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64章 流民技能坊破局

大唐中兴 第64章 流民技能坊破局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夜雨连宵,丹阳城的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锃亮。天刚蒙蒙亮,秦六披着蓑衣冲进驿馆后院,斗笠上的水珠顺着竹篾滴落,在青砖上溅起细碎的水花。“殿下,出事了!” 他一把扯下斗笠,声音因急促而沙哑,“西城门聚集了上千流民,举着‘还我粮食’的木牌闹事,吴记布庄的人混在里面煽风点火,说您把官粮都囤进了盐船!”

李倓刚将改良后的粮道地图折好,吴钩剑的剑穗还在滴水——昨夜他带陈忠巡查码头,确认新到的二十艘粮船已妥善入仓。闻言,他眉头骤紧,走到廊下推开木窗,冷风裹着雨丝扑面而来,隐约能听见城西方向的喧哗声。“韦子春逃回去不过两日,永王倒真是雷厉风行。” 他指尖叩击窗棂,“秦六,带十个亲卫守住粮船码头,没有我的手谕,一粒米都不许动。陈忠,备马,随我去西城门。”

李白披着素色披风从偏院走出,发间沾着晨露,手中握着半首未竟的诗稿:“贤弟且慢,老夫与你同去。流民易被蛊惑,或许能凭几句言语暂缓局势。” 他将诗稿塞进怀中,目光扫过院角堆放的盐包,“昨日听闻官仓存粮只够三日,这些流民怕是真的饿急了。”

三人刚翻身上马,丹阳县令魏庭已带着两名县尉匆匆赶来。魏庭年近五旬,官服领口沾满泥污,显然刚从乱民堆里挤出来:“王公子,您可算来了!那些流民被人挑唆,说您私藏了三万石漕粮,非要冲进盐船码头抢粮不可。县尉们拦不住,再拖下去怕是要出人命!”

“魏县令先别急。” 李倓勒住马缰,雨水顺着马鞍上鎏金的饰件流淌,“官仓存粮尚有多少?流民中可有带头闹事的?”

“官仓只剩八百石糙米,还是上月从广陵调运的救济粮。” 魏庭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带头的是三个外乡人,一口咬定您在盐船底舱藏粮,方才还砸了城门旁的粮铺。下官已让人去查他们的底细,可乱民太多,根本靠近不了。”

说话间,西城门的喧哗声越来越近,夹杂着器物破碎的脆响。四人策马穿过朱雀大街,远远便看见黑压压的人群围在城门口,老弱妇孺坐在泥泞里哀号,青壮年则举着锄头、扁担往前冲,与手持长枪的县兵对峙。三个短打扮的汉子站在土坡上喊话,声音嘶哑却极具煽动性:“王承业把粮食都运去卖钱了!咱们再不抢,就要饿死在这里!”

“那三人腰间挂着蓝布帕子。” 陈忠突然低声道,马鞭指向其中一人的腰间 —— 那块染成靛蓝的棉布,与宋三招供的联络暗号一模一样。

李倓眼中闪过冷光,翻身下马,径直走向人群。秦六急忙携亲卫紧随其后,手紧握腰间吴钩剑,目光如炬,警惕地扫视着四周的流民。“大家静一静!” 李倓的声音虽不洪亮,却如利刃穿破雨幕,“王某知道诸位饿肚子,可抢粮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更多人遭殃!”

人群瞬间安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更猛烈的骚动。一个骨瘦如柴的汉子猛地从人群中窜出,手中紧攥着半块霉变的饼子,嘶声喊道:“你当然不愁饿肚子!我亲眼看见你的盐船往码头运粮,凭什么不给我们吃?” 他身后立刻响起一片附和声,锄头、扁担在雨中挥舞,眼看就要冲破县兵的防线。

李白迈步上前,一袭白衣在人群中显得格外飘逸:“老夫李白!王公子前日刚调二十艘盐船驰援彭城,若真要私藏粮食,何必舍近求远?诸位皆是江淮百姓,岂能听信奸人挑唆?” 诗仙的名号果然管用,人群的骚动渐渐平息,不少人放下了手中的农具,眼神中露出迟疑。

