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消彼长之下,柴髙一方看似更为不利——既遭人暗中觊觎,又受 ** 猜忌,处境愈发凶险。
这场早朝虽无刀光剑影,却暗流汹涌。
散朝时群臣默契无言,只将奏章默默递予内侍,空气中弥漫着山雨欲来的气息。
中丞留步。
李斯当众唤住柴髙,此举已然表明立场。
作为左丞相,他深知朝局稳定来之不易,而赵高所为已触及底线。
平日小打小闹尚可,若真要生死相搏,必见分晓。
冯去疾亦驻足未离,这位地位更尊的右丞相与李斯并肩而立,大秦两位丞相罕见地显出联手之势。
殿 ** 志虽未言语,但探询的目光已说明态度——朝中重臣多数站在了柴髙身后。
那些押注赵高的官员见状,皆面色铁青,却不得不随内侍退出大殿。
李相有何指教?
中丞今日之言,是早有筹谋,还是察觉危机?以中丞素日作风,我等皆知你遭人构陷。
不知中丞作何打算?
李相与冯相是否持相同见解?蒙志,莫要立于远处,近前一同商议吧,此事绝非表面所见那般单纯,那些人对付我并非出于妒忌。
柴髙环顾四周,毫无避讳之意,他挺直身躯,目光扫过身旁几人。
依照历史走向,此处的李斯率先背离了自己的本心。
在下恳请诸位以大秦社稷为重,无论发生何事,望诸位皆以陛下与天下苍生为念。
如此,纵有宵小作乱,亦不致令大秦再陷危局。
诸位的关切,柴某在此谢过,还望谨记在下之言,告辞。
柴髙拱手一礼,转身离去。
他确信四周遍布耳目,既有嬴政安插之人,亦有居心叵测之徒。
对当今皇帝而言,臣子骤然结盟乃是大忌,即便此事或有益处,于他而言亦绝不可行。
他求的是安稳,亦是平衡。
若三位丞相当真联手,其余官员断难抗衡。
所幸柴髙当众高声言明此意,而李斯等人亦非愚钝之辈,必能领会其意,尤其他在朝堂之上直指赵高之谋。
如此一来,此人近期定会收敛行迹,不过亦难保其铤而走险。
然此人既善阴谋,不妨以谋略应对。
至于李斯此次公然站至自己一方,倒是令人意外,看来此人尚有可取之处,至少知晓何人能助大秦更加强盛。
而冯去疾与蒙志的动机则未必纯粹,多半是因扶苏之故,欲使其家族长盛不衰。
即便如此,柴髙仍感激二人出手相助,至少证明他们尚有底线,非唯利是图之辈,亦非见风使舵之徒。
他们既敢前来,便已明白此举会令他们被归为一派。
不过有一点他确信无疑——这几人终将成为盟友,至少他们皆愿大秦愈发强盛。
离开此处,他并未回府,而是直奔后宫。
对此事,他自有见解,言语贵精不贵多,寥寥数语便引发如此波澜,绝非无端而起。
今日之事,嬴政必然生疑,既疑赵高,亦疑自己。
如此一来,赵高反倒会暗自窃喜,毕竟他出身内侍,对宫中之事掌控颇深。
流言传得多了,假的也会变成真的,这便是三人成虎的道理。
不过赵高没料到,柴髙自有应对之策。
既然朝堂上争论不休,后宫倒是个解决问题的好去处。
只是外臣不便频繁出入后宫,柴髙依旧从角门进入。
这里是宫女们通过嬷嬷采买物品的通道,寻常内侍不得靠近,守卫也格外森严。
禁军早已认得柴髙,对他颇为恭敬,毕竟谁都知道这位大人的身份。
今日却多了个面生的矮小侍卫,看起来有些拘谨。
柴髙此行带了几个大包袱,还携了些古怪工具,引得守卫首领为难:柴大人,面见陛下带这些恐怕不妥......
柴髙笑道:无妨,这些东西不危险,也不违禁。
我先带进去,若陛下传唤,你们再送进来便是。
他不想为难这些忠心的禁军,便折中处理。
不必麻烦,我来替中丞大人拿吧。
那矮小侍卫突然开口。
柴髙一听便知是女扮男装,再看其他禁军的眼神,心里了然——想必是嬴政派来接应的人。
他乐得轻松,毕竟这些铁家伙着实沉重。
今日面见嬴政,可不止为了朝堂上那些琐事。
柴大人,这些是什么呀?好重......要不要再叫几个人来帮忙?没走多远,那假侍卫就吃不消了。
也难怪,连柴髙背着都费力。
等人来回太耽搁。
这样,我们各拿一个。
柴髙抓起大包袱,把小的留给她,大的给我,你拿轻的。
女子顿时轻松许多,终于能跟上柴髙的脚步。
她小声问:大人见陛下是有要事吗?我......能不能在一旁看看?
这位冒牌侍卫显然兴致勃勃,但柴髙明白此事并非自己能做主,毕竟这是内宫禁地,外臣无权干涉。
这事我可做不了主,得陛下点头才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