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当初定下十五日开拔之期,如今期限已过,却仍不见动静,着实令人费解。
武将们早已按捺不住,区区叛军不过五万之众,以朝廷兵力本可速战速决。
然而中丞府始终毫无动作,即便有人当面询问柴髙,他也只是笑而不答,仿佛已将此事抛诸脑后。
更奇怪的是,柴髙近来频频前往将作少府,察看那些造型古怪的物件。
这些零件虽与秦军踏弩有几分相似,却精巧许多,整体看来倒像是一辆载着木箱的小车,与行军打仗全无关联。
眼看期限已过十二日,朝中上下愈发焦躁。
武将们连奏章都拟好了,却迟迟等不到调兵的命令。
就连始皇帝似乎也对此事漠不关心。
有人提议再次弹劾柴髙,但想起前车之鉴,蒙志等人也不敢轻举妄动。
更令人生疑的是,原本频繁调动的禁军近日突然沉寂。
武将们渴望建功立业,边疆有蒙恬坐镇暂无战事,匈奴人又在长城吃了败仗,眼下这场叛乱正是立功良机。
廷尉和御史台同样坐立不安。
此事虽非他们职责所在,却关乎他们共同的政敌。
若柴髙此番不能平定叛乱,他们便可借机大做文章。
说来也怪,这位中丞大人似乎对平叛之事毫不着急。
更令人费解的是,近日府中竟招来一名歌姬,日夜为其抚琴吟唱。
坊间传言,此女或将成中丞续弦。
府中侍女们私下议论,说大人每日必至歌姬居所盘桓半日,至于其间发生何事,却无人知晓——后院之事向来由夫人亲信把持,寻常仆役连那院落都不得靠近。
此事虽未坐实,却已闹得满城风雨。
只是御史们吃了上次的亏,再不敢妄加弹劾。
毕竟半年俸禄已罚没,若再触霉头,怕真要饿肚子了。
直至第十三日,蒙志领着廷尉与太尉府众人终是按捺不住。
恰逢冯去疾等人也心急如焚,双方一拍即合,决定联名上奏。
不过这次并非弹劾,而是保举王赍、章邯领兵出征——他们实在受够了柴髙的拖延。
朝堂之上,蒙志率先出列。
这位久未打头阵的老臣此刻胸有成竹,毕竟大秦军权向来是蒙家囊中之物。
陛下,招商令颁布至今已十三日。
沛郡、泗水等地叛匪虽势头稍缓,却仍为祸一方。
各郡守皆上书称郡兵无力 ** ,恳请速遣大军 ** 。
话音未落,王赍与章邯已抢步出班。
一个要当主帅,一个甘为副将,连分工都已商定,只等皇帝颁下虎符。
众将求战心切,朕心甚慰。
嬴政早料到这般情形,不紧不慢道:然平叛事宜已全权委于柴爱卿。
诸位若想效力,不妨去中丞府报到。
上次让你们出征个个装聋作哑,如今见局势好转倒来抢功?好,要军功可以——先去中丞府听调!
臣谨记陛下嘱托。
柴髙从容应道:神兽军团不日即将开拔,陛下静候捷报便是。
(王赍与章邯等人按捺不住,率先出列质问:中丞大人此次调遣的是哪路兵马?为何太尉府上下皆不知情?
他们虽不敢直面始皇帝,却敢与柴髙针锋相对。
毕竟太尉府执掌兵权,众人底气十足。
章邯尤其如此——他深知中丞对自己的器重,那新锻造的铁甲骑兵统帅之位已内定于他。
若中丞手中无兵可用,不妨将蒙恬旧部拨予末将。
章邯抱拳道,只需三万精锐,定能荡平叛军。
如今叛贼猖獗,再拖下去恐损我大秦威名。
此言一出,众将纷纷附和。
这些将领多出自蒙氏一系,而蒙家在大秦军中素有战神威名。
冯去疾也出列声援:若早遣我等出征,战事半月前就该平息了。
作为蒙家盟友,他必须抓住机会压制柴髙。
陛下明鉴。
一位老臣进言,柴中丞终究是文官,虽通谋略却未经战阵。
先前所谓五百神兽军团平叛之说,想必是意气之言。
为保中丞安危,还是委派王赍章邯出征为妥。
殿中响起一片赞同之声。
没人相信五百士卒能击溃三万叛军,都当是柴髙骑虎难下找的托词。
中丞大人若选不出敢战之兵,不如将此事交予我等武夫。
有人语带讥讽。
御座上的嬴政强忍笑意。
柴髙展示的新军确有平叛之力,只是他尚不确定战损几何。
不过只要首战告捷,便可顺势调回柴髙——既保全其颜面,又安抚军方情绪,更能借机分化蒙家兵权。
臣启禀陛下,作少府所制霹雳战车已准备就绪,正可借此战检验成效。
微臣按兵不动非因力有不逮,实为等候最佳战机。
既然诸位同僚皆欲知晓结果,不妨让柴髙率五百神兽军团为陛下拔得头筹。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谁曾想此人竟真敢以五百之众迎战叛军。
柴中丞三思!五百精兵对阵数万叛军岂是儿戏?战败事小,若损我大秦威名......蒙志语带讥讽,暗笑这厮定是被往日功绩冲昏头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