心里的疑团越来越大 —— 张良娣去静安寺,定是在跟河北的亲信联络,说不定就是在安排截断军粮的事。“多谢你们告诉我这些,” 她从袖中掏出些碎银,分给宫女们,“这些你们拿着,买点炭火,别冻着了。记住,今天的话,别跟任何人说,免得惹祸上身。”

宫女们接过碎银,连连道谢,王春桃更是感动得红了眼眶:“长公主放心,我们不会说出去的。您是好人,我们盼着您和殿下、三公子都好好的。” 李沁笑了笑,没再多说,起身告辞 —— 她得尽快把这个消息告诉兄长,让他派人去静安寺查探,说不定能抓住张良娣的把柄。

走出宫女房,寒风又刮了过来,李沁却觉得心里燃着一团火 —— 只要能找到张良娣的罪证,就能护住兄长和弟弟,护住这大唐的安稳。她提着食盒,快步走向宫门,宫墙下的残雪在她脚下咯吱作响。

李沁刚走到东宫侧门,就听见一阵争吵声,夹杂着老人的哀求,她停下脚步,顺着声音望去 —— 只见侧门处,一个穿着粗布短袄的老汉,正跪在雪地里,手里紧紧抱着个菜筐,菜筐里装着些萝卜和白菜,菜叶上还沾着雪粒。两个穿着黑色制服的守卫,正站在老汉面前,手里拿着鞭子,语气嚣张:“老东西,说了你没通牒不能进,还敢在这儿磨蹭,是不是想找打?”

这老汉叫王阿公,是宫墙附近的农户,家里种着几分菜地,每到冬天,就会给宫里送些新鲜蔬菜,换些粮食养家。李沁以前出宫时见过他几次,是个老实本分的人,怎么会突然被守卫刁难?

“官爷,行行好,” 王阿公跪在雪地里,膝盖已经沾了不少雪,声音带着哭腔,“这是刚从地里拔的萝卜白菜,还新鲜着,淑妃娘娘以前都爱吃我送的菜,您就让我进去吧,不然菜冻坏了,我这一家子都要饿肚子了。”

一个守卫扬起鞭子,就要往王阿公身上抽:“还敢提淑妃娘娘!就你这破菜,也配给淑妃娘娘吃?赶紧滚,再不走,我就把你的菜筐扔了!” 王阿公吓得缩了缩脖子,却还是没起身,紧紧抱着菜筐,像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

李沁看得心头火起,快步走过去,厉声喝道:“住手!” 守卫们回头见是李沁,嚣张的气焰顿时灭了大半,却还是没完全收敛,其中一个守卫躬身道:“长公主,这老汉没有通牒,硬要进宫,我们是按规矩办事。”

“按规矩办事?” 李沁走到王阿公面前,扶起他,见他的膝盖已经冻得发红,心里更是不忍,“王阿公给宫里送菜好几年了,你们以前怎么不说要通牒?再说,淑妃娘娘的宫里,每月都要他送菜,你们不知道?”

守卫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个年长些的守卫连忙解释:“长公主,这是上周刚下来的规矩,说是‘宫内安全为重’,所有送东西的农户,都要淑妃娘娘宫里的通牒才能进,我们也是没办法。” 李沁心里冷笑 —— 又是张良娣的主意,她定是想通过这些小事,掌控宫内外的联系,顺便刁难这些穷苦百姓,树立自己的威势。

王阿公站在一旁,冻得瑟瑟发抖,手里的菜筐都在发抖:“长公主,俺…… 俺不知道有新规矩,要是早知道,就不去拔菜了,这菜要是送不进去,俺家老婆子和孙儿,这个月就没粮吃了。” 他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菜筐里的萝卜滚出来一个,落在雪地里,沾了层泥。

李沁捡起萝卜,擦干净上面的泥,放回菜筐里:“王阿公,你别担心,今天这菜,我替你送进去,保证让你拿到粮食。” 她转头看向守卫,语气冷得像冰,“你们去淑妃娘娘宫里传个话,就说长公主让送的菜,问她要不要;要是不要,我就把菜拿到东宫,给兄长当晚饭。”

守卫们哪敢怠慢,连忙点头:“是是是,小的这就去传信。” 其中一个守卫快步跑进宫里,另一个守卫则站在一旁,再也不敢对王阿公恶语相向。王阿公看着李沁,感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鞠躬:“多谢长公主,多谢长公主!您真是活菩萨!”

李沁扶着王阿公,让他在侧门旁的小屋里等着,又让侍从去宫里拿些热粥,给王阿公暖身子。小屋是守卫们休息的地方,里面有个小炭炉,虽然不旺,却比外面暖和些。王阿公捧着热粥,小口喝着,眼泪又掉了下来:“长公主,您真是好人。以前淑妃娘娘的人收菜,还会给俺多算些粮食,现在换了新管事,不仅少给粮食,还总刁难俺,要俺送些鸡蛋鸭蛋,不然就不收菜。”

李沁心里更清楚了 —— 张良娣不仅在朝堂上搞阴谋,连宫里的小事都要插手,纵容手下欺压百姓,这样的人,要是真让她掌了权,百姓们的日子只会更苦。“王阿公,” 她轻声说,“以后要是再有人刁难你,你就说你是东宫的人让送的菜,他们不敢为难你。”

没过多久,守卫就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个穿着锦服的管事,管事手里拿着个粮袋,脸上堆着假笑:“长公主,淑妃娘娘说,这菜她收下了,让小的把粮食给王老汉。” 他把粮袋递给王阿公,眼神里却带着些不满,显然是不情愿的。

王阿公接过粮袋,掂量了掂量,比平时多了些,他连忙对李沁和管事道谢,又对守卫拱了拱手,才抱着菜筐和粮袋,一步一步走出小屋 —— 他的脚步有些蹒跚,却比来时轻快了许多,毕竟这袋粮食,够他一家子吃半个月了。

看着王阿公的背影消失在风雪里,李沁心里却没什么暖意 —— 这长安的宫墙里,连送菜这样的小事都藏着欺压,那宫外的百姓,又要受多少苦?张良娣连这样的小事都要掌控,可见她的野心有多大,以后的日子,只会更难。

管事见李沁脸色不好,也不敢多留,连忙告辞离开。李沁走出小屋,寒风依旧凛冽,宫墙下的残雪反射着冷光,像极了这宫廷里的人心。她提着空食盒,慢慢走向宫门,心里却在盘算 —— 静安寺的事,侧门刁难百姓的事,还有河北军粮的事。

走到宫门口,李沁回头望了一眼东宫的方向,暖阁里的炭火想必还在燃烧,兄长定是还在案前处理奏折,她握紧了袖中的玉佩,心里满是坚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