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27章 书房夜析党争局

大唐中兴 第27章 书房夜析党争局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夜色浸透灵武城的街巷时,李倓刚将康拂毗延所赠的西域地形图收进紫檀木匣。帐外传来周俊轻叩声:“殿下,李泌先生求见,说有要事相商。”

“快请。” 李倓将木匣推至案角,目光扫过案上摊开的互市账目 —— 江若湄标注的 “江淮商队往来明细” 墨迹尚新,朱砂点出的盐引流转轨迹如赤色脉络,在泛黄的桑皮纸上蔓延开来。

布帘被夜风掀起一角,李泌披着件半旧的青布道袍走进来,袍角沾着夜露的湿意。他接过李倓递来的热茶,指尖摩挲着粗陶杯壁,却没有饮,只是望着案角那枚铅锡伪币叹气:“殿下以为,贺兰进明这步棋,真是为了私铸牟利?”

“先生是说,伪币只是幌子?” 李倓指尖叩击账目上的 “河西节度使府印信” 字样,“昨日郭子仪密报,王三的家眷半月前已迁居洛阳,想来是早有预谋。”

“何止预谋。” 李泌从袖中取出一卷绢书,展开时可见墨迹潦草,显然是加急传递的密报,“今日午时从凤翔来的消息,贺兰进明在陛下跟前参了房琯一本,说他‘清谈误国,类西晋王衍浮虚’,还暗指他与玄宗有书信往来,恐有二心。”

李倓眉头骤紧。房琯虽在陈陶坡一战损兵折将,却仍是肃宗朝举足轻重的宰相,更兼玄宗旧臣的身份,牵一发而动全身。他想起马嵬坡后父皇与肃宗分道扬镳的往事,肃宗对玄宗旧臣的猜忌从未消解,贺兰进明这番话无疑戳中了要害。

“先生此前曾救过房琯一次,此次为何叹息?” 李倓问道。

李泌将密报推至案中,指尖划过 “通敌” 二字:“房琯此人,确是迂阔。自陈陶败后,常称病怠政,终日与琴工董庭兰论佛道虚无,甚至有董庭兰借其名收受贿赂之流言。可他毕竟是玄宗亲点的宰相,如今陛下初登大宝,正需借旧臣稳住朝堂。贺兰进明此时发难,分明是想借陛下的猜忌,拔除这颗眼中钉。”

“贺兰进明与房琯素有旧怨?”

“何止旧怨。” 李泌冷笑一声,指尖在绢书上圈出 “崔圆” 二字,“他与崔圆等人早结为朋党,专以私利相结。房琯素来轻慢他们,又在选拔官员时坚持己见,断了不少人的门路。如今借着伪币之事,正好将水搅浑 —— 若房琯倒台,他们便能安插亲信,把持朝政。”

帐外传来更夫敲梆的声响,三下,沉稳而悠长。李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军营的篝火,火光在黑暗中跃动,宛若朝堂上暗涌的派系纷争。他忽然想起江若湄午后整理的江淮商队账目,那些标注着 “粮草积压”“待运睢阳” 的字样忽然清晰起来。

“先生可知睢阳战事?” 李倓转身问道。

李泌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点头:“张巡以数千之众拒十三万叛军,已苦撑十月有余。只是上月信使来报,睢阳已断粮多日,士兵们逮雀掘鼠为食,连树皮都已啃尽。张巡数次向贺兰进明求援,可他坐拥重兵,却按兵不动。”

“这便是破局之法。”李倓踱步至案前,取过纸笔,迅速勾勒出一幅简易地图,指尖轻点在睢阳的位置,“睢阳是江淮屏障,若弃之,叛军乘胜南下,江淮必失。而江淮乃大唐赋税重地,一旦落入叛军之手,灵武的粮草供应便会彻底断绝。陛下深谙此理,只是眼下被党争迷了眼。”

他顿了顿,笔尖在 “房琯” 二字上重重一点:“房琯虽迂阔,却曾在江淮任职多年,与当地刺史、商帮素有交情。若奏请陛下,令房琯赶赴江淮协调粮草,支援睢阳 —— 一来可解睢阳燃眉之急,二来能让房琯远离朝堂纷争,三来可试探贺兰进明的反应。”

李泌赞叹,眼中的讶异转为赞赏:“殿下这步棋,可谓一举三得!贺兰进明若敢阻拦,便是置睢阳安危于不顾,陛下即便再宠信他,也容不得他如此跋扈。况且江淮粮草关乎平叛大局,房琯此去若能立功,便是最好的自证,贺兰进明的诋毁自然不攻自破。”

“更重要的是,” 李倓补充道,“此举可将朝堂注意力从党争转移到战事上。如今国难当头,唯有以大局为重,才能凝聚人心。若让贺兰进明等人得逞,党争不休,平叛大业便会沦为空谈。”

李泌望着案上的地图,复又看了看李倓,眼中的审视之色彻底化为认可。他此前虽知李倓有军事才能,却未料其对朝堂局势的洞察如此深刻,竟能从党争迷雾中直击要害,抓住睢阳这一关键节点。

“殿下既知睢阳之重,可见胸有全局。” 李泌的语气愈发郑重,他俯身靠近案前,声音压得更低,“实不相瞒,贺兰进明敢如此嚣张,背后有李辅国撑腰。此人如今权倾朝野,陛下的诏书需经他署名才能施行,朝臣见陛下都需经他安排。他与贺兰进明勾结,一来是想铲除异己,二来是想架空陛下,甚至暗中监视宗室。”

李倓心中一凛。他早听闻李辅国专权,却不知其势力已膨胀到如此地步。想起马嵬坡后,正是李辅国鼓动肃宗北上灵武即位,如今看来,此人从一开始便野心勃勃。

“先生为何今日才提及此事?”