那三个煽动者见状急了,其中一人突然喊道:“别信他们的鬼话!官仓早就空了,他就是想拖延时间!” 说着就要带头往码头方向冲。陈忠身形如电,瞬间闪至他身后,反手锁住其手腕,腰间蓝布帕子随之滑落。“吴记布庄的梅花暗号,还敢狡辩?” 陈忠厉声喝问,将帕子扔在地上。

人群中发出一阵惊呼,有人认出这帕子是布庄老板吴老鬼常用的信物。另两个煽动者见势不妙,转身欲逃,却被秦六带来的亲卫当场擒住。魏庭连忙让人上前搜身,从几人怀中搜出了尚未散发的传单,上面赫然写着 “王承业私吞官粮,饿死江淮百姓” 的字样,墨迹还带着雨水的潮气。

“原来是永王的人在搞鬼!” 人群中有人喊道,先前的愤怒渐渐转为后怕。李倓趁机高声道:“诸位放心,王某绝不会让大家饿肚子。但今日若开仓放粮,粮食三日便会耗尽,届时大家仍要忍饥挨饿。” 他指向城门外的空地,“那里原是官办织坊旧址,王某愿出资修缮,设立‘流民技能坊’—— 会织锦的进织坊,会造船的进船坊,每日两顿饱饭,每月另付三百文工钱。”

此言一出,人群瞬间炸开了锅。一个白发老妇颤巍巍地问道:“公子说的是真的?我们这些老骨头,哪会什么织锦造船啊?”

“无妨。” 李倓温和答道,“丹阳织锦自南朝宋起便名扬四海,府中尚有当年官坊留下的老工匠,可亲自传授技艺。至于造船,码头正缺人手修缮粮船,哪怕只是劈柴拉锯,也算一门手艺。” 他转头对魏庭道:“还请县令大人开放官仓,先拨出两百石糙米作为工坊的启动口粮,日后从王某的盐利中扣除。”

魏庭早已听得瞠目结舌,此刻连忙拱手道:“公子有如此良策,下官岂有不配合之理?官仓的粮食尽管调用!” 他拭了拭额头的冷汗,心中暗自庆幸 —— 昨夜还在发愁如何应对粮荒,没想到李倓竟能想出这样的法子。

当下众人便行动起来。秦六带着亲卫去接管官坊旧址,魏庭让人从官仓调运糙米和工具,陈忠则负责登记流民的技能。李白跟着李倓来到织坊旧址,看着工人们忙着修补屋顶,忍不住问道:“贤弟为何不直接放粮?这般兴师动众,岂不是更耗心力?”

李倓捡起地上的织梭,上面还残留着暗红色的锦线:“先生可知,安史之乱后多少流民因依赖救济,最终沦为盗匪?” 他指向正在排队登记的流民,“单纯救济如饮鸩止渴,今日放粮,明日他们依旧会为生计所迫。授其谋生之技,方能长久立足。”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丹阳的锦绫本就是江淮名产,若能恢复织坊,织出的锦缎可运往广陵变现,再购粮食救济更多人。造船坊更不必说,如今粮船往来频繁,常有船只受损,新造的船只正好能补充粮道运力。” 李白闻言恍然大悟,抚须叹道:“贤弟此计,既解燃眉之急,又谋长远之利,老夫自愧不如。”

正说着,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快步走来,对着李倓拱手道:“小人张阿三,原是武进的造船匠,去年黄河决堤才逃到丹阳。公子若信得过小人,造船坊的活计小人愿牵头!” 他从怀中掏出一把锈迹斑斑的凿子,“这是小人祖上传下的工具,虽然旧了,可手艺还在。”

李倓大喜,连忙扶起张阿三:“有张师傅牵头,李某便放心了。木材、桐油,我已命人从湖南调运,三日后即可抵达码头。” 张阿三激动得连连点头,转身便去召集相识的造船工匠,不多时便聚拢了二十余人,个个都带着趁手的工具。

织坊那边也传来好消息。当年官坊的老工匠陈婆婆闻讯赶来,带来了十余名擅长织锦的妇人。“王公子可还记得这匹‘云纹锦’?” 陈婆婆展开一匹泛黄的锦缎,云纹栩栩如生:“这是景龙年间的贡品,如今咱们有了工坊,定能重现这般佳锦!” 李倓看着锦缎上精美的纹路,心中已有了打算 —— 这织锦不仅能换粮食,还能作为礼物送给江淮各州的官员,打通人脉。

