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侠盗燕子李三的100个传奇故事 > 第7章 沂蒙山·燕子队

煤山背后的枪声炸开了锅,像除夕夜失控的炮仗,密密麻麻织成一张响网,子弹擦着煤渣飞掠而过,“嗖嗖” 声刺得耳膜发疼。我把小兰死死护在怀里,借着煤堆滑坡的惯性连滚带爬,一头扎进暗沟 —— 沟里积着半尺深的湿泥,混着煤屑糊满全身,却成了保命的屏障。等枪声稍歇,又顺着沟沿往渔村后山钻,钻进密不透风的甘蔗林。

日军卡车的探照灯扫过来,光柱像把锋利的刀,劈开甘蔗叶的缝隙,把叶片映得半透明,悬在头顶像无数柄绿剑。我们浑身裹着煤黑,手脚并用地往前挪,锋利的蔗叶在胳膊上、脸上划出一道道血口子,血珠渗出来,混着泥污结痂,却连一声闷哼都不敢发 —— 怕惊动山下的日军,把仅存的生路堵死。

爬到大山腰的废弃砖窑,我才敢瘫坐在地上喘口气。借着月光低头看小兰,她肩上的旧伤又崩开了,暗红的血把粗布衣服浸出一大片,却还咬牙从怀里掏出块破布,狠狠勒住伤口,抬头冲我笑:“你看,咱们夫妻档,命就是硬。” 我心疼得喉咙发紧,伸手轻轻抚过她汗湿的额发,俯身吻了吻她的额头:“先把血止住,再硬的命,也不能让你把血流光。”

后半夜,山脚下传来哗哗的水声,借着夜色往山下望,只见一艘快艇像条黑鱼,悄无声息地靠了岸。昌哥的心腹阿水猫着腰爬上来,手里攥着只油纸包,钻进砖窑就压低声音说:“老板被日军扣了,东昌号也被他们充公了。这是你们要的‘东西’,他让我带句话 ——‘燕子不回头,直飞沂蒙山’。”

我扯开油纸包,二十条崭新的德国造驳壳枪泛着冷光,四箱手榴弹码得整整齐齐,还有一张皱巴巴的地图 —— 上面画着山东沂蒙山的地形,红笔圈出的 “抗日游击队联络点” 格外醒目。我攥紧地图,指节泛白,心里像燃着一团火:师父以前常说,沧州燕子门的轻功再快,也快不过子弹;可要是把子弹握在自己手里,就能为这破碎的山河,抢出一条活路来。

枪有了,赶路的路费却成了难题。我摸出怀里的黄金烟枪,龙嘴的空缺处露着白茬,只剩那颗红宝石在月光下亮着,像颗凝固的血丸。小兰赶紧按住我的手,声音发颤:“这是咱们的聘礼,不能动。” 我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命都快没了,还谈什么聘礼?等咱们活下来,我给你打更好的,比这金烟枪还贵重。”

她沉默了片刻,突然把烟枪抢过去,从发髻里拔下一根金钗 —— 那是她母亲留的遗物,也是她唯一的念想。她小心翼翼地把金钗嵌进龙嘴的空缺,抬头看着我,眼里闪着光:“要当一起当,要活一起活,不能让你一个人扛着。” 我们连夜下山,找到地下钱庄,把金钗和半杆烟枪当了,换来三十块大洋、两匹壮实的蒙古马,还有一辆吱呀作响的破马车。

马车上,我铺了厚厚的干草,想让她半躺着休息,她却不肯,非要坐在我身后,双手紧紧环住我的腰,脸贴在我汗湿的背上。马铃 “叮当” 想着,我们顶着满天星斗往北赶,像一对私奔的小夫妻,身后是火光冲天的上海,身前是未知却滚烫的远方。

为了避开日伪的卡子,我们只能昼伏夜行。白天藏在齐腰深的高粱地里,听着远处日军巡逻车的马达声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夜里赶路时天亮,我就把她裹进怀里,一起坐在马车上赶马。她教我唱江南的《茉莉花》,歌声软乎乎的,像浸了春水;我教她吹口哨唤鸟,她学得慢,总把调子吹跑,惹得我们俩在月光下笑作一团。

她指尖在我掌心轻轻写 “李” 字,我就在她掌心写 “兰” 字,再把两只手合拢,拼成一颗心。饿了的时候,我们分吃一块硬邦邦的馍,她咬一半,把剩下的塞进我嘴里,笑着说:“你赶马、探路,出力多,你先吃饱。” 我嘴里嚼着刺嗓子的麸皮,心里却像灌了蜜 —— 原来漂泊的人,只要抓住一点点甜,就觉得整个天下都轻了。

十天后,我们终于踏进沂蒙山腹地。峰峦像翻涌的墨海,松涛声在山谷里滚着,像闷雷,可山脚下却随处可见饿殍,惨得让人揪心。我们在一座破庙里落脚,庙外的荒地上,几具尸骨还没来得及埋,一群乌鸦在头顶盘旋,“呱呱” 的叫声难听至极。

我第一次看见小兰哭。她抱着个瘦得肋骨都凸出来的小女孩,把我们最后一块干粮掰成碎末喂她,可没过半个时辰,小女孩还是没撑住,小脑袋歪在了她怀里。小兰跪在地上,用手一点点扒土,想把孩子埋了,十指磨得血肉模糊,还在不停挖。我蹲在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声音发哑:“别挖了,让燕子带她飞吧,飞到没有饥饿、没有战争的地方去。”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她已经不是上海滩那个娇生惯养的杜家千金了 —— 她是我的战友,是这破碎山河的守墓人,也是我心里最硬的那根骨。

