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母亲那通电话带来的微妙释然与坚定,尚未在林晓梦心头完全沉淀,现实便以其惯有的、不容分说的方式,将她迅速拉回了地铁站这个没有硝烟却时刻紧绷的战场。目标的明确,并不意味着前路的平坦,反而让她对周遭的潜在风险更加警觉,如同绷紧的弓弦,等待着任何可能突然袭来的考验。
那是一个看似与往常无异的周二上午。早高峰的洪峰刚刚过去,站内的人流从汹涌澎湃退潮为相对平缓的溪流。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在地面上投下清晰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暴风雨过后般的、略带疲惫的平静。林晓梦站在三号安检口,刚刚高效地处理完几拨零散乘客,正趁着间隙,活动了一下因长时间站立而有些僵硬的脚踝,目光习惯性地扫视着周围。
就在这时,她的视线在安检机末端、靠近乘客取包区域的角落,定格了。
一个中等大小的、深蓝色的硬壳行李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箱体看起来很新,没有任何明显的标识或行李牌。它放在那个位置,已经有一小会儿了。起初,林晓梦以为只是某位乘客暂时放置,很快就会取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取走行李的乘客换了一拨又一拨,那个箱子却依旧纹丝不动,像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与周围流动的人群格格不入。
警惕性,像一条冰冷的蛇,瞬间缠绕上她的脊背。公安培训时李警官严厉的声音仿佛在耳边回响:“无主物品,尤其是行李箱、背包,必须第一时间视为潜在最高威胁!”
她立刻按下对讲机的通话键,声音压低了,但语速很快,确保清晰:“班长,三号口安检机末端发现一个无主深蓝色行李箱,放置时间超过五分钟,无人认领。”
几乎是话音刚落,对讲机里就传来了班长瞬间绷紧的声音:“收到!保持距离,不要触碰!我马上通知站方和公安!”
原本略显松弛的气氛,像被投入冰水的热铁,骤然凝固、降温。王姐也注意到了异常,迅速停止了与一名乘客的闲聊,眼神锐利地看向那个箱子。周围的几个同事也收到了消息,动作都变得谨慎起来,目光不时瞟向那个蓝色的“不速之客”。
林晓梦按照应急预案,立刻与王姐配合,开始有序引导后续到达的乘客,从旁边稍远的通道绕行,并在无主行李箱周围,用身体和隔离带迅速建立起一个半径约五米的临时隔离区。她的心脏在胸腔里有力地跳动着,不是因为恐惧,而是一种高度专注下的亢奋。培训时学到的疏散要点、指挥站位,此刻像清晰的程序指令,在她脑海中自动运行。
“各位乘客请注意,此区域临时管控,请听从工作人员指引,从左侧通道快速通过,不要停留,不要围观!”她提高音量,语气坚定而不失礼貌,努力维持着表面的镇定。一些乘客面露疑惑,但在工作人员严肃的神情和明确的指引下,都配合地加快了脚步。也有少数好奇的试图张望,被林晓梦和王姐坚决地用手势和语言劝阻开。
不过两三分钟,李警官和值班站长几乎同时赶到,两人脸色凝重。李警官眼神如鹰隼般扫过那个行李箱,迅速评估着情况。值班站长则拿着对讲机,语速极快地向上级汇报,并开始部署更广泛的疏散。
“启动三级应急预案!C区闸机口至B出口通道暂时封闭,引导乘客从A、D口绕行!”值班站长的命令清晰下达。
站内广播随之响起,柔和的女声被紧急通知取代,重复着引导疏散的信息。原本平静的站厅,像是被投入石子的水面,泛起了阵阵涟漪。更多的站务员和安保人员迅速到位,引导着不明所以的乘客有序离开潜在危险区域。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而压抑。
林晓梦坚守在自己的指定位置,负责隔离区边缘的警戒和引导。她能感觉到周围乘客投来的目光,有好奇,有不安,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慌。她强迫自己不去看那个蓝色的行李箱,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疏导乘客和维护秩序上,不断重复着引导语,确保指令清晰,动作果断。
李警官和一名穿着防爆服的民警小心翼翼地接近行李箱,使用探测设备进行初步检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般漫长。林晓梦甚至能听到自己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声音,手心里沁出了一层薄汗。她想象着各种最坏的可能性,但又迅速将这些念头压下去,专注于眼前的任务——不能让恐慌蔓延。
经过似乎无比漫长的检查和评估,李警官通过对讲机通报了情况:“箱体无明显外接装置,探测未发现常见爆炸物反应。准备进行远程非接触式开启。”
专业的排爆设备被小心翼翼地运了过来。所有人员被要求退到更远的安全距离之外。林晓梦和同事们一边引导疏散,一边忍不住将目光投向那个焦点区域。整个站厅的一部分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只有疏散的脚步声和广播声在回荡。
终于,在所有人的屏息注视下,行李箱的锁扣被远程装置“咔哒”一声打开。箱盖缓缓弹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