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早为此事头疼不已,原来萧何不是没办法,只是不愿用这招。
“你们换上秦军衣服,带亲信在附近埋伏,见到逃兵就杀,但别杀光,放几个回去,让他们传话说秦军正在清剿。
再派人散布谣言,说秦廷要把所有 ** 者赶尽杀绝。
这么一来,估计就没人敢逃了。
”
刘邦和樊哙一拍大腿——妙计!关键时刻还得靠萧何,三两下就解决了他们苦思多日的难题。
萧何的忧虑
萧何冷眼看着身旁两个兴高采烈的同僚,心中沉甸甸的。
与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不同,他早已预见到他们即将面临的结局。
这支 ** 军注定要失败。
大秦绝不会容忍境内存在任何反抗势力,眼下按兵不动不过是另有要务缠身。
等朝廷腾出手来,只需派出三万铁骑就能轻松剿灭他们。
刘邦现在死守着抢来的地盘不肯放手,等秦军一到必定爆发恶战。
萧何太清楚手下这些乌合之众的底细——只要遭遇正规军,瞬间就会土崩瓦解。
若是按他的策略行事,或许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可如今这般部署,分明是自寻死路。
想到这里,萧何不禁懊悔当初被刘邦的花言巧语所惑。
虽说此人确有些本事,时机选择却大错特错。
如今骑虎难下,贸然抽身只会招来杀身之祸。
萧何木然望着县衙外来往的士兵,连操练的心思都没了——三个月都未必能练出像样的队伍,现在对抗秦军简直是痴人说梦。
军事会议
御史大夫出发已十日,按行程该到前线了。
诸位觉得此次平叛胜算几何?会不会另有奇谋?
就算给你双倍兵力又如何?章邯重重跺脚,哪怕五千精锐对阵三万叛军,就是孙武复生也难取胜。
他见识过那五百禁军的实力,确实比蒙恬的边军更胜一筹。
若有万人之众,他倒敢与叛军一战。
王翦缓缓睁开双眼。
他理解同僚们的焦虑——太平岁月里这些将领无所事事,如今战事将起自然坐立难安。
御史大夫虽善治国,兵戈之事终究纸上谈兵,实战如何尚未可知。
但若战事起却不让他们上阵,这些人怕是要憋疯了,早知如此当初就该服个软直接领兵出征,何必非要和中丞对着干?
蒙志也是糊涂,竟听信冯老头的话。
若怕被柴髙取代,就该凭真本事较量。
最让人瞧不上的就是冯老头这种人——当年赵高得势时他不敢吭声,如今赵高被柴髙收拾了,反倒跳出来兴风作浪,实在不地道。
再说柴中丞压根没把他们放在眼里,一心只想让大秦强盛。
这帮人在背后耍手段,真叫我们这些武将瞧不起。
诸位,我倒觉得中丞大人定能平定叛乱。
虽说带的兵不多,可你们想想,自他主政以来,何曾蛮干过?章邯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诧——方才那句话让他想到一种可能:招安。
以眼下形势,中丞完全可以拉拢一派打击另一派。
我也正琢磨这事。
若换作我是中丞,必先劝降部分叛军,再让降兵打头阵对付顽抗之敌。
柴中丞那张嘴确实厉害,当年变法时,光靠言辞就骂退过几名武功高强的叛匪。
王赍连连点头,这招最符合柴髙的作风。
他们虽无详细地形图,却也推演过战局。
五百人确实难以 ** 或攻城。
但诸位可曾想过,若中丞固守城池,完全能耗死叛军。
守城时可调动郡兵协防,支撑一两个月不成问题。
十万支箭矢足够防御两月之久。
司马欣突然拍腿,他素来机敏,连章邯都常佩服他的急智。
妙计!只要守到秋收,叛军不攻自破。
届时五百精兵专擒贼首即可,当真高明!
“这也不对,我记得中丞大人离京时曾向陛下讨了临机专断的兵权。
若他将附近几县的郡兵尽数调集,少说也能凑出两三万人马。
手握这般兵力,何须硬拼?只需固守周边城池,便可坐等叛军自溃。
”
“此法倒也未尝不可,只是苦了这方圆百里的百姓。
眼看秋收在即,不知还能剩下几成收成。
”
“王将军,若由你领兵平叛,当如何部署?横竖闲来无事,不如推演一番战局,看看是否需要我等武将出马。
”
“这有何难?若换作是我,必先放出五万大军的风声。
待兵临城下,再持虎符调集各郡守军。
如此兵力虽不敢说稳操胜券,但以两万之众对阵五万叛军,胜算总归是有的。
”
“诸位,中丞大人此次出征恐有蹊跷。
”章邯忽然苦笑发问,“这些时日,可有人见过太子殿下?”
此事是他前日才察觉的异状——储君竟悄然离宫。
更蹊跷的是,素来令太子随朝听政的始皇帝对此毫无反应,仿佛早已知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