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赞叹反倒让柴髙哭笑不得。
他时常脱口而出的现代词汇,连巴嫱等身边人都听得云里雾里。
柴髙暗自警醒:若因自己穿越者的身份把同僚都带成满口怪话的文化痞子,那真是罪过。
往后说话可得注意些。
不过眼下都是自己人,他说造纸是小发明也就由他去了。
在众人眼中,这分明是中丞谦虚——这些惊世发明岂是常人能想?必是如燧人取火、神农尝草般的天授神技。
张苍最震惊于那些数学创见,这绝非朝夕之功。
李斯说得透彻:非是中丞狂妄,实在是他每句狂言都能化作惊世成果。
所谓小发明的谦辞,在旁人听来自大,于他却是举重若轻。
唯有扶苏和杜志暗自叫苦:中丞说得轻巧,可累死累活的是我们俩!不过转念一想,若非大人指点,谁能想到稻草木屑竟能化作雪白纸张?这般辛苦倒也值得。
中丞大人的实力确实非同凡响,不仅能力出众,为人还十分谦逊。
然而正是这份低调,反倒让世俗之人觉得柴髙有些张扬了。
不过柴髙并未察觉旁人的这些心思,在他看来,这些事情做起来轻而易举,根本不值一提。
即便如此,他依然清楚印刷术的重要性——它无疑是文明史上的里程碑,与造纸术并列,为人类语言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
中国最早的完整印刷品是唐代的《金刚经》,由此推断,印刷技术早已存在。
印本的普及大大提升了书籍的留存率,减少了手抄本因数量稀少而失传的风险。
随着印本的广泛流传和读者群体的扩大,教会对知识的垄断逐渐被打破,宗教典籍的权威地位也开始被人文着作取代。
印刷术让文本得以统一,避免了手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讹误。
虽然印刷本身无法完全杜绝错误,但校对和勘误机制的引入,使得后续版本更加完善。
此外,印刷前的编辑工作也让书籍格式趋于规范,不再像手抄本那样随意。
这些变化促使读者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并推动了不同学科体系的建立。
简而言之,印刷术的发明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效率,统一了版本,促进了文化传播与知识普及,让文字不再只是权贵的专属。
柴髙正是想借推行义务教育之机,为人类教育事业奠定基础,从而加速大秦科举制度的诞生。
如此一来,中州的科技将迎来飞速发展。
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只要文化与文字不变,中州的传承就永不中断。
即便遭遇外族入侵,只要文明根基尚在,中州终将浴火重生,且比以往更加强大。
这便是柴髙对中州的信念——即便大秦覆灭又如何?只要文字与文化得以延续,中州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师父,这个雕版印刷术的名字定了吗?还是叫苏印吗?”扶苏心里美得很,这技术又是师父发明的,可师父总爱让别人挂名,看来这次又轮到自己了。
这可是他求之不得的好事。
上次造纸术让整个中州都知道了苏纸,他扶苏的大名也因此传遍天下。
这次的印刷术如此重要,要是再挂自己的名,随着书籍流传,名声肯定更响亮。
师父真是给了自己天大的荣耀。
可没想到,周围的人都冲他笑了起来。
扶苏突然有点心虚,毕竟这次自己确实没出力。
不像上次造纸,他和杜志拼死拼活,差点把命搭上。
现在想想,师父当初把功劳让给自己,恐怕是为了保住自己这个学生的地位吧?要不是柴髙是师父,现在站在这里笑的恐怕就是胡亥了。
所以扶苏心里发虚,这次挂名的还真不一定是自己。
“你们是不是想出名想疯了?这技术就叫雕版印刷术,你们想冠名我不反对,但也不用这么积极吧!”柴髙简直要吐血。
当初为了让扶苏站稳太子之位,他可是绞尽脑汁,最后才想出这个最快最有效的办法——让嬴政改变对这个儿子的看法。
效果是达到了,可副作用也来了,这小子居然迷上了发明创造。
你一个太子不好好研究治国理政,瞎掺和这些干嘛?
看着眼前这群笑嘻嘻的人,柴髙彻底无语了。
难道这个时代真因为自己的穿越变得浮躁了?
“殿下,上次造纸术最终以您的名字命名,这次无论如何也该轮到我了!况且这次印刷术的推行您并未参与,这些木工活您也不懂,全是我杜志和工匠们一手完成的。
依我看,该叫杜志印刷术!”
将作少府杜志这次寸步不让。
按柴髙定下的规矩——谁的贡献最大,谁就有命名权,这印刷术确实该署他的名。
“杜先生此言差矣。
”萧何敏锐地捕捉到话中机锋,立即为扶苏辩解,“命名是庄重之事。
那些木工技艺您真懂吗?不过是召集工匠操办罢了。
** 劳,也该归工匠们所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