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权多级制时期:汉末州牧掌权、南北朝战乱期、唐藩镇割据(道级节度使权重)、元明清行省制。
可见多级制优势明显,但关键在于:高层级权力过小则难有作为,过大又易生叛乱,分寸极难把握。
元朝时期,统治者面临特殊挑战——如何以少数族群有效管控多数族群而不引发叛乱。
一旦发生叛乱,整个统治阶层都将覆灭。
明朝吸取宋朝的设置经验,创新性地在省级设立双主官制度,同时配置监察官与军事长官(需注意民事辖区与军事辖区并不完全重合),形成行政、监察、军务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有效防范了地方势力膨胀威胁 ** 。
然而面对大规模民变等重大危机,行省仍显乏力,由此催生了巡抚、总督及督师等临时职务。
清朝进一步完善行省制度:总督统辖数省军务以增强平叛能力,巡抚专注本省民政以提升治理效能。
二者虽存在品级差异却互不统属,这种刻意制造的权力制衡虽遏制了总督专权,却激化了督抚矛盾。
这套看似严密的制度,在八国联军 ** 时仍暴露出致命缺陷——江南诸省竟公然缔结互保条约作壁上观。
可见其制度设计仍存根本性缺陷。
现代行省制度的优越性并非源于制度本身的突破,而是信息技术 ** 彻底解决了治理规模与疆域幅员的矛盾。
郡县制的历史贡献在于终结了诸侯割据的分封格局,其精简的行政架构(郡县官员均由 ** 直接委派)确保了政令畅通,以极少官吏即可高效治理广袤疆域。
但随历史发展,其弊端日益显现:唐宋时期因地方考核机制松弛,导致乡绅势力恶性膨胀,官民矛盾激化。
蒙古入主中原后,面对空前辽阔的疆域(涵盖汉地、西域、漠北等),传统郡县制难堪重任。
加之元朝奉行国策,既不敢重用汉官,又受限于本族人口稀少,若全盘沿用郡县制恐致政权速溃。
为此元朝独创行省制度——这绝非简单更名(将郡改为省),而是根本性的行 ** 革。
追溯其源,需从隋朝三省制说起:本意为巡察监管,隋朝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实为五省,其中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掌实权)为后世沿袭。
元朝行省制的精髓在于:在全国划分若干大区却不设统一行政机构及最高长官。
具体表现为州县保留原有建制,而跨州府的广阔区域却无统辖机关——这意味着各州府不再存在直接上级管理机构。
这一行政区域如何运作?其政务直接上报至中书省(元代相当于 ** ** ),中书省同时负责地方管理。
此类区域称为行中书省,简称。
以陕西行省为例,下设州府机构完备,官员齐整,但不设省级行政长官,由中书省直接统辖。
元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相当于 ** ** 直接管理十个行政区。
这种制度使得治理庞大帝国变得简单,如同管理十个小型行政区的集合,仅需增加 ** 官员即可高效运作。
元代初期,行省未设行政长官与 ** 机构。
此举旨在避免地方势力坐大,防止出现难以掌控的局面。
通过将权力分散至州县,由 ** 直接管辖,有效削弱了地方势力。
这一制度设计也隐含着防范汉人的政治考量,此乃行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差异。
后期行省逐渐演变为具备完整行政职能的机构。
明代建立后,虽改行省为布政使司,但因辖区沿袭元制,民间仍习惯称。
此时已设立省级机构与行政长官,但行政权力仍直接来源于 ** 。
至此,行省制度完全确立,并延续至今。
这种管理制度极大提升了行政效率。
在柴髙生活的时代,他并非官员,故对此制度不甚了解,因此一直沿用郡县制。
直到目睹李左车实践的行省制度,柴髙才真正认识到这一行政体系的优越性,尤其适合当前局势。
诸事安排妥当后,柴髙立即启程返回。
二字对他们而言再贴切不过。
除驻守长城的章邯、负责交接事宜的杨端和及其属官留守外,其余人员均需返回咸阳办理任职手续。
各地政务已安排人员暂代,无需担忧。
至于游牧民族可能生变的传闻,旁人或许不知,但章邯定会第一个反对——他巴不得对方 ** 【敏感内容较多】
龙且那小子跑去游骑兵不是没道理的,他总说重骑兵虽好,跑不快照样白搭!抢占先机不行,追击残敌更费劲,实在憋屈得很。
好在柴髙答应日后给他配个喜欢重骑的搭档。
这话他信——此次征讨匈奴,重骑兵折损不过三千,比起游骑兵近两万的伤亡简直天壤之别。
在他看来,这些游牧部族迟早要完蛋,他早就在心里给这群人判了 ** 。
可惜从柴髙到杨端和班师回朝,匈奴人始终没动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