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战舰的升空,巴别塔计划也即将迎来最后的工程
长达5km的战舰内,有一个巨大的空间,而在这些平台之上,此刻正放置着一些巨大的线缆卷轴,这些碳纳米管线缆正是轨道塔的关键组成部分,每一条线缆都长达4万km,因此,战舰一次升空只能携带五条
引擎的轰鸣震颤着甲板,5公里长的巨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到达了同步轨道上,舰体表面的散热鳍片在恒星光芒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程舰,它现在的使命只有一个——完成巴别塔计划。
在战舰中央的巨型货舱内,工程师们正进行最后的检查,没有到达宇宙空间时的失重感,这是重力发生器开始工作了,穿戴着辅助动力甲的工作人员和工程师严阵以待
“碳纳米管线缆,编号BTL-1,状态确认。”
舱室内的机械臂缓缓展开,将直径超过梁200米的线缆卷轴固定在发射平台上。这条线缆长达4万公里,足以从地球表面延伸到静止轨道之外,其抗拉强度达到102?N——理论上,它能吊起一整座大陆。
“这是第一条”首席工程师STC盯着全息投影中的数据流,他的机械声音低沉,“只要它安装完成,轨道塔就算是迈出第一步了”
巴别塔,蓝星人类历史上最疯狂的工程。
它不是一座塔,而是一条太空电梯,一条从地表直达同步轨道的“天梯”。但和传统的太空电梯不同,巴别塔并非依靠单一缆绳支撑,而是由无数条碳纳米管线缆编织而成的立体网络,每一条线缆都像蜘蛛丝般坚韧,却又比钢铁更稳固。
它的顶端,将是一座漂浮在静止轨道上的巨型平台,后期也要通过战舰将它运输上去进行拼装。
一旦建成,这座轨道塔将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终极通道,运输成本将降低至传统火箭的千分之一。
但今天,它的意义不止于此。
舰桥上,林江透过舷窗注视着蓝星的弧线。
“确认轨道参数,准备投放。”
“投放程序启动,倒计时30秒。”
战舰的腹部缓缓打开,巨大的线缆卷轴被机械臂推出舱外。在无重力的环境下,它像一条沉睡的金属巨蟒,等待着被唤醒。
“10秒。”
线缆的末端连接着一枚特制的锚定器,它将在抵达预定位置后自动展开,嵌入轨道塔的基座。
“5秒。”
“投放!”
卷轴被释放,在微型推进器的引导下,朝着蓝星的方向缓缓延伸,这不单单是一个微型助推器,更是一个连接器,是连接巴别塔工程地底下深处的锚点
4万公里,听起来只是一个数字。
但当这条线缆真正展开时,它的重量足以压垮任何传统材料。碳纳米管的结构让它能够承受难以置信的拉力,但即便如此,工程师们仍然屏住呼吸,盯着监控屏幕上的应力数据。
“线缆张力稳定。”
“轨道锚定器锁定成功。”
舰桥内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欢呼。
林江闭上眼睛,长舒一口气。
三年半。
三年半的计算,庞大的建造,无数的失败与修正。
而现在,人类终于拥有了一条通往星辰的“天梯”。
地面上的工作人员看着缓缓垂下的碳纳米管缆绳,最前端的是一个小型的助推器,在预案之中目前一切都是在正常范畴内,地基顶端的连接器正在准备接收助推器尖端的卡扣。
空中的助推器以将近第一宇宙的速度从天而降,他的速度在逐渐减缓
“遥测正常,BTL1出现在目视范围”
“已接入激光引导!”
巴别塔周围的几个大型天文观测台正在做着汇报,这些天文台是为巴别塔工程专门建造的
观测人员看着从天而降的火球,手中的特制望远镜正观察着这个火球的一举一动,助推器的尖端在于大气层摩擦,但它并没有因此而过度烧蚀
“汇报最新情况!”林江坐回了舰长位,他的神经链接系统正在控制着舰船的每一个仰角,以确保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差错
“地面天文台已接收引导,激光制导已完成”叶平看着面前的全息数据面板汇报着
“卷轴释放速度正常”
“BTL1卷轴第一轴承温度632℃,在可控范围!”STC以及几个工程师通过摄像头远程汇报
“第二轴承温度720摄氏度,正常!”
“辅助滑动轴承温度320度,正常!”
“冷却剂96%”
“润滑剂72%,正在补充!”
“激光引导锁定!”
地面总工程师之一钱中猛地拍下全息键盘,防护面罩上反射着数十道交叉的红色光束。他面前的巨型屏幕上,那颗从天而降的正以每秒3公里的速度突破平流层,尾部拖曳出长达二十公里的等离子尾迹。
“温度告警!”监测员突然大吼,“锚定器前端突破2000℃!”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