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36章 盐州城上观狼烟

大唐中兴 第36章 盐州城上观狼烟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盐州的晨霜仍凝在城垛箭孔之上,李倓已携周俊登上西城楼。昨日刚清点完第三批发往太原的粮草,江若湄送来的急报说银州中转仓已顺利接货,此刻他望着远处蒸腾的戈壁蜃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棋——那是李泌前日差人送来的,字条上仅写着“夏州近扰,慎之”。

“殿下,您看!” 周俊突然指向东北方,声音带着颤意。

李倓抬眼望去,只见夏州方向的天际线处,三股黑烟正扶摇直上,在湛蓝的天空中拖出狰狞的轨迹。那不是寻常的野火,而是烽燧传警的狼烟 —— 按唐代烽堠制度,三烟连起,意味着敌军千人以上来犯。他猛地攥紧城垛,指节泛白:“是叛军!快查烽燧文书,看是哪路敌军!”

周俊早已奔下城楼,不多时便带着烽燧戍卒的急报折返:“是夏州失守后溃散的燕军残部,约五千骑,正沿盐池西岸南下!”

“盐池!” 李倓心头一沉。盐州城南三十里的乌池、白池,是西北最大的食盐产地,自开元年间便设盐屯官营,不仅供应朔方军的食盐需求,更靠着与粟特商队的互市换取战马与药材,堪称灵武的 “钱袋子”。若是盐池失守,叛军既能断灵武的盐税来源,又能控制互市通道,届时军心民气必崩。

未等他部署,楼下已传来杂乱的脚步声。盐州刺史崔希逸披着甲胄奔上楼来,脸色惨白如纸:“殿下,敌军势大,我州守军仅五千,且多是老弱!不如弃城退守银州,留得青山在……”

“崔刺史要弃的不是城,是大唐的命脉!” 李倓厉声打断,目光扫过城下正在装卸盐袋的粟特商队,“你可知盐池岁入抵得上朔方军半年军饷?粟特商队每月来此互市,换走的盐能换来千匹战马。若盐池落入叛军之手,灵武无盐可食,互市崩解,太原前线的将士们拿什么过冬?拿什么打仗?”

崔希逸被问得语塞,喉结上下滚动:“可…… 可叛军是骑兵,我军步兵难敌啊!”

“骑兵并非不可破!”李倓转身指向城西南的开阔地,“即刻调你麾下三千精兵,再传我令牌,调银州戍堡的两千朔方军驰援 —— 就说盐池若失,灵武必危!” 他铺开地图,指尖划过盐池北侧的沙丘,“在此处筑梯形营垒,以改良弩箭迎击,定能守住盐池。”

崔希逸虽有疑虑,却也知道李倓在灵武谍战、粮运中的手段,当下咬牙应诺:“末将领命!只是营垒如何筑造?”

“照此图样,三层土坯夹芦苇垒砌,外沿削成斜坡,高处设望楼,低处布礌石。” 李倓迅速画出草图,其设计正是借鉴了西域烽燧的梯形构造,“叛军骑兵冲锋时,斜坡会减缓马蹄速度,望楼上的弩手可居高临下射击。”

此时江若湄也带着民夫赶来,青裙上沾着尘土:“殿下,我已组织盐池的三千民夫,携带工具前往筑垒!另外康拂毗延的商队愿捐出三十车骆驼刺,可埋在营垒外当鹿角。”

“善!” 李倓点头,“让民夫在营垒内侧挖壕沟,储水防火。弩箭工坊的改良弩箭还有多少?”

“尚存八百张,每张的威力强于寻常弩箭三成,射程可达百步。” 江若湄答道。

李倓眼中闪过精光。前日他特意让工匠加固了弩臂,修正了望山刻度,虽不及之前诱敌的“陷阱图纸”那般凶险,却胜在射程远、穿透力强劲。“传令弩手分三队,采用三段式射击 —— 第一队射马,第二队射人,第三队掩护换箭。只要守住营垒,叛军必退!”

日头升至中天时,盐池北侧已筑起三座梯形营垒,如同三道钢铁屏障横亘在沙丘之间。营垒外埋满了骆驼刺,壕沟里注满了盐水,望楼上的士兵已能清晰望见远处扬起的烟尘 —— 叛军骑兵的黑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放狼烟,通知银州援军加速!” 李倓登上中央营垒的望楼,手中握着鼓槌。

正午时分,叛军骑兵发起了第一次冲锋。五千铁骑如黑云般压城而来,马蹄声震得地动山摇。崔希逸紧握腰间横刀,手心已沁出冷汗。李倓却面不改色,望着敌军进入百步射程,大喝一声:“击鼓!第一队弩手射击!”

鼓声如雷,营垒上的弩箭如暴雨倾泻。叛军骑兵猝不及防,前排的战马纷纷中箭倒地,骑士摔落马下,瞬间被后续的骑兵踩踏。未等他们调整阵型,第二队弩箭又接踵而至,箭头穿透甲胄,惨叫声此起彼伏。

“叛军要绕后!” 望楼的士兵大喊。

李倓早已料到,挥动令旗:“左翼营垒弩手转向,礌石准备!”

