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会谨慎把控节奏,毕竟王莽新政的前车之鉴就摆在那里。
有一点毋庸置疑,按照柴髙与始皇帝的谋划,倭国将永远消失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
即便那片土地自立为国,也必然与大秦血脉相融,休戚与共。
至于北方游牧部族,他们再别妄想踏足中原半步。
平奴策推行后,这些马背上的民族只会追随大秦铁骑开疆拓土,目光永远锁定在域外战场,而非中原沃土。
当柴髙与始皇帝沉入酣眠时,咸阳宫灯火彻夜未熄。
重臣们辗转难眠——柴髙出关的消息已如野火蔓延。
这位中丞连雕版印刷都无暇过问,回府倒头便睡,足见十日密谈何等耗神。
太子扶苏的诏令更印证了众人猜测:后日大朝会,凡在京官员必须到场。
染疾者爬也要爬进章台宫!这道铁令斩断了所有告假托词。
明日百官休沐整顿,后日须以十二分精神应对。
这般阵仗,唯有一种可能:始皇帝与柴髙的十日密谈,即将掀起大秦翻天覆地的变革。
李戡今日破例未巡中丞府。
升任卫尉后,他虽常去故地走动,却已非主力护卫。
何况雕版印刷早移交将作少府,即便有变,按惯例柴髙也会先知会他。
但今日不同——中丞府传出死令:纵是太子亲临也不得惊扰,除非陛下圣旨。
此刻的寂静反而令人心悸。
章台宫内,始皇帝同样沉睡未醒。
这对君臣的安眠,恰似暴风雨前的宁静。
父亲,大秦是否将迎剧变?李戡望向沉吟的李斯。
老丞相摩挲着竹简摇头:十日内连颁七道新政,再多一道又何妨?他抬眼望向章台宫方向:后日辰时,自见分晓。
卫尉握紧了剑柄。
经他整饬的禁军已脱胎换骨,唯有一点亘古未变:对 ** 的绝对忠诚。
如今便是柴髙想闯宫,也需踏过他的 ** ——当然,他自己亦无特权。
扶苏的诏书如巨石入潭,涟漪荡遍咸阳。
九卿各署的灯烛亮至东方既白,所有人心照不宣:这场大朝会,将永远改变帝国的轨迹。
始皇帝已经整整十日未曾临朝听政,此事非同小可。
除了柴髙,满朝文武无人知晓明日朝会将议何事。
但众臣工似乎都预感到明日必将载入史册,定有诸多新政颁布。
至于具体内容,众人只能暗自揣测。
为此,每位大臣都精心准备,务必要以最佳姿态立于殿前。
大朝之日,群臣早早齐聚朝房。
因时辰尚早,多数官员只能候在殿外。
能入殿议政者,皆为朝中栋梁。
柴髙自然也在其列,经过多日休整,他已调整好状态,只是突然恢复早朝作息仍稍感不适。
众官员最关心的,莫过于今日朝会议题。
每位大臣心中都有盘算,对柴髙而言这本不足为奇。
但令他意外的是,第一个前来打探消息的竟是蒙恬。
面对蒙恬的询问,柴髙坦然相告:蒙将军,大秦欲图强盛,变法革新势在必行。
陛下志在开创更辉煌的盛世,这点将军应当最清楚。
蒙恬颔首称是。
大秦既能一统六国,自然要继续开疆拓土。
连日来,通过多方打探,群臣已隐约察觉始皇帝与柴髙正在谋划重大变革,其核心始终围绕强国之策。
扶苏公子也曾透露,大秦崛起之路早有端倪。
随着赢磊的传唤声,群臣整肃衣冠,依次入殿。
多日未现身的始皇帝终于端坐龙庭。
众爱卿就座。
始皇帝开门见山,今日所议之事非一时可决,朕要诸位共商大秦千秋大业。
这番开场令群臣愕然。
虽然议政时赐座并不罕见,但看殿中早已备好的蒲席,便知今日必是场持久论战。
众人虽有所准备,仍猜不透皇帝将要宣布何等重大决策。
蒙恬,朕问你。
始皇帝直接点将,军中尚未受封的立功将士几何?领取俸禄者又有多少?还有多少人至今未获封赏?
众人闻言皆心下了然,今日所议之事关乎土地,此乃重大议题,即便要阐明也需讲究方法。
始皇话音方落,群臣皆暗自思忖:若陛下垂询,当如何作答?然既蒙垂问,便须给出答复。
蒙恬一时怔住。
此问题由来已久,只因未得良策而暂搁置,以致军中仍有微词。
未料陛下首问此事,然此事素由他经手,问他也属应当。
陛下,如今大秦军功田早已停发,将士多领俸禄为生。
自征讨六国时起,军功田便不再分配。
嬴政微微颔首,这正是他所需的关键信息。
只要此点无误,余者皆非要事。
朕记得此制止于统一之前。
如今所封赏者,不过是旧田余存?自统一伊始,便以俸禄代之?
蒙恬躬身应答。
此事他再清楚不过,断不会有误。
虽有人略有微词,但众人皆知:世袭军功田虽能激励征战,却也会滋生弊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