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 > 第6章 闲谈

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 第6章 闲谈

作者:人间月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0:57:11

那声音沉稳平和,在篝火噼啪声中清晰传开,带着一种让人不由自主静下来的力量。

“大禹治水,降服蛟龙,封锁在此山,得名封龙山。”

张远的身影在火光中显得比白日里更清晰些,他盘腿坐在篝火旁,并未刻意拔高声音,“大禹为民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救万民于水火,所以他是人民的英雄。

为民做事的人,无论过了多少年,总会被历史记在心里。

我们聚在这封龙山上,也该学大禹的样子,做些对百姓真正有好处的事。”

周遭响起一片低低的应和声,有人点头,有人轻声说着“是这个理”。

赵云在土坎上看着,心中略感意外——竟是白日里见过的张远。

方才听他说大禹,只觉视角寻常,与乡野间先生的论调差别不大,倒要看看他接下来要说些什么。

张远顿了顿,目光扫过围坐的众人,忽然问道:“那大禹死后的事,你们知道吗?”

一个老者接口道:“张季,这谁不知道?

夏传子,家天下嘛!大禹把位子传给了儿子启,从此就不是禅让了。”

“李伯说得对。”

张远点头,笑容里带着几分深意,“可为何以前是禅让,到了大禹这里,就变成家天下了?”

一个少女举手:“先生说过,是因为有了多余的东西!”

“刘兰说得不错。”

张远赞许地看了她一眼,随即提高了些声音,“最早的时候,人们打猎、采果,打来的肉、采来的粮,刚够吃饱,没多余的。

那时候,谁也藏不住私货,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分食,首领也得自己动手,这就是‘公天下’。”

他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圈:“可后来不一样了。

人们学会了种地、养牲畜,打下来的粮食吃不完了,养的牛羊多到数不清了——这些多出来的东西,就是‘私产’。

有了私产,就有人想把它攥在自己手里,传给儿子孙子。

大禹那时候,部落里的粮食、牲畜、土地多了,他的儿子启,还有那些帮着管理这些东西的人,就不想把位子让给别人了,怕别人分了他们的好处,于是就有了‘家天下’。”

赵云眉头微蹙,这说法他从未听过。

书里只说夏启继统是“天命所归”,张远却从“多余的东西”说起,未免太过直白,甚至有些……离经叛道。

“张季,照你这么说,这‘家天下’倒是错了?”有老者疑惑道。

“不是对错,是世道变了。”

张远摇了摇树枝,“有了私产,就有了贫富。

有的人占着大片土地,家里粮食堆成山;有的人却连一块立足的地都没有,饿得啃树皮。

为什么?因为土地成了那些人的私产,他们凭着这些私产,不用干活也能衣食无忧,还能使唤别人。”

他指向远处:“就像山下那些豪强,家里的地连成片,雇着佃户耕种,收的租子能压垮人。

遇上灾年,他们捂着粮仓不肯放粮,眼睁睁看着人饿死——这就是私产太多,把人心都养贪了。”

“可不是嘛!”

一个青壮忍不住插话,“去年大旱,我那村子里的地主,粮仓堆得冒尖,却用陈糠烂米换我们的地,不同意就放狗咬人!”

“还有那些当官的,拿着朝廷的俸禄,却勾结豪强,搜刮民脂民膏。”

另一个声音响起,“我老家雁门,去年冬天,官府征粮比往年多了三成,说是要给军队,结果呢?都运进了刺史自己的粮仓!”

抱怨声渐渐多了起来,火光映着一张张愤懑的脸。

张远抬手,众人便又安静下来。

“所以,这世道不公,不是因为老天爷不公,也不是因为我们命不好。”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太多东西被少数人占去了,他们靠着这些东西,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

就像现在,皇帝盖宫殿要占百姓的地,豪强收租要逼死佃户,官吏盘剥要刮尽民财——这些人,就是靠着‘私产’和‘权力’,把天下变成了他们的‘家天下’。

我们这些没地没产的,就只能受苦。”

赵云坐在土坎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膝盖。

张远的话像一把粗砺的刀,剖开了世道光鲜的外皮,露出底下的脓疮。

他见过流离失所的流民,见过被豪强逼死的农户,心中不是没有感触,只是从未有人这样直白地将根源归到“私产”与“家天下”上。

这想法太过惊世骇俗,让他既觉得刺耳,又隐隐有些无法反驳。

“那……那我们能怎么办?”一个妇人怯生生地问,“我们这些人,没权没势的……”

“怎么办?”张远站起身,举起手中的树枝,像是举起了一把剑,“大禹能治水,靠的不是天生神力,是跟着他一起搬石头、挖河道的百姓。

我们要想不受苦,就得把被抢走的东西拿回来——不是抢别人的,是拿回本该属于大家的。”

他指向周围的山:“这封龙山的土地,不是哪一家的,是老天爷给所有人的。

山上的野果、野菜、木材,谁都能采,谁都能用。

我们在这里,一起种地,一起打猎,一起分粮,老人有赡养,孩子有书读——这就是我们要的,不是谁的‘家天下’,是大家的‘公天下’!”

“好!”青壮们率先叫好,声音震得树梢的夜露都落了下来。

老人们也捋着胡须点头,孩子们似懂非懂,却跟着拍手。

赵云心中剧震。

他终于明白,这群“贼寇”为何与寻常盗匪不同。他们不是为了打家劫舍,竟是抱着这样一种……近乎空想的“天下公”的念头。

这念头太过大胆,太过颠覆,让他这位自幼浸淫儒家礼法的人,只觉得头皮发麻。

可看着篝火旁那些发光的眼睛,听着那些发自肺腑的欢呼,他又无法将其斥为虚妄。

至少在这封龙山上,他们确实做到了几分——妇孺无饥寒,孩童有教化,众人同劳作,倒比山下那些“王法之地”更像个人世。

张远待众人安静些,又笑道:“当然,这世道不是一天能变过来的。

眼下,我们先守好这封龙山,种好地里的粮,教好村里的娃。

等明年开春,把东边那片荒坡也开出来,再多养些鸡鸭,日子总能越来越好。”

他说着家常话,却让人心头踏实。

有人问起春耕的种子,有人说起修补栅栏,话题渐渐落到实处,方才的激昂渐渐化为一种沉静的力量。

赵云坐在土坎上,望着篝火旁那个黑瘦的身影,忽然觉得,自己今日来对了。

这封龙山的“贼首”张远,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也更……赵云心中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

纵观古和今,无他这般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