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工期安排相对宽松,但招募足够劳力仍是首要难题。
经过核算,商人们发现其中利润相当可观,每日前往中丞府咨询的商人络绎不绝。
最令人振奋的消息来自骊山工程。
虽然剩余劳役不多,但新政规定:服役者不仅享有优厚工钱,还包食宿。
若遇伤病亡故,其家属可获得丰厚补偿。
商人们立刻领会其中深意,纷纷效仿制定工钱标准。
虽不及朝廷工程优厚,但相比以往已是巨大改善。
家中劳力充足者,完全可以兼顾农事与务工,人丁兴旺的家庭优势尽显。
《大秦令》颁布后,民间迅速流传起一首童谣。
这是柴髙特意命人编写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导百姓改善生活。
在第二次加急文书中,柴髙还附加了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各郡县培养专职巫女(相当于现代赤脚医生)。
她们既有固定俸禄,又能获得民间报酬。
短短两月间,新生儿成活率显着提升。
咸阳附近更有巫女成功接生五胞胎——这在过去最多只能存活半数。
如今在特殊政策保障下,这些婴儿全部存活。
为此,《大秦民法》新增条款:生育超过三胎者,超出的子女由朝廷承担养育费用。
只要生育第四个孩子,朝廷便会承担抚养之责,每月按时发放粮食等固定补贴,妇人只需专心照料子女即可。
这项政令使大秦的民心凝聚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原本担忧粮草储备不足的李斯经过精密核算,发现只要今年不遇重大灾荒,以当前的赋税收入完全能维持收支平衡。
然而十年后或将面临新挑战——按现有生育趋势推算,届时将迎来人 ** 发式增长。
对此柴髙却持乐观态度,甚至视之为良机。
他早已与嬴政达成共识:待大秦国力充盈之日,便是对外征伐之时。
无论是他亲手打造的重装铁骑、游击轻骑,都将成为匈奴的梦魇。
在柴髙的谋划下,未来十年匈奴将步入衰败周期。
商贾们的财富被抽调用于基建工程,再无法用马匹换取急需的粮食。
即便想要劫掠,也得先过蒙恬这关——虽主动出击胜负难料,但依托长城防御体系固守可谓万无一失。
匈奴人被彻底阻隔在长城之外,如同被扼住咽喉。
待十年后大秦羽翼丰满,等待他们的将是灭顶之灾。
这套连环国策让朝臣们看到了盛世曙光。
人们总愿追随充满希望的明主,这样的朝堂自然生机勃勃。
可如今竟有人要诛杀这蓝图的缔造者,尽管群臣不敢明言,胸中早已愤懑难平。
诸公为何缄默?今日之事分明针对柴中丞!治粟内史孟明杰率先拍案而起,中丞大人的农耕新政令下官叹服,近日更收到他亲拟的水利工程方略——虽耗资甚巨,然收益惊人。
这般为国操劳的栋梁,我等岂能坐视?
冯去疾拂袖定调:待李斯大人面圣归来自有分晓。
若诸位无要务在身,不妨为柴中丞专议对策。
他目光扫过殿内——幕后主使何人,在座皆心照不宣,只是苦于缺乏实证罢了。
权力之争早已持续多时,自赵高成为胡亥太傅起,朝堂上下便心知肚明,这关乎储君之位。
如今局势确有不同,扶苏公子归国后展现出令人瞩目的转变,不少朝臣与商贾已开始暗中转向。
然而拥立胡亥的赵高显然不会坐视不理,储位之争竟已到了手足相残的地步。
李大人独自归来?中丞大人何在?
翘首以盼的众人只见李斯入内,却不见柴髙身影。
李大人莫非未向柴中丞言明事态紧急?他怎能如此掉以轻心?
待李斯转述柴髙反应,众人皆愕然。
这分明是坐以待毙之态,以中丞之智断不会如此行事。
诸位,本官已将利害关系剖析明白,然中丞仅道会谨慎行事,对吾等建议未置可否,只嘱各自安守本分。
中丞此言何意?莫非视吾等为无能之辈?好心相劝竟遭冷遇!
终究是年少气盛。
若无今日之事,变法大业尚可推进。
如今奸人构陷在前,若仍置之不理,实非明智之举。
此番能否化险为夷,实在难料。
老丞相冯去疾长叹一声。
虽与柴髙交往不深,但其子冯劫日日与中丞共事,对其为人颇为了解。
若这般为国尽忠的栋梁之才折损于奸佞之手,叫他如何心安?
李斯亦叹息落座。
虽已遣子再度提醒,然李戡回报称中丞回应恐更令人震惊。
观柴髙车驾直往宫城而去,显是早有准备。
只是那车中包袱所装何物,能否抗衡赵高这般劲敌,实在令人忧心。
冯家与蒙家联手对抗赵高却未能占得上风,反而被赵高抢占先机,连扶苏也被迫离开咸阳。
众人对赵高的诡计颇为忌惮,但这位柴中丞似乎总能轻易让老谋深算的赵高束手无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