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洪荒开局,我为先天人族 > 第89章 收徒玄都

洪荒开局,我为先天人族 第89章 收徒玄都

作者:雷坡石的风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24 23:53:29

“接下来,不仅是太上老子的动作,还有元始、通天、亦或西方的接引和准提二人,甚至北部的冥河,都有可能觊觎我人族。”

“女娲娘娘抟土造人,借人族初立的气运证道成圣;如今太上老子又欲以金丹大道为桥,勾连人族气运冲击圣位。

李念轻扣身前边的先天八卦图,眸光深邃如渊,“他们眼里的人族,从来都不是平等的生灵,而是可借势的阶段,可分润的气运源泉。”

“可这阶梯,终究要由我们自己踏稳了。”他抬眼看向三祖,语气陡然沉凝,“太上老子传法也好,旁人觊觎也罢,若只是想着从人族身上剥取好处,却不愿真正护持人道昌明,那这“怀璧其罪”,便让他们尝尝反噬的滋味。

传承殿的监察要严,气运的分配要公,让那些垂涎者明白——我人族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能与天地诸圣共立洪荒的根基。”

......

百年时间,弹指已过。

洪荒大地,广袤无垠。

人族的脚程相较浩瀚的洪荒天地而言,显得颇为缓慢和艰难。

首阳山之颠,太上老子端坐而生,宛如一座古朴而不朽的雕像,其道袍随风轻轻飘动,衣袂间似有灵韵流转。

在他身侧,青牛修然而卧,牛眼半睁半闭,偶尔发出一声低沉的哞叫外,就是反刍着。

而其身后的先天至宝太极图若隐若现。那神秘的图文中蕴含着天地至理,阴阳二气在其中缓缓旋转、交融,时不时爆发出一抹璀璨的光芒,将首阳山山巅映照得如梦如幻。

微闭的双眸,缓缓睁开,目光似穿透里时空长河,将台下众人的灵魂尽览无遗。

“吾,太上老子,今于首阳山传道七七四十九日。法不轻传,有缘者皆可来听。”

“吾所传金丹大道,其要旨曰:此乃超脱尘世,直指混元之经。夫金丹者,非金石之丹,实乃性命凝结之珠;非外求之物,乃是内修之真。”

“初入门时,需炼己筑基,涤荡尘俗浊气。

如清泉洗石,去其滓秽,使身心澄明如琉璃,方能纳天地之灵气不杂,汇日月之精华无漏。

此时以己身为烘炉,坎离为水火,脾胃为釜甑,真气为薪柴——坎中真阳藏于肾,离中真阴蕴于心,水火相济,方得温养之妙。”

“继而炼精化气,气行周天。精者,非精血之精,乃先天一点元精;气者,非口鼻之气,乃混元先天真气。

以意引气,如牧牛执缰,不疾不徐,行于奇经八脉,润于百骸关窍。

待气足神全,如大地春回,生机勃发,便有玄关一窍自开,如蚌含珠,渐生黍米之丹。”

“再炼气化神,神归丹田。此时丹如星子,悬于黄庭,光映五脏,气贯三田。

神凝则丹固,丹固则魂安,魂安则魄宁,魂魄相守,方得真我不昧。

纵有外魔侵扰、内欲翻涌,丹光一照,如烈日当空,魑魅自散。”

“终炼神还虚,与道合一。金丹粉碎,化作先天一气,弥漫周身,融于天地。

此时无我无他,无内无外,如鱼游于水,不知水之为水;如人立于气,不觉气之为气。

举手投足,皆是道运;呼吸吐纳,尽合自然。此乃‘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境,方是金丹大道直指混元之真意也。”

声若九霄上垂落的玉音,字字如玑,入木三分,直透听者紫府泥丸。

下方众生或面露迷茫,似在苦思玄关;或眼神亮堂,恍悟周天路径;更有甚者,已不自觉盘膝而坐,依言调息,周身竟有淡淡白气萦绕。

大道之音未落,首阳山巅已是霞光流转,灵气如潮,仿佛连天地都在共鸣这金丹妙理。

......

时间好似停顿了。

首阳山上唯有太上老子那蕴含无尽妙理的声音在悠悠回荡。

众人皆沉浸其中,如被施了定身咒般一动不动,他们的眼神紧紧追随着太上老子的身影,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任何一句珍贵的话语。

此时的首阳山,仿佛成为了洪荒宇宙的核心,所有法则,所有的奥秘都在太上老子的讲述中缓缓揭开面纱。

那缭绕的云雾像是被大道之音所吸引,停滞在山腰不再飘动,山间的飞鸟走兽也似受到了感召 ,安静地蛰伏在原地,侧身倾听。

......