“此前殿下虽有才干,却多在军事上显露。” 李泌坦诚道,“党争之险,不亚于战场。若殿下未能看透时局本质,贸然卷入,只会引火烧身。今日见殿下能以睢阳破局,可知殿下已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故而敢将实情相告。”

他从袖中取出另一封密信,封口处印着特殊的火漆印记:“这是潜伏在凤翔的亲信传来的消息,李辅国已暗中联络永王李璘,似有扶持之意。永王在江淮拥兵自重,若与李辅国勾结,再加上贺兰进明在河西呼应,后果不堪设想。”

李倓接过密信,指尖冰凉。永王李璘是玄宗之子,肃宗之弟,此前被玄宗任命为江淮地区最高统帅,实则已在暗中与肃宗分庭抗礼。若他与李辅国、贺兰进明连成一线,大唐便会陷入 “内有党争,外有叛军,宗室相残” 的绝境。

“如此说来,睢阳之事更不容拖延。” 李倓沉声道,“若房琯能顺利协调江淮粮草,既能支援张巡,又能削弱永王在江淮的影响力,可谓一举两得。”

李泌点头:“殿下所言极是。只是房琯素来清高,未必愿意主动请命。需得有一人从中斡旋,既要让他明白此去的重要性,又要保全他的颜面。”

“此事交给我。” 李倓想起房琯与杜甫的交情,而杜甫如今正在灵武附近任职,或许可借杜甫居中传话。他提笔写下一封书信,详细说明睢阳局势与江淮粮草的重要性,末尾特意提及 “此举非为个人荣辱,实为大唐安危”。

李泌望着他挥笔疾书之态,眼中满是欣慰。他起身走到案角,拿起那枚铅锡伪币,指尖摩挲着模糊的钱文:“伪币之事,如今看来,怕是李辅国与贺兰进明的试探。他们想看看殿下是否会贸然追责,若殿下处置失当,便会在陛下跟前参殿下一本,说殿下苛待地方官吏,扰乱军心。”

“幸好先生及时点醒。” 李倓放下笔,语气中带着一丝后怕,“若当时真的下令追查贺兰进明,怕是正中他们下怀。”

“殿下能忍一时之气,可见心智已愈发成熟。” 李泌将伪币放回案角,“不过贺兰进明这颗钉子,终究要拔。待房琯在江淮站稳脚跟,睢阳战事稍有转机,便是收拾他之时。”

帐外忽然传来军营的号角声,悠长而苍凉,在夜色中回荡。李倓走到窗前,望着天边的残月,月光倾洒在灵武城的屋顶,仿若铺上了一层薄霜。他知道,这场没有刀光剑影的党争,才刚刚拉开序幕。而睢阳那座孤城,不仅承载着数十万军民的性命,更维系着大唐的国运。

“先生,” 李倓转身道,“明日我便派人将书信送出去,同时让江若湄整理江淮粮草的详细账目,以备不时之需。另外,郭子仪已派心腹潜入河西,追查私铸工坊的下落,相信不久便会有消息。”

李泌点头,眼中满是赞许:“殿下部署周密,老夫自愧不如。如今我们只需静候佳音,待房琯启程前往江淮,便是党争破局之日。”

他行至案前,将两封密信收起,复又瞥了一眼那卷西域地形图:“康拂毗延所赠的商路图,或许还有另一重用处。若江淮粮草运输受阻,可借西域秘道转运物资,只是需得与胡商们打好交道。”

“此事我已有安排。” 李倓笑道,“互市司已为康家商队专设绿色通道,日后会有更多胡商前来。待商路稳固,即便江淮有失,灵武也能有另一重保障。”

李泌抚须轻笑,心下已然释然。他原本还担心李倓年轻气盛,难以应对朝堂的波谲云诡,如今看来,这位建宁王不仅有军事才能,更有政治远见,懂得以全局视角权衡利弊。或许,大唐的中兴希望,真的能落在这位年轻的亲王身上。

夜色渐深,书房的烛火却依旧明亮。李倓铺开江淮粮草账目,李泌则在一旁标注西域商道的关键节点,两人不时低声交谈,声虽轻,然透着坚定。帐外的风渐渐大了,吹动着帘幕,却吹不散书房内的沉稳与默契。

一枚铅锡伪币静静躺在案角,青灰色的表面在烛光下泛着冷光。它曾是党争的导火索,如今却成了李倓与李泌洞悉时局的窗口。李倓知道,睢阳的安危、房琯的去留、贺兰进明的阴谋、李辅国的野心,所有的线索已然交织成一张密网,而他与李泌,正站在这张错综复杂的网中央,试图为大唐理清一条中兴之路。

窗外的月光愈发明亮,照亮了灵武城的每一寸土地,也照亮了书房内那两张充满希望的脸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