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39章 李豫帐中释前嫌

大唐中兴 第39章 李豫帐中释前嫌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盐州的风雪连刮了三日,官署后院的弩箭工坊仍未停歇。李倓踩着积雪走进工坊时,崔希逸正蹲在炉边检查新铸的箭镞,通红的炭火映得他脸上汗珠晶亮:“殿下,改良弩箭已造出两千三百张,就是牛角扳机耗得太快,粟特商队的货还卡在灵州驿站。”

“让康拂毗延用盐引去换。” 李倓搓了搓冻得发僵的手指,目光扫过墙上的舆图,“灵武那边有消息吗?太子殿下的粮队该到银州了。”

话音刚落,周俊掀帘而入,披风上的雪沫子簌簌掉落:“殿下,太子殿下的粮队昨日已过银州,但……”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驿卒说,太子帐下有人在查盐州送来的情报,问那些关于洛阳的消息究竟来自哪个细作。”

李倓指尖一沉,炉中火星溅起又落下。自陈涛斜兵败后,他借流民消息预判叛军内讧的事虽被李泌遮掩过去,但 “情报来源” 始终是悬在头顶的利剑。李豫素来谨慎,如今突然查问,怕是灵武又起了流言。

“江若湄呢?” 他转身往外走,靴底碾过积雪发出咯吱声。

“江主事在核对南霁云将军的求援信抄本,刚从临淮驿站转来的。” 周俊快步跟上。

官署内室,江若湄正用针尖挑开密信上的火漆,见李倓进来,立刻将信纸推到他面前。泛黄的麻纸上字迹潦草,墨迹间混着暗红血渍,寥寥数语却字字泣血:“睢阳被围三月,士卒啖树皮充饥,一日三战,城垣将破。霁云乞师临淮,贺兰进明闭门不纳,断指明志仍不得兵。今率千人冒死突围,不知能否归城……”

李倓指尖抚过 “贺兰进明闭门不纳” 几字,想起那家伙被贬时的怨毒眼神,胸中怒火翻涌。但更让他心焦的是信末那句 “江淮若失,灵武无粮可继”—— 正如李泌所言,睢阳是江淮漕运的咽喉,一旦陷落,叛军便可长驱直入江南,大唐最后的财赋之地将不复存在。

“抄本拓了几份?” 他突然抬头。

“三份,一份送灵武李相,两份留底。” 江若湄不解,“殿下要这个做什么?”

“备马,去银州。” 李倓抓起一件狐裘披风,“我要见太子兄长。”

周俊急道:“殿下!太子帐中刚查问您的情报来源,此时前去岂不是自投罗网?”

“正因如此,才必须去。” 李倓系紧披风扣,目光坚定,“如今安庆绪弑心已显,睢阳又危在旦夕,若兄弟间先起猜忌,正中奸人下怀。”

银州城外的太子行营笼罩在风雪中,中军帐的烛火彻夜未熄。李豫刚听完幕僚汇报江淮漕运的损耗,见侍卫来报李倓求见,指尖在案上的粮册上顿了顿:“让他进来。”

帐帘掀开的瞬间,风雪卷着寒气涌入,李倓身上的雪沫子落在地毡上,很快融成水渍。他躬身行礼时,余光瞥见案角放着一叠文书,最上面那页赫然写着‘盐州情报细作核查表’。

“三弟不在盐州督造弩箭,冒雪来见我有何事?” 李豫的声音听不出喜怒,目光却在他身上停留许久。

李倓没有绕弯子,直接将怀中的求援信抄本递过去:“兄长先看这个。”

李豫展开信纸,眉头渐渐拧紧,读到 “断指明志仍不得兵” 时,猛地拍了下案几:“贺兰进明竟敢如此!” 他抬头看向李倓,语气却骤然变冷,“南霁云的求援信为何会在你手上?盐州远在西北,你倒比灵武的驿报还先得知消息。”

果然是为了情报来源。李倓早有准备,从容答道:“粟特商队昨日从临淮返程,途经盐州时送来的。他们在驿站听闻南将军断指之事,偷偷抄录了求援信的副本。兄长也知,那些商队往来南北,消息比驿卒快上许多。”

“只是商队传闻?” 李豫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指尖点在洛阳位置,“前番你说安庆绪年内弑父,如今又先于朝廷得知睢阳急报,三弟的‘商队消息’未免太灵通了些。连陛下都在问,盐州究竟安插了多少细作。”

李倓心中一沉,知道这不是李豫一人的疑虑,怕是李辅国在暗中煽风点火。他往前走了两步,声音恳切:“兄长若是信不过我,尽可派人去盐州核查。那些所谓的‘情报’,不过是我结合流民口述、商队传闻,再加上自己的揣测罢了。若真有细作,怎会只敢说‘年内’这般模糊的时日?”

他顿了顿,抓起案上的炭笔,在睢阳周围画了个圈:“兄长可知睢阳一日三战意味着什么?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里说过,睢阳坚守,李唐天下得以保全。江淮是大唐的钱袋子、粮袋子,运河漕路一旦被叛军切断,灵武的百万大军不出三月便会断粮。”

李豫沉默了。他何尝不知睢阳的重要性,这些日子他日夜筹措粮草,就是为了支援东南。可李倓接二连三的 “精准预判”,实在让他不得不防 —— 一个手握盐池商道、声望日隆的皇子,若真有隐秘势力,绝非朝廷之福。

“兄长在担心什么,我明白。” 李倓看着他,语气缓和下来,“我知道自己屡屡直言,惹得朝中非议,连陛下都曾猜忌我。可如今国难当头,安庆绪随时可能弑父叛乱,睢阳旦夕可破,我们兄弟若还在为‘情报来源’互相提防,岂不是让贺兰进明、李辅国之流笑破肚皮?”

