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框上方的痕迹重新浮现,边缘微微颤动,像是被风吹皱的纸页。林小满没眨眼,也没后退,她蹲下身,指尖在掌心用力划了几道,顺着记忆把符号的轮廓刻进皮肤。刺痛让她保持清醒。
周予安靠在墙边,呼吸浅而急。他抬手按住胸口,不是因为疼,而是怕自己魂体散开。陈默站在角落,身形忽明忽暗,像是随时会熄灭的灯。
“它知道我们在看。”林小满低声说,站起身拍了拍裤子,“这不是巧合,也不是幻觉。它在回应我们。”
她掏出手机,屏幕亮起又熄灭——拍不了。相机动起来,画面只是一片模糊的灰。她收起手机,转头看向周予安:“你说你在医院见过这个符号,对吧?”
周予安点头,声音有些发虚:“白大褂的人,站在我病房门口,袖口有这个图案。他没说话,看了三分钟就走了。”
“不是医生?”她问。
“不像。”他摇头,“动作太稳,眼神也不像来看病人的。”
林小满沉默片刻,把掌心的刻痕又描了一遍,确保不会忘。“明天一早,我去图书馆查老校刊。三十年前的事,如果这个符号出现过,一定有记录。”
周予安没反对,只是轻轻扶了下墙,才稳住身形。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们不再只是倾听过去,而是要走进去,翻出那些被压住的东西。
第二天清晨,阳光刚照进走廊尽头。林小满站在图书馆门口,背包里装着笔记本和一支笔。她没带手机,怕拍照触发警报系统。
管理员是个中年女人,戴着老花镜,正低头整理登记簿。林小满走过去,语气平静:“老师,我想查点资料,写一篇关于校园自治组织的论文。”
女人抬头看了她一眼:“具体查什么?”
“**十年代的学生会,特别是那些后来被取消的。”她顿了顿,“听说以前有个叫‘守序者’的团体,不知道有没有资料?”
管理员眼神微动,推了推眼镜:“你倒是知道名字。那届学生会挺特别的,当年风评两极,后来被校方解散了。档案在三楼校史区,但那边要登记才能进。”
林小满递上学生证,认真填写表格。她在“研究目的”一栏写下:“探讨学生组织权力边界与校园生态关系”。
管理员看了会儿,点头:“可以,给你半小时。别乱翻,看完归位。”
“明白。”
她提着包走上三楼。校史区靠窗,一排排深色书架上摆着泛黄的合订本。她按年份找,从1990年开始一页页翻。
纸张脆得像要碎掉。她动作轻缓,手指划过目录,直到翻到1993年冬季刊。
一页插图跳入眼帘。
标题写着:“守序者成立宣言——以秩序守护公正”。配图是一枚徽章,中央是三角嵌在圆环中的符号,线条简洁却带着压迫感。旁边印着一行小字:“秩序之内,方得安宁”。
林小满心跳加快。她迅速掏出随身带的小相机,对准页面按下快门。咔嚓声极轻,但在安静的房间里仍显得突兀。
她立刻合上书,左右张望。走廊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
来不及多看。她把书塞回原位,顺手抽了本《校运动会年鉴》拿在手里,装作随意浏览。脚步声靠近门口,她低头翻页,假装专注。
管理员走进来,扫了一圈,没说话,又转身走了。
林小满松了口气,把相机小心收进包里。她记得那句话——“秩序之内,方得安宁”。听起来像口号,可落在纸上,却像一条界限:你在里面,就安全;你敢跨出去,就不配存在。
她合上手里的年鉴,正准备离开,余光忽然瞥见书架最底层一本薄册子。封面没有标题,只有一道压痕,像是被人反复抽出又塞回。
她蹲下身,将书抽出。
是1994年春季的《纪律通报汇编》。翻开第一页,记录着几起“严重违纪事件处理结果”,其中包括一名学生因“散布谣言、扰乱秩序”被劝退。处理意见下方,盖着一个红色印章——图案正是那个符号。
她快速往后翻。类似的案例还有三起,都以“维护集体稳定”为由做出严厉处分。最后一则记录写着:“守序者成员有权对可疑行为进行调查与警示。”
她盯着那句话,手指慢慢收紧。
这不是学生会,更像是某种监察机制。
她把书放回原位,起身时脚步微顿。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她包角的一小块布料上——那是周予安魂体残留的痕迹,淡淡的银灰色,像擦不掉的雾。
她没碰它,只是拉紧了背包带,快步走出校史区。
楼梯拐角,她靠墙站定,从包里取出相机,重新翻看拍下的页面。图像清晰,符号的每一笔都看得清楚。她放大徽章图案,盯着那句标语。
“秩序之内,方得安宁。”
她低声念了一遍,又一遍。
周予安的身影缓缓浮现,站在她侧后方,脸色比早上更苍白。他没说话,但眼神一直盯着屏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