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35章 江淮粮船遇风浪

大唐中兴 第35章 江淮粮船遇风浪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秋意已悄然浸透宫墙,李倓刚在皇城使官署审定完奸细名录,周俊便捧着一封染血的急报,跌跌撞撞地闯了进来,那急报上的墨痕被雨水洇得模糊不清:“殿下!王元宝押送的粮船……在黄河三门峡遭遇了风暴!”

李倓指尖一颤,名录散落满地。那是江淮转运的两千石糙米,是太原防线越冬的关键粮草,王元宝更是他倚重的商道臂膀。急报上那“船毁十之五,粮损过半”的字迹,犹如锋利的刀刃,刺得人眼生疼。而末尾那句“元宝率残兵护余粮往盐州暂存”,才让他那紧绷的心弦稍稍松缓了些。

未等他派人核查详情,内侍监的传召铃已在巷口响起。紫宸殿内烛火摇曳,肃宗手握那份急报,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阶下站着的贺兰进明正躬身奏禀,玄色官袍上还沾着晨露。

“陛下,江淮粮运乃军国大事,李倓身兼皇城使,却纵容粮船冒险行船,致粮草折损千石!” 贺兰进明的声音陡然拔高,目光扫过李倓,“前日范阳细作漏网,今日粮船失事,如此办事不力,恐难服众!”

李倓心头一凛。贺兰进明本是河南节度使,因去年睢阳之战拒不发兵,被肃宗召回灵武闲置,素来与李泌、郭子仪不睦。此次显然是借粮船之事发难,想趁机打压自己。

“倓儿,你有何话说?” 肃宗目光中带着审视,昨日还赞许他谍战有功,今日却添了几分冷意。

“儿臣失职。” 李倓伏地叩首,未做辩解 —— 他知道,此时争论风暴是否人力可控,只会落得 “强词夺理” 的话柄。前章刚获封皇城使,锋芒已让肃宗忌惮,贺兰进明正是掐准了这一点。

“失职?” 贺兰进明冷笑,“殿下怕是把心思都用在了造弩箭、抓细作上,忘了粮草才是军心根本!如今太原缺粮,史思明虎视眈眈,这千石粮草的窟窿,殿下拿什么补?”

肃宗的指节叩响御案,声响在殿内回荡。李倓余光瞥见站在一侧的李泌,对方却垂着眼帘,指尖捻着朝珠,似在沉思。就在肃宗要开口降罪时,李泌忽然出列:“陛下,臣有话要说。”

“说。”

“黄河三门峡素有‘鬼门关’之称,秋汛风暴更是历代漕运大患。” 李泌声音平缓,却字字清晰,“开元年间裴耀卿治漕,特意在此设集津、三门二仓,便是为避水险。此次风暴连日不息,非王元宝调度失当,实乃天灾难测。”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贺兰进明:“况且建宁王自灵武继位以来,便以王府金器玉器变卖,补充军粮缺口,将士们至今感念。如今粮船失事,殿下若真办事不力,何必舍私财助军?”

这席话正中要害。肃宗想起去年灵武粮荒,李倓确是将生母遗留的金钗都送进了太仓,一时语塞。贺兰进明还想争辩,却被李泌递来的眼神止住 —— 那眼神里藏着警告,暗示他再纠缠,恐会牵扯出睢阳拒援的旧账。

李倓趁势叩首:“儿臣虽无直接罪责,却未能预判水险,愿受惩处。听闻盐州乃关中至朔方的粮运枢纽,臣恳请陛下恩准,前往盐州督运粮草,一则补太原之缺,二则整顿漕路,绝不再生纰漏。”

这请求看似自贬,实则暗藏深意。盐州不仅是黄河漕运的重要节点,更是食盐主产地,掌控盐路便等于握住了军需命脉。更重要的是,他早从郭子仪处得知,盐州刺史崔希逸是郭老将军的旧部,此去既能避祸,又能联结军方势力。

肃宗沉吟片刻。他本想罚李倓削去皇城使职权,却又惜其才干;如今李倓主动请去盐州,既显悔改之心,又能远离中枢,正合他 “用其才而防其功” 的心思。“准奏。皇城使暂由李辅国兼管,你速去盐州,十日之内须将余粮运抵太原。”

退出紫宸殿时,雨已停了。李泌候在廊下,递过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崔希逸可用,盐路需掌”。李倓攥紧字条,低声道:“先生又救了我一次。”

“是殿下自己选对了路。” 李泌笑道,“盐州虽偏远,却是制衡朔方军的关键。只是粮草转运需得良法,否则再遇风险,恐难翻身。”

话音刚落,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江若湄提着食盒走来,青裙沾着泥点,显然是刚从城外商栈赶来:“殿下,听闻粮船失事,我已让人核查了黄河漕路图谱,或许有法子降低损耗。”

她将食盒放在石阶上,取出一卷图纸铺开。上面画着分段的河道与粮仓标记,“裴耀卿当年用转般法,在河口、三门设仓分段转运,我们可在此基础上改良。” 江若湄指尖划过图纸,“将两千石粮草分十船装运,每船配两名熟悉黄河水性的舵手;在盐州、银州、胜州设三座中转仓,遇风暴便就近入仓,不再冒进。”

李倓眼睛一亮。这 “分段运粮法” 既借鉴了古法,又针对当前战事做了调整 —— 十船分装可避免一损俱损,中转仓能应对突发水险,比王元宝的单队运输稳妥得多。“此法甚好!你即刻拟份详细章程,我带往盐州推行。”