“今日传法已闭。明日寅时三刻开讲。”

随着太上老子最后一个字吐出,那仿若洪钟大吕,贯穿天地的声音戛然而止。

一时间,首阳山山巅鸦雀无声,唯有袅袅余音仍在此山巅回荡。

众人依旧沉浸在那玄奥的金丹大道之中,眼神或迷茫,或顿悟,或炽热,脸上的神情似凝固一般,仿若时间在此刻真的停止了流动。

良久,仿若一阵春风吹过,唤醒了这沉醉的众人,先是轻微的吸气声,感叹声,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与朝拜之声。

第二日,寅时三刻,晨光刚染上山尖,前排的位置不知怎的就已稀落了几分。

有练武者听着“炼己筑基”总觉得不如挥刀杀妖来得痛快;更有几个身穿华丽的修士,更是关心是否能点石成金,听了半日“涤荡尘俗”,便觉得这道与己不合。

到了第十日,山巅的人群已经稀稀落落。

有修士抱怨“炼气化神”太过繁复,不如往日所学快速。

倒是一个扎着总角的童子,从第一日靠后的位置,慢慢地挪到了离山巅只有五十步的距离,他脚下的草鞋早已磨破,露出的脚趾沾着晨露。

二十日过后,能坚持在山巅听道的,只剩下不到二十人。

而那孩童也还在,已经挪到了山巅的边缘而坐,怀里的面饼换了块新的,还裹着一片桐叶。

还有一个瞎眼的老妪,每日由孙儿搀扶着来,她说听不见字句,却能“摸”到声音里的暖意,像初春的太阳抚过身子,连骨头缝里都透着松快。

第四十九日的暮色漫上山巅时,山巅只剩下五人。

瞎眼的老妪,没有让其孙儿搀扶,背脊挺的比往日直了些,脸上的皱纹似乎浅了几分;

稚气未蜕的童子,已经坐到最前排;一个书生打扮的青年,面前打开的书本上已经记满了自己的所思,一位樵夫右手边放着一把散发着荧光的斧头,左手边则搁着一根扁担;以及一个背剑的侠客,五心朝天,正自闭目,体察己身。

“传道四十又九,今日圆满。”

那道声音未再如往日般贯天彻地,反倒轻得像山巅最后一片落叶坠向地面,却又清晰的仿佛贴着每个生灵的耳畔响起。

没有洪钟大吕的轰鸣,没有玉音琳琅的玄妙,只带着三份青牛反刍的慵懒,七分云霞舒卷的淡然,从首阳山巅漫出去——

漫过东海的潮头,让翻涌的浪涛忽然静成一面镜子;漫过西昆仑的雪峰,让千年不化的寒冰沁出第一缕水汽;漫过南疆密林的瘴气,让缠绕的毒藤松开了绞着的飞鸟。

山巅的五人齐齐抬眼时,太上老子的道袍已与暮色融为一体,唯有袖口飘出的一缕白气,在空中凝成半阙《道德经》的残句,旋即化作星子散入洪荒。

瞎眼老妪忽然抬手,指尖精准地接住了一颗落向她的星子,那星子竟顺着指缝钻进了她鬓角的白发。让几根银丝泛起了玉色的光泽。

童子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又没说。

书生慌忙低头去看书页,却发现那些笔记忽然活了过来,墨迹顺着纸页的纹路游走,最后在空白处凝成一行小字:“道在纸外”。

而当她猛地抬头,看见樵夫的斧头正映着晚霞,斧头刃上的荧光里,竟有无数草木在生灭;侠客的剑穗轻轻摇晃,铜铃没响,却有周天元气顺着剑鞘的纹路,在他周身绕成了个透明的光剑。

......

第五十日的山巅。

晨雾还未散尽时,山巅的青石上已盘坐着个小小的身影。

童子怀里没有麦饼,头发上挂着晨雾凝结的水珠,破洞的鞋子,脚趾已经挤了出来。

他望着太上老子四十九日以来坐过的地方,直到朝阳漫过肩头,也没挪动半分。

青牛甩着尾巴从云层里踱出来,见他还在,便低哞一声,用脑袋蹭了蹭他的后背。

童子回头时,正撞见太上老子的道袍一角从雾里露出来,像极了四十九日里飘在半空的流云。

“为何不走?”那道声音依旧轻淡,却比昨日多了丝暖意。

童子慌忙起身躬身,小脸红扑扑的,声音带着晨露的湿意:“阿婆说,听了好话要道谢;先生说,见了先生要拜师。”他说着便跪下去,额头抵着冰凉的岩石,“我听不懂‘炼神还虚’,可我知道,听您说话时,心里像揣着太阳。”

太上老子望着眼前这位童子,他灵气罐体,隐隐有金丹初成的光晕。

他又看了看童子磨破的草鞋,鞋边沾着的草籽竟在石缝里发了芽。

“你可知,随我修行,再不能回家,再也不能回去看阿婆?”

童子用力点头,乌溜溜的眼睛里映着山尖的流云:“我知道。阿婆说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就要舍去一些东西。”

青牛忽然屈膝跪下,脊背刚好够着童子的膝盖。太上老子拂过袖袍,一缕白气落在他头顶,总角的红绳无风自解,发丝间竟缠着几星道韵的微光。

“既愿留下,便先学看云吧。”

童子顺着他的目光望向云海,忽然发现那些翻涌的云絮里,藏着四十九日听过的每一句道言——

“炼己筑基”是云团聚散,“玄关一窍”是云隙漏下的天光,“与道合一”便是整个天地都浸在这白茫茫的柔和里。他抱着鹅卵石爬上青牛背,忽然咯咯笑起来,笑声惊起的云雀,翅膀上都沾着细碎的光。

山脚下的村落里,有人说看见首阳山巅多了个小小的身影,总跟着一道白影在云里走。

那身影渐渐长高时,山涧的流水便多了几分婉转的韵律,石缝里的灵草也长得愈发整齐,像有人每日替它们拂过叶上的尘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