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印证了邹衍当年的学说确有其道理。
大殿内众人无不震惊。
邹衍的五行学说至今仍被广泛推崇,在大秦臣民眼中更是至高无上的真理。
尤其是柴髙曾无意间验证了邹衍的理论,这让始皇帝对地球仪所展示的寰宇景象愈发信服。
嬴政聚精会神地看着柴髙转动地球仪,听他讲解世界地理,神色逐渐凝重。
陛下请看,此处名为美洲,土地丰饶,矿产丰富。
微臣特意提及此地,是因为那里已有中州子民繁衍生息。
我们完全有条件将其纳入大秦疆域!
始皇帝骤然一怔。
此言非同小可,嬴政虽不谙地球仪奥妙,却清楚看到代表大秦的绿 ** 域仅占极小部分,甚至不及匈奴领地广阔。
但地图上大片空白昭示着帝国尚有无限扩张的可能。
美洲竟有中州子民?此话当真?他们何时迁往彼处?又是如何抵达的?嬴政既惊且疑。
虽然柴髙素来可信,但此事仍需确证。
陛下明鉴,微臣愿作证。
徐福突然挣扎着爬起,一瘸一拐近前,手指沿倭国海岸线向北划去,继而折向东面,臣为陛下寻访仙药时曾至该处,所携特产皆产自彼地。
中丞大人所言句句属实,望陛下明察。
始皇帝了然,这条航线始终贴着海岸,既能避免迷航,又便于补给。
但如此谨慎的航行方式,显然与远古移民的情形不符。
莫非这些中州遗民也是循此路线迁徙?可他们当年怎会有如此巨舰?柴爱卿有何见解?
依微臣之见,这些当是商朝遗民。
他们并非跨海而去,而是由此陆路迁徙。
柴髙指向连接两片大陆的狭长海域,此处海峡最窄处仅七十里,某些年月会被厚冰覆盖。
这个在后世论坛热议的假说,已通过印第安人血统研究得到部分验证。
陛下,这些商人应当就是现今所称少昊之国的子民,亦可视为我大秦遗民。
臣建议设立专门的外事司,负责处理此类中州遗民事宜。
外事司,此名甚好。
海外遗民之事即我大秦之事,既同属中州一脉,自当相互扶持。
柴卿坚持设立此司,原来用意在此。
朕准了。
徐福,即日起你便担任外事司首任司长。
始皇帝当即应允。
此事不难理解,当新大陆出现新兴势力时,当地人难免心存疑虑。
若能寻得本土势力相助,远胜于强行征服。
因此徐福的价值远超其潜在危害。
柴髙深谙此道,外事司自然又归其管辖。
冯去疾对此颇为不满,此等要职他断不会轻易让与他人。
中丞所言之事,老臣亦有所闻。
然虽有徐福带回之物为证,但其人信誉不佳,恐难胜任如此重任。
若其行为有损大秦利益,该当如何补救?
此事无需过虑。
虽中丞曾予惩戒,但诸位可见,凡我中州子民皆有归根之念。
此即中丞与陛下敢于任用之缘由。
除非其甘愿放弃大秦一切,否则既受任命,必当竭尽全力。
始皇帝颔首称是。
这正是对徐福的信任。
其甘冒风险归来试探柴髙,正是为重返中州。
若非如此,也不会因柴髙的强硬态度而和盘托出所知一切。
徐福心中明镜似的。
他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明白未来将面临怎样的生活。
虽曾在扶桑尝试开创新生活,但终究不是故土。
中州人骨子里始终流淌着对故土的眷恋。
即便与当地土着接触时,他也能感受到他们强烈的归乡愿望。
然而浩瀚海洋已成天堑,重返美洲之路更非可选。
据先辈记载,那次大迁徙堪称死亡行军,十人仅存其一,足见牺牲之巨。
他们的祖先曾严厉告诫过,除非面临灭族危机,否则绝不能再踏上那条老路。
陛下,冯相所言极是。
但冯相,我想请问您,会更信任曾友好访问部落的客人,还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柴髙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对徐福而言,这或许不是最优选择,但在他眼中,徐福是位了不起的探险家。
他还需要依靠这位航海家寻找大洋中心的大陆,若连基本信任都没有,又如何获得对方的忠诚?
冯相无需多虑。
徐福能平安归来,已证明其品行。
此事就按朕的意思办。
至于外事部的归属,当由李斯掌管。
涉外事务多需法学支持,李斯最为合适。
蒙志虽也可胜任,但外事司常需出使,还是交给李斯吧。
始皇帝的安排并不意外。
他本想让蒙志负责,但考虑到官职界定问题,最终作罢。
陛下,少昊之国某些方面颇为先进,但更多领域仍显落后。
他们擅长巨石建筑,却不懂冶铁技术,始终使用青铜器......
始皇帝闻言微笑。
这些技术在柴髙到来前就已存在,只是不够精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