江若湄点头,从袖中取出一枚铜制船符:“这是江淮船帮的信物,持此可调动沿途漕船。我已与王元宝通过气,他在盐州等着殿下会合。”

三日后,李倓带着周俊与二十名亲卫启程前往盐州。出灵武城三十里,便见郭子仪的亲兵候在道旁,送来一封书信与十车盐引:“郭公说,崔希逸见此盐引便知是自己人,盐州存粮可先调五千石补太原缺口。”

李倓心中暖意涌动。郭子仪虽未明说,却已为他铺好了路。行至黄河渡口时,江若湄设计的分段运粮队已整装待发。十艘粮船分列码头,每船插着不同的旗号,舵手皆是白发苍苍的老河工。

“每船配三十石粮草,遇水险便鸣锣示意,附近中转仓会派快船接应。” 江若湄亲自检查着船舵,“我已让人在仓内铺设防潮的苇席,就算滞留十日,粮草也不会霉变。”

李倓望着她忙碌的身影,忽然想起初见时她在商栈算账的模样。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竟藏着不输男子的谋略。“此番若能稳住粮路,我必向陛下举荐你为漕运判官。”

江若湄脸颊微红,低头整理着船符:“我只求能帮殿下保住粮草,不让奸人有机可乘。贺兰进明此次弹劾不成,定会再找机会。”

七日后,盐州城。崔希逸率文武官员出城相迎,见到郭子仪的盐引,当即躬身道:“殿下放心,盐州存粮三万石,可调两万石支援太原。只是黄河近日水位骤降,怕是难行大船。”

“无妨。” 李倓展开江若湄的图纸,道:“采用分段运粮之法,大船改小船,自盐州陆路运至银州,再换船顺无定河而下,十日之内必抵太原。”

崔希逸眼中闪过赞许:“此法高明!无定河水位稳定,且沿岸有我军戍堡,可保万无一失。只是需要大量民夫转运,盐州百姓恐有怨言。”

“我有法子。” 李倓取出皇城使令牌,“以陛下名义征调民夫,每日付三升糙米,再许以免税半年。百姓感念陛下恩德,定会相助。”

崔希逸依言而行,盐州百姓果然踊跃应募。三日之内,两万石粮草便分批次运出盐州,经银州中转,顺利踏上前往太原的水路。李倓站在无定河畔,望着满载粮草的船队扬帆而去,终于松了口气。

此时周俊送来急报,灵武传来消息:贺兰进明见李倓顺利调粮,又弹劾他 “私用盐引,结党营私”,却被肃宗驳回 —— 李泌早已上奏,说明盐引是郭子仪所赠,用于军需周转。

“贺兰进明怕是不会善罢甘休。” 周俊忧心道。

李倓却笑了,摩挲着腰间玉棋,忆起李泌之言:“盐州实乃宝地。”此处不仅有粮草盐铁,更有崔希逸五千精兵。他提笔给李泌写了封回信,提及江若湄的分段运粮法已初见成效,又说崔希逸愿归附太子麾下,末尾写道:“盐州可作后路,太原之战,我军已有底气。”

夜深人静时,李倓站在盐州城头。月光如银纱般洒落在苍茫的戈壁上,远处悠悠传来清脆的驼铃声响 —— 那是康拂毗延的商队,他们按约定送来的牛角已稳稳运抵盐州仓。他忽然明白,这场粮船危机虽是祸事,却让他跳出灵武的权力漩涡,掌控了盐粮与军方的关键脉络。

而灵武的紫宸殿内,肃宗正看着李泌送来的粮运奏报。李泌在奏中写道:“建宁王在盐州整肃漕路,百姓归心,实乃社稷之福。江若湄分段运粮法,可推行江淮诸路,每年省脚费数万贯。”

肃宗缓缓放下奏报,指尖轻轻划过 “江若湄” 三字。这个名字,他隐约有些印象,正是李倓举荐的那位商栈主事。“这个女子,倒有几分才干。”

一旁的李辅国连忙附和:“殿下知人善任,只是盐州偏远,恐其拥兵自重。不如召江若湄回灵武,协助管理漕运?”

肃宗未置可否,目光望向窗外的明月。他知道李倓在盐州站稳了脚跟,却也明白此时需要借其才干稳定粮草。“传旨,准江若湄为江淮漕运副使,协助李倓督运粮草。”

李辅国眼中闪过一丝不甘,却只能躬身领旨。他望着肃宗的背影,暗暗咬牙 —— 李倓即便去了盐州,仍能得到重用,这口气,他咽不下。

盐州的月光下,李倓收到了肃宗的旨意。江若湄双手捧起漕运副使的官印,眼中闪烁着欣喜的光芒:“殿下,有了这官印,我们便可以调动江淮所有船帮,分段运粮法能推行得更顺利了!”

李倓点头,将官印递给她:“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我已让人通知李光弼,粮草十日必到太原,让他做好迎击史思明的准备。”

他走到城垛边,望着东方。太原方向,烽火已隐隐浮现,安禄山的铁骑正如黑云压城般南下,而他在盐州掌控的盐粮与兵力,终将成为刺破黑暗的利刃。只是贺兰进明与李辅国的觊觎,仍像暗处的毒蛇,随时可能发动攻击。

“周俊。” 李倓低声道,“密切监视灵武动向,一旦有贺兰进明的人来盐州,即刻禀报。”

“是,殿下。”

夜色渐深,盐州仓的灯火亮如白昼。江若湄正与崔希逸核对粮草账目,李倓则在地图上标注着中转仓的位置。这场因粮船风暴而起的危机,最终化作了他布局朔方的关键契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