三日之后,流民技能坊正式开工。织坊内,陈婆婆正教着年轻妇人如何挑经显纬,织梭在经纬线间穿梭,发出沙沙的声响;造船坊外,张阿三带着工匠们打磨船板,桐油的清香与木材的气息混合在一起,弥漫在清晨的雾气中。每个工坊皆设有伙房,每日两顿糙米饭管饱,还佐以咸菜与豆腐,相较于流民们先前所食的草根树皮,实乃天壤之别。

魏庭每日都会来工坊查看,看着原本躁动不安的流民如今各司其职,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日他刚走进织坊,便见陈婆婆拿着一匹新织出的锦缎迎上来:“魏大人您看,这匹‘水波纹锦’只用了五日便织成,比当年官坊的速度还快!” 锦缎在阳光下流转着柔和的光泽,那水波纹路宛若真在潺潺流动。

“真是巧夺天工!” 魏庭不禁赞不绝口,旋即转头对身旁的李倓言道:“公子之治民之策,实乃旷古未有。下官于丹阳任职五载,从未见得流民能如此安居乐业。” 他神色一正,从怀中取出官印,“如今江淮动荡,下官愿将丹阳政务交由公子调度,只求能保一方百姓平安。”

李倓连忙推辞:“大人言重了。王某只是略尽绵薄之力,怎能越俎代庖?”

“公子不必过谦。” 魏庭固执地将官印递过去,“您调盐船护粮道,设工坊济流民,所作所为皆是为了百姓。反观永王,只知挑唆生事,哪有半分体恤民情之心?下官愿归公子调度,绝非一时冲动。” 李白在一旁劝道:“贤弟,便应允了吧。有魏大人相助,江淮之势力便能更快铺展,日后对抗永王,亦更具底气。””

李倓见魏庭态度坚决,便不再推辞,接过官印道:“既如此,某便却之不恭了。日后丹阳的政务还需大人多费心,王某只负责统筹粮道与工坊。” 魏庭大喜,连忙点头应下,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此时,秦六匆匆赶来,手中拿着一封密信:“殿下,陈忠从吴记布庄截获了送往扬州的密信,说永王见煽动失败,已派周典签率五百水师前来丹阳,明日便到。”

李倓接过密信,看完后冷笑一声:“五百水师?正好让他们见识见识某的技能坊。” 他转头对魏庭道:“请大人立刻组织民壮,协助张阿三修缮粮船。明日周典签若敢闹事,便让他见识一下丹阳百姓的厉害。”

魏庭应声而去,李白看着李倓自信的神色,忍不住问道:“贤弟已有应对之策?”

“先生且看。” 李倓指向造船坊外的船只,“张阿三已带人修缮了十艘旧船,虽不及永王战船之威,却胜在灵巧。织坊织出的锦缎,我已让人送往广陵,换来了五千石粮食和二十张强弓。”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锋芒,“周典签若识相,便让他回去转告永王,丹阳不是他撒野的地方;若不识相,王某便让他有来无回。”

夕阳西坠,技能坊内依旧忙碌如常。织坊的妇人将织好的锦缎收卷起来,每一匹都用红绳系着,上面贴着 “丹阳织坊” 的印记;造船坊的工匠们仍在忙碌,船板上的桐油在夕阳下泛着金红光泽。流民们脸上愁苦尽褪,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的希望——他们知道,只要努力干活,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靠双手撑起一个家。

李倓站在工坊的高台上,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前世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安史之乱,多少流民因无依无靠而死于非命。如今他虽无法改变整个乱世,却能在丹阳为这些百姓撑起一片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他轻声说道,李白闻言点头不已,心中对这位年轻的 “盐商” 更添敬佩。

夜色渐深,工坊的灯火次第亮起,宛如黑暗中的星辰。秦六带着亲卫在工坊周围巡逻,警惕地注视着远处的吴记布庄——那里的灯光依旧亮着,却已不复往日的喧嚣。李倓知道,永王的反扑不会就此停止,但只要有技能坊在,只要丹阳的百姓团结一心,他便有信心应对任何危机。而这刚刚起步的技能坊,终将成为江淮粮运的重要补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