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请陛下速派官员接管!”
大殿内一片死寂,连赢磊的抽泣声都弱了下去。
嬴政愣在原地,仿佛魂魄离体。
片刻后,他突然暴跳如雷,抓起桌上的笔筒就朝赢磊砸去。
“哭什么哭!给朕笑!笑!朕哪来那么多官员给你调派?这可是封疆大吏的差事!柴髙这混账,打得这么快,朕连人都来不及挑!”
嬴政又喜又恼,匈奴那边还没安排妥当,现在又多了扶余和肃慎,简直让他焦头烂额。
“陛下不必忧心,”蒙恬上前一步,“不如任命文官主政、武将统军,军政分权,既可迅速接管,又能避免日后生乱。
”
嬴政瞥了李斯一眼,说得容易,眼下哪来合适人选?长城守将王贲倒是能调动,杨端和绝不能动,除此之外还有谁可用?
冯去疾心头一动,这正是夺取兵权的好时机。
蒙家向来不服管教,何不趁机把蒙恬调过去?
陛下,臣以为王贲之子王离、杨端和之子杨沫,或是蒙恬次子蒙毅都是可用之才。
长城大营有杨端和坐镇足矣,其余将领皆可调遣。
始皇帝摆了摆手。
冯去疾那点心思他岂会不知?好不容易收回的兵权,岂能再放出去?
传旨柴髙,命他暂从军中选拔将领驻守。
眼下确实无人可用。
你举荐的这几个虽勇猛,却非治国之才。
始皇帝直接否决了提议。
按秦制,杨端和与王贲既在长城,其子便不可同往。
至于蒙毅更不可能——身为太尉,军权必须分散。
北方治理需大将坐镇,不如让攻下该地的柴髙举荐。
封赏之事,本就该循序渐进。
陛下,中丞大人另附推荐人选在此。
蒙恬忽然发现奏章背面还有字迹。
念来,看看咱们这位采花君又有何高见。
始皇帝已恢复常态。
身为一国之君,适才殿前失态已是极限。
柴髙举荐:校尉曹参率十万游骑驻守匈奴,暂代镇北都护;校尉周勃调任东胡,率十万游骑驻守,领平 ** 护;杨端和副将苏展率五万轻骑驻守扶余,领岭南都护;校尉龙且率五万轻骑驻守岭北都护府;命章邯驻守长城,总督大营。
始皇帝微微颔首。
如此安排颇为妥当——这些将领皆经战阵,熟悉当地。
尤其曹参、萧何、陈平、周勃等人,柴髙曾言皆是汉朝丞相之才,治理北方绰绰有余。
长城大营交给章邯也放心,此人虽属蒙家派系,但确是最佳守将。
只是不知新军伤亡如何,是否该暂缓调回长城军团。
【战报呈递】
陛下,新军此战虽建功卓着,然伤亡甚重。
五十万大军出征,轻伤者逾十三万,重伤两万余,阵亡将士一万七千九百四十三人。
臣愧对将士,请陛下降罪。
此战功勋皆属三军,臣实无寸功。
另奏:太子殿下亲斩匈奴单于冒顿,立头功;韩信诛扶余王,苏展斩肃慎王。
【朝堂震怒】
冯去疾攥紧笏板的手青筋暴起:狂妄!柴髙简直欺人太甚!一年连灭四国,连斩三王,平定北疆竟敢自称无功?莫非我大秦武将都是摆设不成?
【 ** 】
此役调换长城守军三十万,现存四十六万精锐。
二十万分驻新占疆域,二十六万留守长城。
杨端和、王贲部可撤回,蒙恬仍辖城外大营,李戡任军事主官。
韩信爵位擢升,仍领咸阳令。
【封赏安排】
柴髙已封采花君,无需再加赏。
长城大营按既定方案裁军:有功者赐俸,无功者发饷。
保留五大军团:
1. 青龙军团(禁军)——李戡统辖
2. 白虎军团(蓝田大营)——蒙恬总督
3. 朱雀军团(骊山驻军)——杨端和统领
4. 玄武军团(北疆防线)——章邯执掌
5. 麒麟军团(岭南驻防)——暂由王贲节制
【 ** 敕令】
北疆既平,着昌国君柴髙即刻还朝。
文武百官出迎五十里,朕亲迎三十里!
【政敌溃败】
冯去疾散朝归府便轰然病倒。
非是身躯不堪,实乃柴髙这连环手段——先自贬战功堵众人之口,再以精妙兵制架空旧部,最后携不赏之功耀武还朝——终将这老臣逼至绝境。
柴髙的能耐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原以为只要把柴髙调往北方,就能让他深陷匈奴战事无暇他顾,毕竟单是应付匈奴就足以耗尽一个人毕生的精力!
历史上早有前车之鉴——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王翦也只能固守边陲,而威名赫赫的蒙恬苦战两年,不过拿下河套一地。
北方就像个无底泥潭,谁沾上谁就脱不了身,不死也得被活活拖垮。
这职位本是他精心为柴髙挖的坑:你不是能耐大吗?那就跟匈奴斗到底吧,大秦北疆的担子全交给你了!
可谁能想到,柴髙竟轻描淡写地抽干了这潭死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