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解何为蒸汽机,但他明白柴中丞正在筹划重大改革,若无要事,实在不该打扰。
正是如此。
诸位可随扶苏殿下去朝宫听讲。
陛下有令,待他与中丞商议完毕,自会指明大秦强盛之路。
陛下说要让大秦成为强国!
赢磊心潮澎湃。
他深知陛下为强国夙夜操劳,中丞大人为大秦未来殚精竭虑。
自己能做的,就是保障他们饮食无忧,守护他们不受干扰。
陛下,中州发展历程微臣已讲述完毕。
若有不解之处,容后再细细研讨。
嬴政疲惫不堪。
他不仅要聆听,还需记录、思考、判断,比柴髙更为劳累,却也更加振奋。
不仅找到了大秦发展方向,更从柴髙处获知中州兴衰之道,完全领会了其深意。
柴爱卿,你所言中州历史,在朕看来实为一部血泪史。
岂有此理!两个游牧部族与区区岛国,竟令中州蒙受如此重创。
在朕这一朝,绝不容许此等事发生!
“爱卿既言那岛国乃徐福所寻之扶桑,此事便更易着手。
大秦新建楼船即将竣工,首航之地自当为此岛。
朕麾下雄兵无数,卿所提移民之策亦属必要!”
嬴政面沉似水,身为中州之主,他绝不容外敌在此放肆。
既有前仇旧怨,便休怪大秦铁骑踏平彼邦。
杀戮与迁徙势在必行——柴髙之策甚妙,岛上土着当尽数肃清,余者押回大秦熔于一炉。
“陛下屡问微臣所欲,臣既知中州千年劫难,自当竭力阻其重演。
若论宏愿,唯愿华夏永绝外侮;私心所向,便是以军靴碾碎昔日 ** 中州之国的疆土。
”
“善!既与朕同心为国,便共铸强秦!”
始皇帝执起案头竹简,其上所载要事,将为后世 ** 指明方向。
听闻柴髙所述中州血泪史,这位统治者怒不可遏——匈奴肆虐,五胡横行,蒙元践踏, ** 误国,列强瓜分,倭寇猖狂……累累 ** 令他【敏感内容较多】
大秦变法虽已废除连坐与徭役,但改革仍需深化。
柴髙铲除两大祸患后并未懈怠,他追求的是中州万世昌盛,未必拘泥于秦之名号。
嬴政通过柴髙所述后世见闻,领悟到真正强大在于民族整体强盛。
这非一国之力可成,需整个中州民族共同崛起。
如何使中州真正强盛?始皇帝抛出这个常人难以作答的难题。
柴髙回应道:强盛需武力、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协同发展,更要让全体国民共同强大。
二人共识在于:当前大秦尚有许多子民未能温饱。
柴髙提出土地改革构想,却顾虑触动贵族利益会重蹈王莽覆辙。
始皇帝敏锐察觉其中风险:若贵族集体反抗,后果不堪设想。
改革需循序渐进,首先在军中试行土地新政,以此保障中州稳定。
嬴政清醒认识到:维系大秦需平衡农民与贵族两大阶层利益,激进改革恐引发动荡。
即便动用武力也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但如果贵族阶层集体反抗,大秦同样难以承受。
一个贵族的叛乱往往会波及大片地区,毕竟这个时代并非由农 ** 导政权。
说得直白些,若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贵族联合反抗,大秦或许还能勉强支撑;但若换成同等数量的农民,他们绝无成功的可能。
因此,大秦现行的土地制度虽有弊端,可若按柴髙提出的土地改革推行,结局必然如同王莽的新朝一般,彻底覆灭。
如今的农民愚昧无知,缺乏辨别政策优劣的能力,真正的决策权仍牢牢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
“说句难听的话,朕若贸然更改土地政策,明日朝堂上便会少掉大半臣子,朝廷还如何运转?中丞,你这是生搬硬套未来的模式,朕绝不能答应!”
柴髙一时语塞,意识到自己过于依赖中州未来的经验,这确实是他的致命弱点。
毕竟时间会检验一切政策的成败。
“此事尚可再议。
大秦目前有三条出路:其一,强军备战,唯有武力强大,后续才有谈判的资本!”
始皇帝的话铿锵有力。
确实,若无强大的军力支撑,再庞大的帝国也只会沦为他人砧板上的鱼肉。
“其二,闭关锁国,先稳定国内经济,再图谋对外扩张。
这或许更为稳妥。
”
“中丞为何不提第三条路?莫非你担心无法驾驭战争机器?大秦能一统六国,靠的正是这一策略,为何你不敢直言?”
柴髙暗自叹息,他最不愿听到的就是始皇帝提及此策。
前两条路相对温和——强军未必意味着对外征战,亦可震慑内外;闭关锁国虽似龟缩,却也暗藏反击之机,与后世清朝的策略类似。
可惜,当时的统治者未能意识到自身武力薄弱,最终被列强的炮火轰开国门。
“想让大秦百姓有田可耕并不难,打出去便是!何时大秦人的血性被磨灭了?中丞,你难道忘了自己身为中州人的身份?还需朕来唤醒你的热血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