我带着那二十条驳壳枪,在附近的村落里招兵买马。穷得活不下去的猎户、被日军灭了门的书生、逃荒来的壮丁,听说我们要打鬼子,都揣着干粮来投奔。我给队伍取了个名,叫 “燕子队”—— 我把燕子门的轻功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教他们翻墙越脊时脚不沾尘,夜里行动时悄无声息。我们的队训就一句,掷地有声:“专偷鬼子的命。”

小兰管账,也管医护。她把旗袍改成了方便跑跳的马裤,头发裹进粗布毛巾里,却掩不住眉眼间的英气。有队员开玩笑:“队长,你这压寨夫人,比枪子还辣。” 她一听就急了,扬起拳头追着那队员打,笑骂道:“谁是压寨夫人?我是寨主!这燕子队,有我一半的份!” 我站在一旁看着,心里像开了花 —— 原来家不一定是一间屋子,也可以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是她站在人群里,眼里闪着光的样子。

很快,我们得到情报:日军一支运输队要过摩天岭,拉着过冬的棉衣和弹药。我拍板决定,干一票大的。夜里,我们三十个人像一群黑燕,悄无声息地翻过山,扑向山谷。我带几个人摸上岗哨,匕首抹过鬼子的脖子,没等他们哼出声,就夺下了机枪。

小兰带另一组人伏在崖顶,专打卡车轮胎。战斗打得又快又烈,手榴弹爆炸的火光映在她脸上,她咬着牙往山下投弹,肩上的旧伤渗出血来,也没退后半步。我在一旁看得心尖发疼,却腾不出手去帮她 —— 只能更狠地扣动扳机,把鬼子往死里打,早点结束战斗。

十分钟后,日军的运输队全瘫了。我们缴获了五车棉衣、两箱子弹,还一把火烧了空卡车。回山的路上,小兰把一件崭新的棉衣披在我肩上,轻声说:“你轻功好,总在前面探路,别冻着。” 我握住她的手,虽然两人的手都因为摸枪、投弹变得黑乎乎的,却暖得能焐热彼此的心:“有你在,我怎么会冻着。”

接下来的三个月,我们专盯日军的运输线。我用燕子门的轻功夜袭据点,悄无声息地摸进去,解决哨兵;小兰带着神枪手在远处掩护,枪声一响,总能精准地打掉鬼子的火力点。日军被我们打怕了,都说沂蒙山里有 “黑燕”,来无影去无踪,专要他们的命。

可我知道,燕子飞得再快,也得有归巢的地方。每次夜里行动回来,总能看见小兰在庙门口等我,手里提一盏马灯,灯光在夜里摇摇晃晃,像颗暖人的星。她一看见我,就小跑过来,拉着我的胳膊翻来覆去看:“没受伤吧?有没有缺胳膊少腿?” 我总笑着在她面前转一圈:“你看,全乎着呢,还能抱你转三圈。”

她会嗔怪地拍我一下,却趁没人的时候,从怀里掏出块用手帕包着的烤地瓜 —— 那是她从自己的口粮里省下来的,还带着点温度。我咬一口,甜得能噎到人,鼻子却酸酸的:“比上海的桂花糕还甜。” 她耳根一红,转身就往庙里跑,像山间受惊的小鹿,引得我哈哈大笑,笑声在山谷里飘得很远。

转眼到了深秋,燕子队的队员已经有一百三十人了。我们打下了日军的第一个据点,缴获了一批战马,还救了不少被抓去的老百姓。夜里,我们在山头上摆庆功宴,篝火映红了半边天,队员们唱着山歌,喝着自酿的米酒,热闹得像过年。

我牵着小兰的手,走到火圈中央,高声对所有人说:“今日起,燕子队扩编成‘燕子营’,我李三任营长!还有一件事 —— 杜小兰,她不只是咱们的营副,还是我李三未过门的媳妇!”

话音刚落,队员们就起哄起来,有人掏出唢呐吹得震天响,有人敲着酒坛当鼓,闹成一片。小兰愣住了,眼泪 “唰” 地就流了下来,却笑着问我:“那聘礼呢?你答应我的聘礼,可不能赖。” 我从怀里掏出那杆只剩木托的黄金烟枪 —— 枪托上,我用匕首刻了两只交颈的燕子,虽然刻得粗糙,却满是心意。我单膝跪地,举起烟枪:“枪是空的,可我的心是满的,里面全是你。杜小兰,你愿意嫁给我吗?”

她赶紧伸手把我拉起来,眼泪还在掉,却笑得格外灿烂:“跪着像俘虏,我要的是能跟我并肩作战的夫君,不是要一个俘虏。” 我大笑起来,一把把她抱起来转圈,篝火溅起的火星落在我们身边,像漫天的烟火,为我们作证。

可喜事的第二天清晨,山下来了个穿粗布衣裳的人 —— 是八路军的联络员。他递给我一份皱巴巴的情报,脸色凝重:“日军调集了两千人,还带着八门山炮,要对沂蒙山进行‘铁壁合围’,他们的目标,就是你们燕子营。” 我往下看,心一下子沉了 —— 带队的副官,竟然是以前在上海跟万墨林勾结的三井少佐,他还专门点名,要抓活的 “燕子李三” 和 “杜家小姐”。

我攥紧情报,指节泛白,抬头望向小兰 —— 她正在给受伤的队员换药,动作利落,侧脸被晨光镀上一层金边,温柔得像幅画。我走过去,轻轻按住她的肩膀,声音低沉:“婚礼,可能要推迟了。” 她回头看我,眼里没有一丝慌乱,反而亮得惊人,还带着点笑意:

“不,战场就是我们的洞房,等打完这一仗,我们再成亲!”

下一章,铁壁合围的死局里,将飞出两只浴火的凤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