叛军果然想从侧翼突破,却被梯形营垒的斜坡挡住了去路。马蹄在斜坡上打滑,骑士们身形踉跄,此时营垒上的礌石如冰雹般倾泻而下,砸得叛军哭爹叫娘。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马蹄声 —— 银州的两千朔方军赶到了,旗帜上的 “郭” 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援军到了!反击!” 李倓振臂高呼。

唐军士气大振,弩手们加快了射击频率,朔方军则从侧翼发起冲锋,与叛军展开了白刃战。叛军本是溃散的残部,见唐军有备,又腹背受敌,顿时军心大乱,纷纷调转马头逃窜。夕阳西下时,战场上已尸横遍野,唐军斩获叛军首级八百余,缴获战马三百匹。

崔希逸拄刀立于营垒前,望着叛军远去的背影,声音哽咽:“殿下,若非您当机立断,盐池今日必失!”

李倓却望向盐池方向,盐堆依旧雪白如银,粟特商队的驼铃再度响起。“此非我一人之功,乃将士用命、百姓相助。” 他转身对江若湄道,“即刻组织商队,将今日缴获的战马送往太原,再运一批盐去灵武,告诉李泌先生,盐池安稳,互市可续。”

三日后,灵武的嘉奖诏书抵达盐州。内侍监宣读诏书时,声音洪亮:“建宁王李倓,临危不乱,智退叛军,保全盐池,实有将帅之才!赏彩缎百匹,黄金五十两,仍留盐州督运粮草。”

诏书宣读完毕,崔希逸等人纷纷道贺,李倓心中了然:肃宗未提兵权,亦未恢复其皇城使职务,显然仍忌惮宗室掌兵——正如他忌惮玄宗复辟,对亲子亦难全然信任。

“臣谢陛下隆恩。” 李倓躬身接旨,脸上并无喜色。

内侍监临走前,悄悄塞给他一张纸条,是李泌的字迹:“陛下疑宗室,暂避锋芒。盐州 - 灵武粮道已通,可联粟特商队,兴微型丝路。”

李倓攥紧纸条,眼中闪过光芒。当晚,他便召集康拂毗延等粟特商人议事。烛火通明的官署内,李倓铺开地图,指尖划过盐州至灵武的官道:“如今盐池安稳,粮道畅通,诸位可组织商队,将盐、粮运往灵武,再从灵武运丝绸、茶叶至此,与西域诸国互市。朝廷可免商税三成,如何?”

康拂毗延大喜,起身拱手道:“殿下此言当真?若能如此,我等愿捐出商队护卫,共护粮道!”

“君无戏言。” 李倓取出盐引,“持此盐引,可在盐池优先取盐。”

消息传出,盐州的商人纷纷响应。不出十日,盐州至灵武的官道上商旅如织,驼铃与车马声昼夜不绝。江若湄制定的分段运粮法,如今也用于商运,在沿途设下的中转仓,既储粮草,又存商货,成了微型丝路的重要节点。

崔希逸望着官道上的繁华景象,对李倓叹道:“殿下此举,胜过守住盐池啊!商道一兴,灵武经济自稳,我唐军后勤亦无忧矣。”

李倓却望着灵武的方向,轻声道:“这只是开始。随着太原之战的临近,安禄山的叛军不会轻易放弃,盐池作为战略要地,仍是其必争之地。我们需尽快加固城防,扩充弩箭工坊,方能有备无患。”

他知道,肃宗的猜忌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但若能将盐州打造成灵武的经济与军事屏障,即便没有兵权,也能在这乱世中站稳脚跟。夜色渐深,盐州城的灯火与远处盐池的月光交相辉映,李倓站在城楼上,仿佛已听见微型丝路上传来的阵阵驼铃。

而此时的灵武紫宸殿内,肃宗正与李辅国议事。御案上摆着李倓送来的捷报与盐池赋税清单,肃宗眉头微蹙,道:“李倓在盐州声望日隆,又联结了粟特商队,恐非善事。”

李辅国连忙躬身道:“陛下圣明。建宁王虽有才,终究是宗室,若让他掌控盐池与商道,恐生异心。不如调他回灵武,另派官员督运粮草?”

肃宗沉吟片刻,摇了摇头:“如今太原战事吃紧,盐池与粮道皆需得力之人掌控。李倓虽有才干,却无兵权,翻不起大浪。且留他在盐州,正好制衡郭子仪的朔方军。”

李辅国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续道:“那江若湄身为女子,却任漕运副使之职,是否不妥?”

“无妨。” 肃宗拿起清单,“她的分段运粮法确有成效,且是李倓举荐,正好可作牵制。传旨,升江若湄为江淮漕运使,仍协助李倓督运。”

夜色中的盐州官署,李倓正与江若湄核对商队账目。周俊匆匆进来,递上一封密信:“殿下,李光弼将军送来急报,史思明已率大军逼近太原,急需粮草与箭矢支援!”

李倓接过密信,目光凝重。盐池保卫战的胜利只是小捷,真正的硬仗,还在太原。他抬头望向窗外,月光下的盐州城静谧安详,而远方的太原,烽火正炽。

“江若湄,” 李倓沉声道,“即刻组织商队,将两万石粮草、一千张改良弩箭送往太原。崔希逸,调一千精兵护送,务必十日之内抵达!”

“是!” 两人齐声应诺。

李倓走到地图前,指尖重重落在太原的位置。肃宗的猜忌他无法改变,但他能做的,是守住盐池,打通粮道,为前线的将士们筑牢后盾。在这场乱世棋局中,他或许只是一枚被猜忌的棋子,但只要能护住大唐的根基,即便身不由己,亦无怨无悔。

窗外的驼铃声再次响起,清脆而坚定,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希望与坚守的传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