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们表示合作之下时间绰绰有余,真正的难点在于选材——需要干燥不变形的平整木板。
杜志,将作少府库存多少枣木?
现存木料千余方,其中枣木约二百方。
柴髙暗自赞叹,这位得力助手总能未雨绸缪,让他省去不少麻烦。
木料应当够用,只是雕刻过程损耗较大,还请大人见谅。
对比实验令人震撼:那块拼接木板转眼印出十张书页,速度远超人工抄写。
不仅效率提升,错误率也大幅降低。
更难得的是,每本书都能完美再现李斯的笔迹。
从此李斯的书法必将广为流传——这比手抄本的潦草字迹工整百倍。
众人终于理解为何柴髙将印刷术与造纸术并称为划时代发明。
他们目睹工匠为雕版上墨,刮去余墨,再将白纸轻轻一压——转瞬间,李斯的手稿便跃然纸上。
这行云流水的操作,是任何抄写者都难以企及的速度。
仅仅一页纸的印刷,若有数台相同的设备同时运作,印制书籍将变得轻而易举。
待所有书页完成,只需用线装订成册即可。
竟如此简单?一本书就这样诞生了?
李斯怔住了,在场众人无不愕然。
先前虽夸夸其谈,但未亲眼目睹时,谁也无法想象其中玄机。
此刻亲眼见证印刷之速,远超手工抄录百倍不止。
更妙的是,此法不仅迅捷,更能杜绝抄写过程中的讹误。
简直精妙绝伦!柴中丞,难怪您始终不急于抄录,原来藏有此等妙法。
这印字之物唤作?当真稀奇!
李斯以指尖蘸取少许油墨轻嗅,实则难辨其味,但观其质地便知非寻常之物。
此物乃托巴家特制,日后印刷所需,尽可向巴家索取。
李斯颔首。
巴家本以经营朱砂为业,调配此物自然得心应手。
虽为柴夫人娘家,终究是大秦商贾。
为柴髙提供此物合情合理,日后朝廷若需,亦可官采。
对此杜志并无异议。
将作少府素与商贾往来,礼赠之事亦非鲜见,不过此番尤为丰厚罢了。
此刻众人所钦服的,乃是柴中丞的卓绝才智。
若他此刻高呼还有何人,必无人敢应。
何等人物能构想此法?若非智谋超群的柴中丞,此刻中丞府内恐怕尽是伏案疾书的抄录之人。
唯此等高人方能想出如此省力之策,此乃协同之道的精髓。
众人投来的崇敬目光令柴髙颇感受用。
这般仰慕与逢迎,任谁都难以抗拒。
然柴髙尚能自持。
他深知雕版印刷问世,文字传播将迈入新纪元,此乃印刷术真谛。
然其犹未满足。
相较活字印刷,雕版仍显不足。
唯有活字之术,方堪称文字传播之里程碑。
起初他确实想直接研制活字印刷,但时间紧迫——毕竟已经夸下海口要完成这批教材印制。
若时间充裕,本可从容完善这项技术,然而活字印刷需投入大量精力,仅收集常用字就需要耗费不少功夫。
需对照现有文字逐个制作字模,再转换为 ** 单字。
待基础字库完备后,还要将所需单字排列到特定位置。
相较之下,印制当前义务教育教材反而更适合采用雕版印刷——这些教材内容经年不变,雕版能长期反复使用。
活字印刷的优势短期内难以显现,唯有在需要频繁更换印刷内容时方能体现其价值。
更棘手的是,活字印刷要求排版工匠具备专业知识,这在当下的大秦实属稀缺人才。
或许要等到自己原本所处的时代才容易寻觅,可那时计算机技术早已取代了活字印刷——只需懂计算机操作就能完成排版。
对现今大秦而言,雕版印刷更具实用性:无论印刷工是否识字都不影响工作,可以说任何人都能胜任。
相较之下,活字印刷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此外,雕版印刷能显着节省人力:制作雕版仅需木匠,印刷环节四人协作即可,最后装订再配一人。
柴髙估算过,印制这三套教材仅需百余名工匠,三个月后产量足以满足义务教育需求。
未来数十年间,教材修订也只需局部调整雕版,存储压力并不大。
即便每年微调,整体变动幅度也有限。
后续发展已无需他亲自过问。
只要雕版印刷问世,自然会有人继续研发活字印刷——虽然发明者可能不再是毕昇,或许是将作少府的匠人,但总要有人点拨才能突破。
这便是常说的雕版印刷术。
他指着成品解释道,其优势显而易见:批量印刷效率惊人。
正因如此,我才断言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堪比造纸术。
关于柴髙的这项发明,如今已无人质疑其价值。
这项创举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书籍制作的认知,若非柴髙亲口道破,谁能想到制作一本书只需如此简单的人力?
柴大人,此物必将改变中州对文字的认知,实乃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