他上前一步,将另一张抄本放在李豫面前:“这是我拟的江淮粮道护卫方案。盐州可调五千石盐,由粟特商队运往楚州,以盐换粮,再走运河漕路送抵睢阳。兄长只需派三千朔方军沿途护送,既能避开叛军防线,又能解睢阳之困。”

李豫看着方案上详细的路线标注 —— 从盐州到楚州的商道、运河漕路的险滩节点、驻军接应的位置,甚至连每支商队的护卫人数都写得一清二楚,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他想起当年在长安,李倓总爱跟在他身后问东问西,如今弟弟已然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栋梁,自己却因流言蜚语心生猜忌,实在有愧兄弟情谊。

“是兄长糊涂了。” 李豫拿起案上的茶盏,亲手递给李倓,“连日来朝堂流言不断,李辅国又总在陛下耳边说你‘拥兵自重’,我一时竟乱了方寸。”

李倓接过茶盏,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开来:“兄长也是为了大局着想,我不怪你。”

“这方案很好。” 李豫重新看向舆图,眼中恢复了往日的沉稳,“以盐换粮既能避开粮草调拨的繁琐流程,又能借助粟特商队的力量,比从灵武调粮快得多。只是运河漕路部分地段被叛军骚扰,我派郭子仪麾下的白孝德率部护送,他熟悉江淮地形。”

“白将军骁勇善战,有他在万无一失。” 李倓点头赞同,“另外,康拂毗延说江淮商人敬重张巡将军,愿意捐粮助战,只是怕叛军劫掠,需要朝廷的文书安抚。”

“这事交给我。” 李豫立刻吩咐幕僚草拟安抚文书,盖上太子印信,道:“明日便让人随商队出发。”

帐内的气氛终于缓和下来,李豫看着李倓冻得发红的脸颊,笑道:“你冒雪而来,定是还没吃饭。来人,备些酒肉,我要与三弟共饮。”

酒过三巡,李豫突然开口:“三弟,你在盐州这些日子,把粮道、盐池打理得井井有条,比朝中那些只会清谈的大臣强多了。如今江淮粮运吃紧,陛下正愁无人统筹,我想向陛下举荐你掌江淮粮运。”

李倓一愣,随即推辞:“兄长,我资历尚浅,恐难担此重任。”

“你不必推辞。” 李豫打断他,语气坚定,“江淮漕运是大唐的生命线,只有交给信得过的人,我才放心。何况你与粟特商队熟络,又懂盐粮调度,没人比你更合适。等安庆绪那边有了动静,我们兄弟内外呼应,定能一举收复两京。”

李倓心中暖流涌动,端起酒杯:“兄长既信我,我定不辱使命。他日平定叛乱,我们再共饮庆功酒。”

“好!” 李豫与他碰杯,酒液溅出杯沿,在烛火下泛着微光。

次日清晨,李倓启程返回盐州。刚出银州城,周俊便匆匆递上江若湄派来的急信:“殿下,李相自灵武传信,言安庆绪与严庄已暗中集结死士,洛阳城内戒备森严,恐生变故……”

李倓加快了马鞭,风雪中传来他的声音:“传令下去,弩箭工坊加快进度,三日之内必须造出一千张改良弩箭。另外,让康拂毗延备好商队,三日后随我前往江淮。”

他知道,掌江淮粮运不仅是新的使命,更是一场新的较量。丹阳驿作为运河漕路上的重要驿站,必然是各方势力交汇之地 —— 李辅国的眼线、叛军的细作、甚至可能有隐居的文人墨客。想到大纲中后续 “丹阳驿截访李白” 的情节,李倓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江淮之行,既要保住粮道,也要应对未知的暗流。

而此时的灵武紫宸殿,李豫正拿着李倓的粮道护卫方案和举荐奏表,向肃宗进言:“陛下,建宁王在盐州政绩卓着,且深谙江淮商道。如今睢阳危急,运河漕运亟需得力之人统筹,臣举荐三弟掌江淮粮运,定能解朝廷燃眉之急。”

肃宗凝视奏表,忆起李倓昔日劝阻房琯、预判叛军内讧的远见卓识,沉吟片刻道:“倓儿确具才干。传旨,任命建宁王李倓为江淮租庸使,兼领漕运诸事,即刻启程赴任。”

李辅国站在一旁,眼中闪过一丝阴鸷,却终究不敢多言。他深知,一旦李倓掌控江淮粮运,其势力必将愈发稳固,自己若想离间皇室兄弟,恐怕是难上加难。

盐州的风雪渐渐停歇,李倓回到官署时,江若湄已将赴任的行囊准备妥当。“殿下,康拂毗延的商队已在城外等候,五千石盐也已装车。”

“很好。” 李倓拿起案上的求援信抄本,轻轻摩挲,“南将军在睢阳浴血奋战,我们不能让他失望。即刻出发,先去楚州换粮,再赴睢阳支援。”

队伍启程时,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在盐池之上,泛起银白色的光辉。李倓勒住马缰,回望盐州城,心中默念:“兄长,等着我。江淮粮道,我定能守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