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44章 回纥使者抵灵武

大唐中兴 第44章 回纥使者抵灵武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寒风裹挟着沙砾,猛烈地拍打在行宫的夯土城墙上,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李倓勒住马缰时,靴底已积了半尺厚的浮尘——他昨夜接到肃宗急诏,从夏州星夜兼程赶回,连更换朝服的工夫都顾不上,便径直往客馆而去。

“殿下,李相已在里面候着了。” 守在客馆外的内侍低声禀报,目光不自觉地瞟向院内 —— 十余名身着貂裘的回纥武士正牵着战马伫立,马颈上的铜铃在寒风中叮当作响,与大唐武士的甲叶碰撞声形成奇特的交响。

李倓整了整沾尘的袍角,推门而入。正堂内,李泌已端坐案前,面前的青瓷茶盏还冒着热气,却不见丝毫暖意。见李倓进来,李泌起身示意他坐到侧位,指尖在案上的舆图轻轻一点 —— 那是北庭都护府的疆域,红笔圈出的区域正对着回纥的牙帐方向。

“多逻斯刚提出条件,口气硬得很。” 李泌的声音压得极低,“葛勒可汗想要北庭都护府的管辖权,说那是‘助唐平叛的立足之地’。”

李倓心头一沉。他太清楚北庭都护府的分量 —— 自太宗年间设立以来,这里便是大唐管控西域的咽喉,更是安史之乱后唯一未被吐蕃渗透的据点。一旦割让,不仅西域诸国将人心浮动,回纥的势力更会直接逼近河西,后患无穷。

正说着,堂外传来沉重的脚步声。为首者身材高大,身着银线绣边的黑色貂裘,腰悬嵌宝石的弯刀,正是回纥使者多逻斯。他身后跟着两名粟特译员,见了李倓与李泌,只略一躬身,便径直坐到主位上,连客套话都省了。

“两位大人,可汗的意思很明确。” 多逻斯开口,译员立刻跟上翻译,“回纥骑兵能踏平范阳,也能帮大唐收复两京。但战马要吃草,武士要吃饭,北庭都护府的牧场与商路,正好能当我们的补给站。”

李泌端起茶盏掩饰神色:“使者稍安勿躁。北庭都护府乃大唐故土,自太宗皇帝起便设官驻兵,割地之事,怕是……”

“怕是舍不得?” 多逻斯冷笑一声,拍了拍腰间的弯刀,“如今叛军占着潼关,吐蕃盯着河西,大唐还有选择吗?若回纥不出兵,安庆绪明年就能打到灵武来!”

堂内的气氛瞬间凝固。李泌正欲再劝,李倓忽然开口:“使者此言差矣。北庭都护府的牧场虽好,却远在西域,回纥骑兵往来一次便要数月,补给实则不便。不如换个法子 —— 大唐愿在平叛后,每年赠予回纥绢帛两万匹。”

多逻斯猛然抬头,眼中闪过一抹讶异。李倓站起身,走到舆图旁,指着灵武通往回纥的商道:“使者该知道,回纥不产茶叶,而大唐的蜀地茶砖是牧民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这两万匹绢帛,可通过粟特商队直接兑换成茶叶,比守着偏远的牧场划算得多。”

他顿了顿,目光掠过多逻斯腰间的宝石弯刀:“况且这些绢帛是‘岁赠’,只要回纥与大唐交好,年年都有。北庭都护府若给了回纥,吐蕃必然不满,届时西域战乱再起,回纥的商路反而会受到影响。”

译员将话译完,多逻斯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面。他当然清楚绢帛的价值 —— 回纥虽盛产战马,却缺丝绸与茶叶,往年只能靠朝贡换取少量,而两万匹绢帛足够让可汗的牙帐堆满蜀茶与波斯锦。旁边的粟特译员悄悄扯了扯他的衣袖,用粟特语低声说了句什么,正是提醒他绢帛在西域的流通价值。

“两万匹……” 多逻斯沉吟片刻,语气缓和了些,“此事我做不了主。需留使几日,派人回牙帐禀报可汗。但大唐若有诚意,当先示些实惠出来。”

李泌暗松一口气,连忙应道:“使者放心,客馆的食宿已按上宾规格备好,明日便让盐铁司送来三百匹彩绢,权当慰问。”

送走多逻斯后,李泌拍了拍李倓的肩膀:“殿下这招釜底抽薪实在高明。两万匹绢帛看似不少,却比割地的代价小得多 —— 据盐铁司统计,往年西域商队的绢帛贸易量,一年就有十余万匹,这点支出尚能承担。”

“这也是效仿先皇的法子。” 李倓笑道,“太宗皇帝当年便是用绢帛换取突厥的战马,既稳住了边疆,又促进了互市。如今回纥与大唐唇齿相依,用经济纽带比割地更牢靠。”

两人正说着,内侍再次赶来,传肃宗口谕召他们入宫。行宫的暖阁内,肃宗正对着案上《平叛方略图》出神,见二人进来,当即搁下朱笔:“倓儿方才的话,朕在屏风后都听见了。你倒是懂胡商的心思,知道什么东西比土地更管用。”

李倓躬身行礼:“父皇过奖。回纥牧民急需茶叶,而绢帛是换取茶叶的硬通货,比遥远的北庭都护府更实在。况且每年两万匹绢帛,还能通过互市再赚回来,实为双赢。”

肃宗点了点头,脸上露出笑意,可眼底却藏着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挥了挥手,让内侍都退出去,才对李泌低声道:“李相,倓儿如今越来越有章法,与胡商、回纥打交道都得心应手。只是…… 你得多盯紧他与回纥的往来,莫要让他掺和过多兵权之事。”

李泌心中一凛。他看向肃宗,见皇帝的目光落在案上的玉玺上,语气虽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李泌知道,自肃宗在灵武登基以来,对皇子们的猜忌便从未消减 —— 广平王李豫掌兵权,建宁王李倓管粮运,任何一方势力过大,都可能引发皇权动荡。

“陛下放心,臣省得。” 李泌躬身应道,余光瞥见李倓正望着窗外的寒鸦,似乎并未察觉这暗流涌动的对话。

次日清晨,李倓按约前往客馆探望多逻斯。刚走到客馆外,便见多逻斯正站在演武场边,盯着操练的亲卫出神。亲卫们手中的弩箭在晨光中闪着冷光,正是盐州一战中大放异彩的改良弩。

“殿下的护卫,装备倒是精良。” 多逻斯迎上来,目光仍黏在弩箭上,“这弩箭看着比西域的波斯弩强劲不少,不知能否赐十支给可汗把玩?”

李倓心中早有防备。改良弩的射程比普通弩远出五十步,是大唐目前最关键的军事机密,绝不能落入回纥手中。但直接拒绝又会扫了使者的面子,影响谈判大局。

“使者好眼力。” 李倓笑着应道,转头对陈忠吩咐,“去库房取十支角弓弩来,赠予使者。”

陈忠一愣,随即明白过来,躬身退下。多逻斯脸上刚露出喜色,便见陈忠捧着十支普通弩箭回来 —— 这些弩箭没有改良过的铜郭望山,箭镞也只是普通铁制,与亲卫手中的精良武器相差甚远。

“殿下这是……” 多逻斯的笑容僵在脸上。

“使者有所不知。” 李倓解释道,“亲卫手中的弩箭是军用利器,朝廷有严令不得外流。这些角弓弩是民间通用款,虽不如军用弩强劲,却也比波斯弩好用。况且粟特商队常往来回纥,日后若想换改良弩,可用战马与茶叶来换,朝廷定当应允。”

这番话既守住了机密,又给了回纥希望。多逻斯虽心中不满,却也知道再强求无益,只得收下弩箭,讪讪道:“殿下这生意经,倒是念得颇为精妙。”

李倓笑而不语。他知道多逻斯必然能看出其中的差别,但只要大唐能稳住回纥,争取到出兵的时间,这点 “小气” 根本不算什么。待平叛之后,有了足够的实力,再与回纥谈互市细节也不迟。

送走多逻斯后,陈忠忍不住问道:“殿下,多逻斯怕是看出我们故意送普通弩箭了,会不会影响谈判?”

“无妨。”李倓轻摇其首,言道:“回纥所求,不过绢帛与茶叶尔,弩箭不过附随之物。况且我已暗示可以用战马交换,这正是朝廷需要的 —— 如今唐军战马短缺,若能通过互市补充,也是好事。”

正说着,江若湄匆匆赶来,手中拿着一份文书:“殿下,夏州传来消息,十二家商队已开始运粮,首批三万石粮草下月便可抵达灵武。另外,穆罕默德首领派人送来信,说黑衣大食的使者也在回纥牙帐,似乎在与葛勒可汗商议贸易之事。”

李倓接过书信,眉头微微皱起。黑衣大食、回纥、吐蕃,西域的势力盘根错节,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他抬头望向回纥使者的客馆方向,心中暗忖:这场谈判不仅是为了争取回纥出兵,更是为了守住大唐在西域的立足之地。

当晚,灵武行宫的灯火亮到深夜。肃宗与李泌在暖阁中商议至天明,最终定下 “先许绢帛,暂缓割地,待回纥出兵后再议细节” 的策略。而客馆内,多逻斯也写好了给葛勒可汗的密信,详细描述了大唐的条件与灵武的军备情况,尤其在信中提到 “李倓所率亲卫装备奇特弩箭,需留意其战力”。

寒风依旧在灵武城呼啸,却吹不散空气中的暗流。李倓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的星空,手中摩挲着穆罕默德送的《大食诸国图》。他知道,回纥使者的到来只是开始,接下来的平叛之战、西域博弈,还有无数难关在等着他。而父皇的猜忌,更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让他不得不步步为营。

次日,多逻斯的使者带着大唐的绢帛样本与岁赠承诺,踏上返回回纥牙帐的路途。李倓亲自送到城外,看着使者的身影消失在风沙中,心中默默祈祷 —— 但愿这份绢帛之约,能换来回纥的铁骑,换来大唐的喘息之机。

回到行宫时,李泌已在等候。他递给李倓一封密函:“陛下让你即刻前往盐州,督查粮运与驿路巡逻。回纥那边,由我暂时对接。”

李倓接过密函,心中了然。这既是父皇对他的信任,也是一种无形的制衡。他躬身应道:“臣遵旨。”

转身离开时,李倓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行宫的暖阁。那里的灯火依旧明亮,却照不进皇权深处的猜忌与算计。他握紧手中的密函,快步走向校场 —— 无论前路有多少艰难险阻,守住粮道,稳住西域,都是他必须完成的使命。而那十支普通的弩箭,就像一个隐喻,提醒着他在乱世中既要展现锋芒,更要懂得藏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